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滨州,社区里的固定银幕成了孩子们的“周末课堂”,校园里的红星影院让红色故事“活”了起来,古城里的露天放映成了游客“打卡”必选,乡村的流动放映搬到了群众家门口……滨州以公益电影放映为文化传播纽带,创新“公益电影+”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阵地建设标准化、活动设计品牌
在滨州,社区里的固定银幕成了孩子们的“周末课堂”,校园里的红星影院让红色故事“活”了起来,古城里的露天放映成了游客“打卡”必选,乡村的流动放映搬到了群众家门口……滨州以公益电影放映为文化传播纽带,创新“公益电影+”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阵地建设标准化、活动设计品牌化、服务供给精准化,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立体化文化服务矩阵,推动公益电影放映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内涵升级。
社区“三化”建阵地,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以固定化、品牌化、长效化为目标,将公益电影放映嵌入社区生活场景,变“流动银幕”为“社区文化地标”。
阵地建设标准化,在馨泰社区等试点推行“四有”标准(有专业设备、有适配座椅、有管理制度、有服务团队),配备LED电子屏、可移动座椅等设施,实现从路边放映到社区扎根的转变。活动设计品牌化,打造“光影润童心传递真善美”特色品牌,每周固定开展儿童主题电影展映,配套阅读、手工等延伸活动,让看电影变成学知识、悟道理的过程。运行机制长效化,建立“观影墙”动态收集群众需求和意见建议,公示月度放映计划,培育“少儿影评团”,构建定制化片源库,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文化生态。
校园“三结合”育新人,构建红色教育“移动课堂”
将公益电影放映与校园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打造“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的红色教育载体。
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无棣县第三实验小学打造600平方米“红星影院”,精选《鸡毛信》《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20余部红色影片,通过“观影+心得分享+知识竞答”等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开展“写影评”“绘海报”“讲故事”等系列活动,让红色教育从“屏幕里”走到“生活中”。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建立校企政联动机制,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协调影视公司提供版权优惠,形成“资源共享、经费保障、内容优先”的支撑体系,让红色电影“常映常新”。
景区“三融”促消费,激活文旅融合“特色地标”
将公益电影放映植入景区场景,推动“电影+旅游”深度融合,让“看电影”成为游客的“必选项目”。
与场景融合,在无棣古城设置“古城里的电影故事”定点露天放映点,将电影画面与古城墙、老商铺等实景叠加,游客坐在古色古香的台阶上,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节庆融合,围绕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庆,推出“节庆电影+文艺演出+场景演绎”活动矩阵,让看电影成为节庆旅游体验的新亮点。与体验融合,打造“光影记忆”电影放映历程展,展示从老式胶片机到数字放映机的设备演变历程,游客可亲手操作胶片机,感受倒片、挂片、放映的过程,增强沉浸式互动体验。
乡村“三创”暖民心,提升文化惠民“现实效果”针对乡村地域广、群众有需求的特点,通过机制、宣传、服务创新,让公益电影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中。
机制创新,推行“9+”工作机制,通过“室内+室外”“线上+线下”等组合方式,拓展服务覆盖面,激活公益电影放映多重效能。宣传创新,构建数字化宣传矩阵,利用“两微一抖”新媒体矩阵发布放映预告,线下利用流动宣传车、村级大喇叭、暖场音乐营造氛围,“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扩大知晓率。服务创新,针对夏季高温、蚊虫多等问题,为露天放映点配备风扇、蚊香、花露水等贴心物资,让群众看得安心、看得开心。
今年以来,滨州累计放映公益电影6000余场次,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认可,今后将继续深化“公益电影+”模式,不断拓展社区、校园、景区、乡村场景,丰富“电影+思政”“电影+旅游”“电影+服务”等内容,让公益电影放映成为品质滨州基层文化惠民的“金字招牌”。
作者单位系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
来源:醉夕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