百万粉博主怒批《731》!就是满足受虐狂和施虐狂看的,建议封杀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07:24 4

摘要:电影《731》定档9月18日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本身就传递出强烈的象征意义。这部影片聚焦于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细菌实验,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揭露这段被刻意掩盖的黑暗历史。

电影《731》定档9月18日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本身就传递出强烈的象征意义。这部影片聚焦于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细菌实验,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揭露这段被刻意掩盖的黑暗历史。

然而,影片尚未上映,就已经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历史记忆与艺术表达的激烈辩论。

这场争议的中心人物是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8月6日,他连续发布两条博文,对《731》电影进行了极为负面的评价。

第一条博文写道:"听说电影731被延期。我看干脆就别放了,封了吧。不是什么露脸的事。何必拍成电影广而告之呢?要是外国人看了这电影,见到中国人,称为'马鲁大',你是生气骂回去呢,还是双挑大指称赞他'不忘历史'呢?

这番言论直接将历史记忆与民族尊严对立起来,暗示揭露历史伤疤会让中国人成为国际笑柄。

如果说第一条博文还停留在"家丑不可外扬"的层面,那么第二条则彻底走向了极端:"你们小屁孩年纪小不知道,731是曾经被拍成色情片的。这种题材,在表面的'大义'之下,其实很能满足受虐狂和施虐狂的变态心理。正经国家,没有这么描述本国历史的。如果有别人敢这么描述,必要追杀之。这也是我国社会正在阴柔化的一个表现——越来越哀怨。"

这种将严肃历史题材与色情片相提并论的言论,不仅是对历史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电影创作者和所有珍视历史记忆者的侮辱。

从《黑太阳731》到新版《731》

要理解当前围绕《731》电影的争议,我们有必要回顾这一题材在影视史上的表现。1988年,香港导演牟敦芾执导的《黑太阳731》首次将这段黑暗历史搬上银幕,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具冲击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影片以其近乎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展现了731部队进行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战等暴行,当年在香港上映时成为首部被定为三级片的电影1。

牟敦芾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甚至从医学院购买了真实尸体进行拍摄,冰冻实验中撕扯下来的双手也是真实的人手。

这种创作手法虽然增强了影片的震撼力,但也引发了伦理争议——用真实的尸体和动物拍摄是否违背了影片本身呼吁的人道主义精神?英国审查机构就因片中老鼠活吃猫的两分钟镜头而将其剪掉,该片至今未能在美国商业发行。

《黑太阳731》之后,这一题材又陆续出现了几部续集,如何志强出品的《杀人工厂》等,血腥程度丝毫不逊于前作。这些影片共同构成了对731部队罪行的影像控诉,但也因其过度渲染暴力而饱受争议。

新版《731》电影似乎试图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该片由王志文主演,他为了饰演参与活体实验的日本军医角色,将自己关在资料室半个月,研读了近200份731部队的庭审录音、军医日记和美国解密档案。

影片原定7月31日上映,后因"血腥暴力、影响青少年健康"等理由遭部分家长举报而撤档,最终定档9月18日。这一波折本身就反映了社会对如何呈现历史暴力的分歧。

与那些被批为"抗日神剧"的作品相比,《731》显然选择了更为严肃、更具历史质感的表现方式。那些神剧中,"英雄们总能轻松战胜'鬼子',一场战斗几乎是毫无挑战的",而"历史的残酷则被娱乐化"。

相比之下,《731》直面历史的黑暗面,不回避暴行,也不美化抗争,这种态度理应得到尊重。

从NHK纪录片到网络极端言论

围绕《731》电影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战争。在日本,右翼势力长期否认或淡化731部队的罪行,将卢沟桥事变说成"中方先开枪",把侵略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

直到前些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多名老兵亲口承认罪行,这一历史真相才得到部分日本公众的认知。

耐人寻味的是,当中国部分家长担忧《731》电影"太血腥""不适合孩子看"时,日本的右翼政客却"年复一年参拜靖国神社"。这种对比凸显了历史记忆的政治性——加害者试图遗忘或美化历史,而受害者内部却对如何记忆产生分歧。

那位百万粉博主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众怒,正是因为他无意中站到了历史修正主义的一边。他声称"正经国家,没有这么描述本国历史的",却忽略了德国如何通过《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直面纳粹罪行;他担心外国人会因此嘲笑中国人,却不想想掩盖历史只会让加害者更加肆无忌惮地否认罪行。

香港演员潘志文对《黑太阳731》的评价或许能代表另一种态度:"忘记《黑太阳731》里的画面,就等于背叛历史。"2025年该片在香港重映时,场场爆满,黄牛票炒到600港币一张。这说明公众对真实历史的渴求,远超过某些人想象的"受虐狂"心理。

结语

关于《731》电影的争议,归根结底是两个问题的辩论:

我们是否有权记忆历史上的暴行?

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记忆?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明确的。正如评论所言:"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731部队的罪行——活体实验、细菌战、人体解剖——"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反人类暴行"。记忆这些不仅是受害者的权利,更是防止历史重演的必要条件。

第二个问题则更为复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确实需要在历史真实、艺术表达和伦理考量之间寻找平衡。但无论如何,将严肃的历史再现污名化为"满足受虐狂和施虐狂看的",既是对历史受害者的侮辱,也是对艺术创作的粗暴干涉。

或许我们可以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墙上的那句话作为思考的起点:"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宽恕是选择,而记忆是责任——无论某些自媒体博主如何哗众取宠,这一责任都不应被轻易放弃。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