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显影历史,铭记真相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23:20 5

摘要:2025 年暑期档,当商业大片在银幕上厮杀得难解难分,有部电影却像一枚沉默的惊雷,在千万人心里炸开了锅。

2025 年暑期档,当商业大片在银幕上厮杀得难解难分,有部电影却像一枚沉默的惊雷,在千万人心里炸开了锅。

《南京照相馆》,就以这样的姿态,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中。

申奥执导,许渌洋、张珂执笔,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领衔主演。这部历史战争片,没有花哨的噱头,全凭两个字 ——真实,打动了无数人。

1937 年,那个刻骨铭心的年份,南京城破了。

炮火无情地啃噬着城墙,铁蹄残忍地碾碎了秦淮河的月光。

邮差苏柳昌(刘昊然饰),本只想在乱世中苟活。他躲进 “吉祥照相馆”,冒充学徒以求自保。可当显影液里,日军屠城的照片渐渐清晰,那些扭曲的面孔、淋漓的鲜血,像烧红的烙铁,狠狠烫穿了他的懦弱。

这哪是照片?分明是一把把刺向良知的刀。

于是,小人物的命运迎来了急转弯。

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王骁饰),即便想藏起良心,眼里的怒火也藏不住;龙套演员林毓秀(高叶饰),收起了明星梦,胭脂水粉被骨子里的硬气取代;就连日军翻译王广海(王传君饰),在谄媚的笑容下,也藏着一颗跳得越来越痛的心。

他们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底片送出去。

在暗无天日的南京,这无疑等同于抱着炸药包跳舞,随时可能粉身碎骨。

你以为这只是虚构的情节?

不。

南京华东照相馆,曾有个叫罗瑾的学徒。他用生命护住 30 多张照片,如同抱着滚烫的山河。后来,青年吴旋接过这沉甸甸的责任,让这些照片成为了审判战犯谷寿夫的 “京字第一号证据”。

电影将这段往事,酿成了一杯醇厚而辛辣的烈酒,让人回味无穷。

照相馆是个妙不可言的切口。显影液里浮出的,何止是影像?那是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慢慢结痂。暗房里计时用的南京童谣,“月光光,照厅堂”,稚嫩的调子撞在墙上,碎成一地的悲凉。

片尾的南京城墙,今昔画面重叠在一起。昔日的弹痕累累,与今日的灯火璀璨形成鲜明对比。

什么叫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这便是最生动的诠释。

上映 13 天,票房突破 18 亿。

这部春节档后首部破 10 亿的电影,就这样在夏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点映 4 天,狂揽 4 亿票房;首日公映,票房达 1.57 亿,440 万人走进影院。他们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来赴一场关于记忆的约定。

豆瓣 8.5 分,或许不算顶流高分,却每一个字都扎实有力。

有人说 “历史活了过来”,有人说 “小人物炸出了大力量”。更让人动容的是,好多影院里,片尾字幕滚动完毕,依旧没人离场。黑暗中,只有此起彼伏的呼吸声,仿佛在给八十多年前的亡魂鞠躬致敬。

美术组是陷入疯魔了吗?

日军 “百人斩竞赛” 的合影、江边堆积的尸体,都严格照着历史照片复刻。但他们没有刻意渲染血腥,镜头克制得像在滴血。这种冷静,比声嘶力竭的嘶吼更让人窒息。

演员们更是将角色演活了。

王传君饰演的汉奸翻译,一个眼神就能切换三张脸:对日军的谄媚、对同胞的狠戾、独处时的崩溃。那不是表演,而是把灵魂劈成了三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高叶塑造的林毓秀,从娇怯的小演员到敢藏底片的勇士,眼里的光变了三次。最后一次,亮得仿佛能烧穿黑暗。

刘昊然呢?他把苏柳昌的怂与勇,完美揉合成了普通人的模样。谁不是一边怕得发抖,一边咬着牙站直身子呢?

还有那首《永远的微笑》,黄绮珊一开口,战前南京的烟火气便漫了出来,混着劫后的伤痛,听得人心头发紧。

最戳人的是 “长城画布” 那段。照相馆里展开的山河图,在炮火中簌簌发抖,却愣是没有破碎。

那是中国人的脊梁啊!

上海的小学生看完后说:“我要让同学都知道这段历史。”

南京的观众摸着城墙砖说:“每张照片都是黑暗里的幸存者。”

就连二战相册捐赠者埃文・凯尔,看完后也红了眼:“保护这些影像,就是让魔鬼无处可藏。”

今年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

这部电影没有喊口号,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让我们看见:80 多年前,有人在用生命守护真相。

现在,该轮到我们了。

《南京照相馆》最厉害的地方,是把民族创伤显影成了精神图腾。

那些底片,在暗房里显影,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显影。

它在告诉我们:有些事,永远不能忘。

这个夏天,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你会听见 80 多年前的呼吸,与我们自己的心跳,紧紧撞在一起。

砰砰,砰砰。

那是历史在说:我在。

来源:海剑(作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