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定档8月22日,海报上的警示语格外醒目。
随着《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定档8月22日,海报上的警示语格外醒目。
“本故事纯属虚构,未成年观众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谨慎观影。”
即将在8月23日上映的,张家辉自编自导自演的《赎梦》也给出明确提示。
不过门槛是“未满16岁谨慎观看”。
这是当下电影市场的新趋势。
仅仅几天前,电影《731》定档,预告片中也做了“未成年人谨慎观看”的提醒。
还引发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争相转发提醒。
观众们可能感觉到了,最近在电影院里上映的电影尺度越来越大。
如今《疾速追杀》这种硬核暴力电影根本不算什么,《死神来了6》上映也没太多人惊讶。
院线电影的尺度边界不断被打破。
01
这几年,电影市场逐渐转冷。
春节档以外的档期都很难引爆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恐怖血腥暴力电影出现在大银幕上。
《死神来了6》是系列时隔多年的回归,也是这个系列首次登陆内地院线。
标志性的“创意死亡”设定被完整保留。
特别是医院里的核磁共振设备,可以媲美《死神来了3》美黑舱,成为系列经典死法了。
即使上映经过处理,仍然是突破尺度的画面。
“异形”系列拍到前传已经不那么恐怖了。
但《异形:夺命舰》无论是破胸还是生产,就算是诡异的外星生物设计,也足以令人不适。
《731》还没有上映,但片中要展现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让人生理不适是肯定的了。
哪怕瞄准《黑太阳731》的血腥程度,也足以成为一代人的童年阴影。
曾经在内地院线上映的电影,8岁到80岁都能看。
现在恐怕已经没人这么认为了。
总体来说,上映更多类型的大尺度电影肯定是好事。
类型片的丰富本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从《疾速追杀4》到《死侍3》,再到国产的《涉过愤怒的海》,全球电影都在探索更强烈的感官表达。
可另一方面,太年幼的儿童接触大尺度影片的风险也在提升。
02
随手统计一下,今年就有下边这些电影做了“尺度提示”。
《诡才之道》
《制暴:无限杀机》
《疾速追杀4》
《疾速追杀:芭蕾杀姬》
《当哒当:邪视》
《侏罗纪世界:重生》
《戏台》
《731》。
说2025年是尺度放开元年也不为过。
当然尺度提示不是最近才有的,只是今年集中爆发了而已。
早在2011年《B+侦探》上映时,全国影院就在海报标注 “观影谨慎”字样。
主创宣传时也在提醒未成年人谨慎选择观看。
片中全景展示腐烂尸体,被剪掉的舌头等画面在当年的环境下确实过于惊悚了。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
其中明确规定,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心理不适的,应当予以提示。
同年上映的《金刚狼3:殊死一战》,由于过于血腥暴力,在北美被定为R级。
影片在内地上映时,片方被要求在各售票渠道做出明显提示,“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到了暑期档的《大护法》,影片直接在海报和预告片里标注了“PG13”的自我定级。
用海外标准给自己评级,还放在国内的宣传物料里,前无来者。
当时我以为,今后所有大尺度电影都会强制提示观众。
没想到2018春节档,明显过度血腥的《红海行动》上映时又没有任何说明。
但同年的《湮灭》和《寂静之地》,又纷纷做出提示。
标准非常飘忽。
这段时间的大尺度电影还仅是个例。
等到了2020年到2023年,电影供应严重不足,似乎审查的尺度也开始松动。
比如2024年的《默杀》
《异形:夺命舰》
《死侍与金刚狼》
《鸳鸯楼:惊魂》
《周处除三害》
以及《小丑2:双重妄想》。
这些海报上字体大小、文字位置各异。
提示标准也很随意,13岁、16岁、18岁全凭片方自我感觉。
除了海报等宣传物料,猫眼淘票票等购票平台也开始在电影页面以“小贴士”的形式标注。
只是标准也不稳定,有些标了有些就没标。
比如《戏台》这种涉及性的内容,在国内看来是比暴力更可怕的。
片方在海报上写了“16岁以上”的观影建议。
可是在“猫淘”平台却没有这样的提示。
创作者主动告知观影风险,将选择权交还给观众。
这看似微小的转变,实则是行业的重大进步。
可如果这些提示不能有效传递给观众,那便没了意义。
至少要避免误看恐怖电影又投诉的情况,不然片方和院线都很冤枉。
与主动标注提示的影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有部分包含不适内容的影片未做任何观影提示,这种漠视观众权益的做法更值得警惕。
家长带不带孩子观影是由家长决定。
但让不让家长知晓电影的尺度,却是片方的义务。
他们要么是对自身内容的风险认知不足。
要么是刻意隐瞒内容风险,担心影响票房。
无论何种原因,都违背了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责任。
更加损害了观众的知情权。
03
然而,当自我分级逐渐成为新常态,有些电影开始动歪脑筋。
他们把 "尺度提示" 转化成营销工具,出现了过度强调 "大尺度"、"一刀未剪" 之类的宣传话术的异化现象。
宣传逻辑已经从保护观众转向刺激猎奇心理。
首先,影片是否真的达到了“尺度提示”的程度。
其次,提示“未成年人谨慎观看”是一回事,强调电影是“年度最大尺度惊悚之作”就变了味儿。
《疾速追杀4》说“未删减大尺度,让人血脉偾张”。
《涉过愤怒的海》则说他是“年度狠片,极限尺度”。
片方一面标注“少儿不宜”,一面在营销中突出血浆暴力元素引起观众好奇心。
把自我分级扭曲成“内容劲爆”,这样剑走偏锋的营销手法也有待商榷。
既违背“尺度提示”的初衷,也可能误导观众。
特别是国产恐怖片。
有些观众冲着“突破天际”的尺度走进电影院,结果失望而归。
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尺度宣发策略”,刻意加些低俗化感官刺激。
虚空造牌。
噱头是有了,叙事逻辑和品质却完全不管。
从《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到《731》,“自我分级”成为常态,这无疑是个进步。
随着越来越多大尺度电影纷纷过审,我有种感觉,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最终是会落地的。
我们不要忘记电影分级的初衷,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分级到来之前,片方和家长要负起责任。
特别是家长,带孩子观看电影之前一定要了解电影内容。
至少至少至少先看一遍预告片。
确认自己的孩子没有抵触,再进影院不迟。
来源:莫选好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