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本应是国产影片的一次集体胜利,尤其是在当下全球舆论复杂的大背景下,这类直面历史真相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南京照相馆》上映十天,票房突破15亿元,成为中国暑期档最具话题性的现实题材影片。
与此同时,另一部同样聚焦历史伤痕的电影《731》宣布定档,引发舆论热潮。
这本应是国产影片的一次集体胜利,尤其是在当下全球舆论复杂的大背景下,这类直面历史真相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可就在一片叫好声中,一股异常的负面舆情却突然冒头。
《南京照相馆》被匿名举报篡改历史、营销过度,《731》则在官宣定档后不到24小时,就遭遇铺天盖地的差评预警。
这些声音来得太快、太密集,结构也过于一致,令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是否有组织操控。
那么,这些负面信息究竟从何而来?他们又到底想要达成什么目的?
先说《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从立项开始就备受关注,影片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家在战火中,坚持记录平民命运的照相馆,用镜头还原普通人在苦难中的坚韧。
影片播出后,观众普遍好评,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对这种冷静叙述、真实还原的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可没过几天,某些社交平台上就开始出现大量帖子,称影片消费民族情绪、拿历史赚钱。
一些账号甚至在影片上映前,就开始频繁发布提前观影吐槽,而这些内容的用词、结构都惊人相似。
与此同时,《731》的定档成了另一个被攻击的节点。
本该是民族记忆中最不容遗忘的部分,影片却被一些账号指责为造假、挑动仇恨、传播负能量。
更蹊跷的是,这些负面内容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讨论,而是呈现出海量复制+定向传播的特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关从业者透露,有多个品牌在近期接到合作邀约,对方要求品牌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对影片保持中立或负面态度的内容,并提供统一文案和发布时间节点。
那么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操盘?他们为何要对国产历史影片进行如此有组织的打压?
随着越来越多蹊跷的声音出现,有网友开始深挖发声账号的背景,结果发现,许多账号长期活跃在政治、历史、军事领域,且集中发布对中国形象偏负面的内容。
这些账号关注量不高,却在短时间内集中发力,迅速引发算法推荐,形成负面声量。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网友曝光了一个名为“日本市场点评小红书宣传”的群聊,该群聊有一百多人,其中的聊天内容更是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从聊天记录看,他们所谓的“任务”就是抵制电影《南京照相馆》,且帖子的关注度越高,能拿到的钱就越多,甚至还有人专门编辑内容,想要赚取佣金只需要找账号发布即可。
令人寒心的是,有网友透露,还真的有不少人为了几块钱的佣金,从而去发布抹黑《南京照相馆》的言论。
再看看近期出现的一些对《南京照相馆》的负面评价,内容雷同,结构高度相似,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资源支持的舆论打击行动。
他们选择的目标,都是那些在国际舆论场上代表中国文化立场、塑造民族记忆的影视作品。
不过值得庆幸的事,相关平台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并且对异常账号采取了措施。
一些网友发现,被曝光的部分账号,在过去也参与过对《长津湖》《志愿军》《金刚川》等影片的舆论攻击,甚至连科幻片《流浪地球》都曾被他们指责为民族主义捆绑科技幻想。
这种反转逻辑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关心电影质量,还是另有所图。
但《南京照相馆》票房持续走高,说明观众并未被舆论误导,影片在海外多地放映时,还被多个国际影评人推荐为年度最具人文关怀作品。
这也恰恰说明,他们想要打压的,是中国在国际文化语境中越来越强大的话语权。
《731》的定档依然遭遇密集差评,但影片制作方并未退缩,反而加快了宣传节奏。
与此同时,《南京照相馆》的幕后团队也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多次举办映后分享会,用实际行动回应质疑。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出面发声,呼吁观众不要被带节奏,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判断,他们指出,国产历史题材的崛起,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记录南京的平民影像,还是揭示731的惨烈真相,这些影片的价值不在赢利,而在唤醒。
而这正是某些势力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中国人越来越团结、越来越有记忆、越来越有判断力。从已曝光的信息来看,那些参与舆论操作的账号,很可能并非普通网民。
他们有统一的指令、有明确的目标、有系统的话术模板,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关心一部电影的好坏,只关心它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
他们攻击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通过电影所传达的历史真实和民族认同。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观众选择用购票支持来表态,《南京照相馆》被抹黑之后,票房反而逆势上涨,这是一种沉默的胜利,也是对背后操控舆论者最有力的回应。
而《731》的定档,更像是一记响亮的回击,我们不仅要拍,还要拍得更好、更真实、更有力量。
这场舆论风波,可以说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清洗。
但它让我们看清了哪些账号在带节奏、哪些平台在默许操作、哪些观众在保持清醒。
它更让我们明白,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次真实面对,一次次不退缩。
来源:观律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