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上映与一九五七年的故事片,叫《柳堡的故事》。故事素材的来源,不是一个故事。宝应水乡一个名叫柳坝头的小庄子,因为一个偶然被彻底改变。柳坝头也因此叫了柳堡。
一部上映与一九五七年的故事片,叫《柳堡的故事》。故事素材的来源,不是一个故事。宝应水乡一个名叫柳坝头的小庄子,因为一个偶然被彻底改变。柳坝头也因此叫了柳堡。
从柳坝头到柳堡,改变的不仅是名字,还有这里人的精神面貌和不屈进取的精神!
那是抗日战争后期的一九四九年,新四军某部二连,开到柳堡村一带练兵整训。通过他们的努力,新区柳堡人民,和新四军指战员军民团结。四班副与居住的主人家女儿在接触中产生了异样情愫。这本是人世间至洁至纯的美好。可是部队还要开拔,还要面对战争。未来的一切都不可预计,这份美好注定很难实现。
指导员做通了副班长的工作。副班长决定放弃已有的感情。然而弟弟小牛的报信,重新燃起了两人的爱情之火。分别五年后,他们再度在革命的征途中重逢。欢快的插曲“九九艳阳天”,烘托着他们的情感。
这是电影梗概。真实的故事,好像没有这么多的曲折,平淡中多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三年冬天。新四军第一师第七团在柳堡驻训。一年后,部队挺近江南,开发新的根据地。七团有张油印小报,主编就是后来电影《柳堡的故事》的编剧胡石言。
四五年四月的一个平常日子,为了小报,胡石言向一营二连的通讯员、副班长徐金成约稿。两人聊到高兴处,徐金成告诉胡石言,他爱上了一年前在柳堡训练时,房东家的二女儿。胡石言问他两个人是不是有了约定。徐金成回说,自己要去打仗,说不准哪一天就会受伤或牺牲,不能害人家姑娘白等。
这是我们战士的情怀,是对大爱和小爱的抉择。朴实的语言,打动了胡石言的心。有意无意地,他记下了这个故事。几个月后的九月份,在丁蜀山战斗中,徐金成牺牲。时年二十岁。四三年冬天,他只有十八岁。
电影中的五年后重逢,实际上永远没了可能。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零年。胡石言记起了徐金成的故事,便将之写了下来。稿件发表于当时《南京文艺》,引起极大的轰动。女导演王苹读到小说被深深感动,集中各方力量,拍出了电影。
《柳堡的故事》,新中国众多战争电影之一。但是,它在战争中融入了美好的爱情。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可谓石破天惊。电影没有过审,被压了下来。王苹没有气馁。她相信美好的爱情具有战胜一切的魅力。
经过多方努力,电影于一九五七年上映。电影一经上映,立马成了大爆款。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至今还是流行歌曲,K厅必点的经典。明快靓丽的旋律与男女主角青春朝气的精神面貌,紧密契合。
人们为当时的艰难叹息,为他们最终重逢,共同走在革命的道路上欢呼。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真实的故事,是这样地让人泪目。
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到柳堡参观“柳堡的故事”时,就为徐金成的牺牲很是伤心了一阵。那是在老的
陈列馆里。这次再去,新建的高大气派的陈列馆,有更多的高科技加盟。故事却没有因为新馆有一点点的改变。
徐金成牺牲以后,二姑娘也就是二妹子的原型,人生走了条怎样的道路?生活中的二妹子叫夏美英,比徐金成大几岁。她的父兄与长姐,都先后加入共产党。和徐金成分别后,她在年底招兵大会上跳上台报名,成了一名新四军女兵。
起先,她在柳堡的苏中被服厂工作。后来跟着部队离开了家乡去了远方。然而,一去多年没有任何书信寄回家乡。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打探到她的消息。柳堡是她的老家,有兄弟姐妹们生活在这里。
没有消息的夏美英,至今没人知道去了哪里,留在哪里工作生活。烽火的岁月,动乱的时代,正常分析的可能是,夏美英大概率牺牲了。她与那位“十八岁的哥哥”,虽然分别时没有约定姻缘,没有约定再见后如何如何。在革命的征途中,他们会相会于地下,永不分开吧。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观展过程,我脑海里反复出现这句话。
艳阳天依旧高照。我们十八岁的哥哥和明艳动人的二妹子,却享受不到这些普通美丽的生活了。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