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80年代,持“特别通行证”,自由出入铁路会堂看电影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17:35 6

摘要:最近,我们又通过招考的办法吸收了一批新影评员,以“我最喜爱的一部国产影片”为题目,当场写作,择优录取。这里刊载的便是部分录取学(影评)员的习作。我们希望我们的影评员队伍不断发展扩大,希望有更多的铁路职工电影爱好者给我们写稿,使我们的电影宣传和艺术评论工作更好地

三本油印小册子:署名“南京鉄路文化宫影评组”的《影评》“杂志”

偶尔翻出三本油印的小册子,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40年前。

1984年第3期《影评》,首页《编者按语》说——

最近,我们又通过招考的办法吸收了一批新影评员,以“我最喜爱的一部国产影片”为题目,当场写作,择优录取。这里刊载的便是部分录取学(影评)员的习作。我们希望我们的影评员队伍不断发展扩大,希望有更多的铁路职工电影爱好者给我们写稿,使我们的电影宣传和艺术评论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

明白了吧?南京铁路文化宫所辖铁路会堂,公开招聘了一批影评员,这批影评员大多是铁路系统的,我不是,只是因为我住的下关大马路集体宿舍离铁路会堂近,经常去看电影,得知铁路会堂招收影评员,看电影不要钱,所以我就参加了。

报名前先交一篇自己写的影评文章,记得当时电台经常播放电影录音剪辑,我就耐心地听完了经典影片《复活》,就里面的一个细节,洋洋洒洒写了2000字。那时候年轻气盛,好像什么都能说道个一二三四。

不久就收到铁路会堂的复试通知,“当场写作”,成绩尚可,于是,就得到了铁路文化宫颁发的影评员证,凭此证,就有了随便出入铁路会堂,无限次看电影的特权。

《影评》是刻钢板、油印出来的,封面套色,经过了精心设计。我手头只保留了3期(1984年第3期第4期和第10期)。

里面的影评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还真的出了人才。有的成为南大教授,有的成为报社总编,还有书画家。

到了1985年,杂志不出了,改出报纸。说是报纸,其实也是油印,几个作者轮流主编。轮到我的时候,我找了一张A4复印纸,手写了一份小报,然后用单位复印机复印了若干份分发给大家。

关于这张手抄报,我以前曾写过一篇博文《国人天生会办报》(附后)。

1985年第5期《影评》“报”

★ 影评员考试“作文”选登

1984年《影评》第3期

我国农村已处在由自给半自给向大规模商品生产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之中。影片《生财有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正在经历着的这场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编导的审美观突破了农业由于长期的自给半自给经济而形成的种种局限。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任老乐和李老大这两个代表先进和落后的农民意识的典型形象。

特别是“运塘泥”的那组镜头,更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从东方未曦,到红日升起,老乐父女俩驾驶着铁牛,神气十足,运泥既快又多,往返如飞。而李老大率领儿子儿媳们,手推肩挑,步履艰难,独轮车“叽吆叽吆”发出了可怜的哀嚎,泥担子“吱吱吱吱”也仿佛在喊吃不消,再加上老乐故意的讥讽逗乐,李老大顽固倔强,不服输的举动,逐步把影片的内容推问了高潮。

可以说这是一场进步与保守的对比,新兴的生产力正在强力地冲击着落后原始的生产工具,并将取而代之。这里摄影师的艺术处理也是值得称道的,连续的逆光拍摄,使银幕上出现了轮廓分明,线条清晰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生财有道》海报

任老乐精明强干,善于经营,思想比较解放,易于接受新事物,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富就得靠现代化,靠科学”。因此,不惜把家中准备盖房的钱和木料背着老伴偷着卖了买回了拖拉机。

而李老大则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庄稼人只有握着锄头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地附着在土地上,才是本份,才是正道。

