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摄影圈,"电影感"早已从专业术语演变为大众追捧的关键词。但若追问其本质,答案或许藏在对"不完美"的怀念里——那些胶片时代因技术局限产生的柔雾、炫光与低锐度,反而成了记忆中最动人的画面符号。
索尼合作摄影师
NiSi合作摄影师
在摄影圈,"电影感"早已从专业术语演变为大众追捧的关键词。但若追问其本质,答案或许藏在对"不完美"的怀念里——那些胶片时代因技术局限产生的柔雾、炫光与低锐度,反而成了记忆中最动人的画面符号。
胶片电影的颗粒感、显影工艺的色彩偏差,以及早期镜头对炫光的控制不足,共同塑造了"柔、暖、晕"的视觉记忆。而数字时代的相机与镜头,因技术进步将画面打磨得过于锐利、完美,反而失去了这种模糊的氛围感。于是,柔光镜成为现代摄影师"复刻经典"的关键工具:它通过物理方式模拟胶片时代的"不完美",让画面重新拥有那种让人心动的朦胧美。
柔光镜是什么?
柔光镜的本质是安装在镜头前的物理滤镜,通过表面微小不规则颗粒散射光线,削弱画面锐度,让高光过渡更自然。市面上常见的柔光镜主要分为白柔、黑柔与相对冷门的珠光柔,三者营造的氛围截然不同。
白柔:高光扩散最显著,且带有冷色偏移,整体画面通透梦幻,适合追求轻盈感的场景(如逆光人像、清新风格)。
黑柔:扩散更克制,无明显色偏,暗部细节保留完整,画面层次感强,适合需要保留清晰结构的题材(如环境人像、纪实风格)。
珠光柔:介于白柔与黑柔之间,既有白柔的高光扩散与冷调感(强度略弱),又像黑柔一样不影响暗部,适合需要"氛围感但不泛白"的场景(如日常人像、生活记录)。
至于强度选择(1/8、1/4、1/2等),建议新手从最通用的1/4入手:它能清晰展现柔光效果,又不会让画面"失控";追求细腻质感可选1/8(润物细无声),追求极致梦境感可尝试1/2(需注意细节模糊风险)。
柔光镜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
柔光镜并非"万能滤镜",其"缺点"与"风格"往往一线之隔。
偏色问题:部分柔光镜(如白柔、珠光柔)在高光区可能产生冷色偏移,但整体白平衡稳定,可视为一种风格选择;若追求绝对色彩准确,需谨慎使用。在整个画面上,NiSi 的这几款柔光镜没有明显影响白平衡,整体色调还是稳定的。
鬼影现象:点光源(如太阳、灯光)易引发光晕或炫光,但"缺点"也可转化为特色——有人偏爱这种"意外感",也可通过后期软件轻松去除。
适用场景上,柔光镜最适合需要氛围感的题材:人像摄影(尤其女性肖像,柔化皮肤、减少后期磨皮工作量)、逆光场景(强化光晕的浪漫感)、生活记录(让日常画面更有"故事感")。反之,新闻纪实(需还原真实)、产品摄影(需锐利质感)、复杂光源环境(易加重鬼影)、专业画质测试(可能被误认为对焦不准)等场景,则需避开柔光镜。
NiSi JetMag Pro柔焦套装
今天我使用的这三款滤镜,全部来自 NiSi JetMag Pro 系列,强度均为 1/4,也就是目前大家最常用的强度。套装包含黑柔1/4、白柔1/4、珠光柔1/4,还有两个转接环适配多镜头,还包含收纳包和前后镜头盖。
这个套装基本满足了人像摄影或日常摄影所需要的滤镜,快装快拆的设计也能让我更好的更换滤镜,捕捉瞬间。
样片展示
NiSi JetMag Pro 白柔1/4
NiSi JetMag Pro 黑柔1/4
NiSi JetMag Pro 珠光柔1/4
无论选择物理滤镜还是后期手段,核心始终是"表达"——柔光镜是工具,不是目的。有人偏爱前期一步到位,有人享受后期精细调整,有人用丝袜创造意外效果,本质都是为了靠近心中"理想画面"。
摄影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技术会更新,工具会迭代。但那份对“氛围感”的执着,和想要定格“动人瞬间”的冲动,或许,才是我们始终没有停下快门的理由。
图文/超级小马
来源:都督大冢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