所以,当老乐和他商量合股买拖拉机时,他便说:我家有的是和尚,何必花钱买道士。别人办起了竹器作坊,他说人家是瞎折腾。时代已经前进了,而他思想还停留在原地,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在现实生活中碰钉子,闹笑话。

喜剧应该以笑作为主要手段,但笑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影片《生财有道》通过一系列强烈对比的镜头,滑稽逗笑的表演,巧妙的情节安排,表现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广大农民只有依靠政策和科学,走现代化的道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不断发展商品生产,才能真正做到“生财有道”。

1984年《影评》第3期

根据蒋子龙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锅碗瓢盆交响曲》,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实的改革者形象——牛宏。

文学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电影也不例外。《交响曲》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塑造主人公牛宏的。

人称“牛琢磨”的公司办事员牛宏要当春城饭店经理了。我们的主人公得认真琢磨琢磨了,“大白天”用一张报纸盖在脸上“停尸”了。他在思索:干不干?这样的表现是成功的。 成功就在于其实,符合人物的性格。既然有琢磨的劲头,就得认真“琢磨”了。小小办事员当一个不小的而且是个“烂摊子”的春城饭店经理,非同小可呀!

上任就得像上任的样子。“咬秋”一场,把牛宏的改革者形象初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私人掏腰包买西瓜,“可以”理解:也许牛宏在拉关系吧?可冷静一想,这种行为与那种慷国家之慨请客送礼的人相比,要高尚得多!让会计石心菊一算奖金,春城店内哗然:咱店从来没得过这么多奖金呀!观众也哗然:别小看小牛宏不声不响,这第一个月干得还真不错唻!

两位店员争吵,牛宏行使经理职权:两人不管有理无理,(奖金)均减为二等。“阶级斗争脸”不要:“看你把这钱怎么分?”“当然分给大家!”一个改革者的形象可见一斑。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影片是在如实地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而且在牛宏这一改革者形象的塑造上也是有真实基础的。步鑫生就是牛宏式的人物。

牛宏形象的真实性还表现在: 影片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弱点。这与“三突出”的表现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公司经理游刚不负责任地撤了他的职,他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让大家找了一个通宵。刘俊英给他讲了金色的林子两条道路的故事,牛宏猛然醒悟了:对,改革难道没有艰难的山路吗?于是他采用“泡蘑菇”的方式,与游刚等人的思想和行为斗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锅碗瓢盆交响曲》海报

艺术真实地反映观实生活,不是说艺术的一切都要模仿现实生活,如果那样,就难兔陷入自然主义的泥坑。就是说,不能认为艺术构思就是歪曲生活,是不真实。相反,好的艺术构思恰恰是艺术的真实。

在牛宏的爱情问题的表现上,编导是进行了艺术构思的,然而某些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所以,还是真实的——艺术的真实。

牛宏与刘俊英在电影开场时的邂逅,为剧情埋下了伏笔。“看样子咱经理要在咱饭店找对象啊!”邱二宝戏闹着说。“那也说不定。”牛宏幽默地答道。“心有灵犀一点通”,稍有欣赏能力的观众就可看出:牛宏对刘俊英有意思了。牛宏与刘俊英谈工作迟了,作家桑原未接到刘俊英。牛宏愣住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牛宏是明智的。“作家同志找我们饭店的服务员,是喜事!”刘俊英结婚了,他顶住压力,坚持操办酒席并亲自掌勺。他喝了刘的酒,把酒杯砸了!

我们要鸣不平:经理改革有方,找对象却如此之难!

他跟满凤之间的关系描写也是很有意义并发人深省的。他当经理了,她来找他,他被撤职了,她又说:我们之间没有感情。

牛宏最后与长相一般的石心菊吐露心迹,谁知石却另有所爱。影片这样表现,一方面表现了牛宏事业心强,并且有崇高的品质,另一方面正如卖金鱼的老头所说的那样:“别挑啦,挑来挑去眼都挑花啦!”牛宏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是犹豫的。改革也是如此,犹豫往往失去好多美好的东西。不是吗?牛宏一下台,才一个月,春城饭店就亏损了。

改革的成功也好,在改革过程中犹豫也好,在爱情问题上的波折也好,集中在八十年代的改革者牛宏身上,都是比较真实的。

除牛宏之外,影片中其他人物也是栩栩如生。可以说,这部影片是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时也是改革过程中一曲激昂的进行曲。

《影评》1984年第4期

在影片《最后的选择》中,导演是把改革者陈春柱的形象放在主要位置上进行深入刻划的,而徐枫这位改革实干家的形象,则是采取侧面烘比等手法表现出来的。

徐枫的改革,主要是通过“人才格聘”、“撸老钮”等几个典型故事来表现的。

四化建设需要人才,而一些单位和部门不善于使用人才,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徐枫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统一招聘、统一使用的办法,这样有利于人才流通,有利于发挥专门人才的作用。

毋庸置疑,徐枫这一行动是符合改革潮流的,也体现了这位改革者的精神风貌。改革是有很大困难的,会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是事实。在应聘人员工作调动问题上就出现了难题。

然而,正因为难,才需要有改革者进行改革。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影片处理得似乎简单了一些,从而也削弱了徐枫作为改革实干家的形象。

不是吗?在招聘办公室门前,许多应聘的知识分子等待解决调动、分配,但痴痴得不到解决。有人说:“下一届足球赛中国准得冠军”,观众发出了会心的笑。踢球,扯皮,办事效率低,这是我们政府、机关工作作风的重大问题。

然而,省委书记陈春柱一到,说了几句颇激动人心的话,赢得阵阵掌声,这就算解决了招聘工作问题,实际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徐枫作为招聘工作的号召、组织者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不得而知。725工程代总指挥杨育云的爱人最终还是回了上海科研所。

导演担心徐枫喧宾夺主,这是对的。着力表现陈春柱尊重真理,尊重事实,敢于冲破感情羁绊,大胆向一切阻碍改革的力量作斗争的精神,是影片所要反映的重要主题。

然而,被陈春柱最后选择作为清川市主要领导人的徐枫,改革精神得不到充分体观,而让陈春柱作为“救世主”出现,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最后的选择》电影海报

原725工程总指挥钮根宝,在解放清川的战斗中,曾把受伤的徐枫从枪林弹雨中抢救出来,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干部,他缺乏管理工作的才能。这样的人应该“撸”下来。徐枫的这一行动是正确的,然而,徐枫对这个问题处理顾虑重重。很多人反对徐枫撸老钮,特别是常委扩大会上,钮根宝穿着佩了三枚勋章的旧军服,非常动情地发表了一通讲演,而这讲演很是感动了一些人。陈春柱暴露了自己的观点:徐枫没有安排好这样的老同志;而徐枫后来也作自我批评,承认自己没有很好地安排老钮。

然而影片又诉我们: 徐枫并不是没有安排老钮,而是老钮有情绪,他一心要当一把手,其他工作不干。所以我认为:工作安排问题主要责任不在徐枫,而在钮根宝本人。

钮这样的人,过去对革命有功,革命胜利后,只凭扑素的感情处理工作,而缺乏科学精神,又不善于学习,甚至,动辄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把他撸下来他一时想不通是正常的,暂时不分配工作也无妨,甚至可以说:暂时不安排工作比安排了,在工作岗位上瞎指挥,给国家造成损失要好得多。要说徐枫的责任,恐怕主要是在于没有及时地做好钮根宝的思想工作,问题本身并不是徐枫的错。

影片镜头不多,但比较深刻地表现了徐枫作为“四化“干部的条件。无论从表现技巧上,还是从思想深度上说,都是比较成功的。

革命化。徐枫曾被打成右派,他没有沉沦,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一点从他写条子鼓励老知识分子冯慕白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妻子随后抛开了他,女儿被打瘫在家,这一切,不但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他说: "痛苦有时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坚信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知识化。十年动乱,他没有荒废,读了不少书,甚至还看起了洋文。

年轻化。清川市主要领导人之一,有领导全面工作的经验。

总之,徐枫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某些细节力度不够。

《影评》1984年第3期

红规、白船、阳光、金波……镜头渐渐拉近。

卡波尔那村沸腾了,阿索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事苏联故事片《红帆》的高朝,也是最动人的一幕。

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美的故事

玩具小船载着一片童心,顺着溪流,跳跃着,驶向远方,把阿索丽这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带到了英格列老人的身边。于是老人给阿索丽讲了一个美的故事。

若干年后,也就是等阿索丽长大了, 在远方的海面上,会有个红帆,在阳光下闪着光,这艘张满红色风帆的大白船冲破滚滚的海浪,庄严地向岸边驶来,船上将会有个勇敢漂亮的王子来迎接阿索丽。

老人饱经风霜,却对生活充满想往,他向小姑娘描绘了一幅比安徒生童话还优美的图景(同时也是十分可贵的预言),不仅使小阿索丽产生了美好的幻想,而且观众也从中受到高尚的审美愉悦。

美的幻想

笔者暂时无从了解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也就不容易说清楚“红帆”的象征意义以及影片的思想感情的寄寓。就阿索丽的幻想来说,影片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光明前途的无限向往。说明了一个真理:人不能没有幻想。

我们知道: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有思维。有思维就会有幻想。这种幻想表现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从而激起对美的追求,绝不是凭空瞎想。可以说,影片所采取的就是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阿索丽对烧炭人说的话是很值得深思的,“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你一篮子焦炭,就是一篮子鲜花呢!”是的,有谁不对自己劳动的成果而感到欢欣鼓舞,而产生美丽的幻想呢?我们搞四化,需要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也需要有幻想,有大胆改革的理想。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改造世界的科学态度。

《红帆》海报

美的《红帆》

《红帆》这部影片,美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性美。格列伊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在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而我们则认为,这正是格列伊的人性的真实表现。他走出了伯爵门府,实现了少年的理想,当上了船长,在海上,他成了自由的人,摆脱了封建家庭束缚。他还赢得了在心中默默“等待”他多年的可爱的姑娘阿索丽的爱情。

二是风物美。色彩明丽是这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影片的特点之一。红帆、白船、森林、大海……无一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 王希凌

国人办报热情,据说至今不减。同事抱怨说,娃儿刚上幼儿园,老师就会让家长帮着弄墙报。

想想也是,我小学开始出黑板报;初中起办“批判专栏”;到南京读书,还出黑板报并参与办校报。

先看一幅“珍贵”的图片。这是我80年代手写并复印出来的影评报。当年铁路会堂影评组成员,凭证可无限次地看电影,看完之后写影评。先是办杂志后来出报纸,忙得不亦乐乎。

1985年《影评》杂志改成报纸“出版”

在铁路会堂影评组写影评混电影看的,有现任大众证券报副总编苏冰;南京大学副教授秦州。在这份影评报上发表作品的有宗祥、张鸿度、石敏雄、苏冰(诗,献给你真诚的少女——电影红衣少女观后)、谌杰、陈侃凯(我当作陈凯歌了)、姜爱萍(女)。

对“天生会办报”的中国人来说,我是有发言权的。

我的学生时代处于70年代动乱岁月。70年代后半段,已是运动末期,但也是高潮阶段。懵懵懂懂的我们最弄不懂的就是有人一会儿被打倒,一会儿又恢复工作,不久又被打倒。

最早是五年级时出黑板报。3月5号学雷锋,我能在墙上照着书的封面临摹雷锋的木刻像,还有伟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到了国庆节,画向日葵,画红太阳。

到了高中阶段就不一样了。出黑板报出墙报上了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虚荣心作祟。当你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有好多同学看着呢,他们会说,嗨,这字真漂亮!

最疯狂的时候是把整张红纸或白纸贴在墙上,然后用刷子直接在上面写美术字或楷体、魏体大字。一边写一边有人在围观叫好。有一次不小心把别人刚写好的标语给覆盖了,有人跑过来骂街:你怎么这样呢?出风头啊?我这不刚刚贴上吗?

就是出风头。对我们“写手”来说,标语的内容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夸:这字写得真漂亮!

其实,我这字这画也就这水平,纯粹自学成才。不像现在,从小就可以去上个书法班美术班,或者请家教。好在那时还有图画课上。老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学,一节课画个城楼,画完拉倒,老师不给你讲美术原理,也不能讲,再说,学校也没有正规美术专业毕业的美术老师。写字,则得益于抄作文。老师在写字方面蛮严格的,除了正常的用小字本写小字,还让我们平时用小楷抄作文。作文本的格子小,我们愣是用小毛笔把作文抄出来,时间久了,这小楷就越写越漂亮。现在想想,那叫“童子功”啊!

再就是我们出专栏的时候,练出了一手不赖的“大字”。哈哈,我暂且称之为“文革体”。

后来还写“毛体”。我们班一位有体育特长的男生姚建平,篮球打得不错。记得那时,只要下课铃一响,大家就挤到篮球架下扔小皮球玩,姚建平是最活跃的一个。一日,见他笔走龙蛇,几分钟,一幅颇具毛体风格的书法作品就出来了,有模有样。嗨,他能写咱也能写啊!于是下功夫练,很快,我也能大字小字地写毛体了。这手艺一直带到南京。教室里,贴上了我亲自手书的“三要三不要”。后来学生处一位老师把我叫去,说他一亲戚要结婚,让我来一幅书法,他好当礼物送去。我也不客气,挥毫就给他来了一幅。大概实在不咋地,他就冒出一句:哦,书法就是把字写得大的大小的小呀!

其实,我的高中班主任当时对我沉迷于出板报墙报出风头是反感的。他曾语重心长地找我谈过话,你这浪费了好多时间,有这功夫你可以多做几道数学题。他是教数学的,发起火来表情有点夸张,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恨铁不成钢,对我这样偏科的学生也是既爱又恨毫无办法。

如果我当年听他话,高考时在数学上也许会多拿几分的。不过,可能就不会办报了。

说到办报,其实当年我们在学校就开始办校报了——用钢板蜡纸刻印校报。1981年考上局长秘书,每天的情况反映,就是我用蜡纸写出来之后送去油印分发给各位局长大人的。那就是《南京港报》的雏形。1986年,在我调新华日报不成的时候,港务局办了张南京港报。我在那里当编辑,直到1992年调南京日报。

知道了吧,我们办报的水平就是刻钢板的水平;我的写字水平就是大字报水平,那是抄大字报练出来的!

与我经历相同的人不少。我中学师兄陈履生,当年墙报黑板报那字写的,真是漂亮;画国画,《你办事我放心》,中国画,把自己家一面墙贴满了画的。羡慕啊!他家里是开照相馆的,有艺术熏陶。高考恢复不久,他考上南艺本科,后读硕士研究生,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成为年轻的美术评论家,后任中国博物馆副馆长。

其实,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位老先生躬曲着的背影经常在我脑海中闪现。这位白白净净操吴方言的老者,非常时期似乎受过冲击,看上去唯唯诺诺,特别喜欢写毛笔字,尽管字写得不好,但抄个大字报,写个总务处通知什么的都是他的活,写字似乎是他的爱好。时间久了,倒觉得他的字拙中见秀,有一种飘逸的风骨。如果他健在,至少九十以上高龄了。

真的,在中国,男女老少,许多人天生就会写写画画,天生就是办报的材料。一点也不夸张。

来源:彩色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