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灯光亮起,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观影活动结束。9岁男孩默默撕碎了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而6岁半的女孩却在影院中泣不成声。这部电影,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01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影响
灯光亮起,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观影活动结束。9岁男孩默默撕碎了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而6岁半的女孩却在影院中泣不成声。这部电影,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电影上映五天,票房便突破5.5亿,引发了全民的观影热潮。然而,一个尖锐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这样的历史题材影片,究竟是否适合孩子们观看?
▍ 不同年龄层的影响
电影《南京照相馆》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产生了不同影响。9岁男孩撕碎了日漫卡片,6岁女孩观影时哭泣不止,体现出电影在传播历史的同时,也在情感上对孩子造成巨大冲击。
导演申奥在创作中采用了极为克制的表达手法。他通过演员颤抖的肢体和音效,暗示了日军摔婴儿的场景;用模糊的照片或蒙太奇剪辑,呈现了屠杀的惨状;而女性受害的情节,则以角色发疯的状态来替代具体的过程。影片主要聚焦于普通人觉醒与守护真相的勇气,通过暗房显影、照片传递等意象,将爱国情怀融入了人性叙事之中。
▍ 家长的观点及争议
然而,这部电影在家长圈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家长对电影的适合程度褒贬不一。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观影后增强了爱国情怀,而也有家长表示担忧,认为部分孩子尚无法区分虚构与现实,并可能会因观看电影产生心理问题。
支持者们列举了动人的案例:河南9岁男孩观影后沉默撕毁日漫卡片,郑州8岁女孩听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泣不成声。更有5岁半孩童懵懂地说出“我们付出了好大努力才变成现在这样好”。佟丽娅带9岁儿子观影后也表示,这段历史已经刻进了儿子的生命里。
然而,也有家长提出了谨慎的担忧。他们指出,有6岁半的女孩在观影过程中全程哭泣不止,8岁的男孩甚至需要捂眼来躲避音效的冲击。心理学研究显示,低龄儿童更容易因战争的残酷画面而产生应激反应,如噩梦、焦虑等。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孩子可能难以区分虚构的剧情与历史真实,或将仇恨情绪泛化。
02观影建议与专家意见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给出了明确的建议。他们认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该根据其心理发展水平来选择适合的观影内容。同时,家长们在带孩子观影时,也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以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 适合观看的年龄段
根据专家建议,10岁以下儿童建议谨慎观看;0-13岁可在家长引导下观看;青少年强烈推荐观看。观影需结合孩子心理成熟度和家庭教育背景。
10岁以下儿童(小学低年级及以下):建议谨慎观看或暂缓。由于此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因战争的残酷画面而产生应激反应。
0-13岁儿童(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可在家长引导下有条件地观看。在观影前,需要向孩子解释历史背景,并强调“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主题。观影后,家长应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
3岁以上的青少年(初中以上):强烈推荐观看。这部电影有助于他们理解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和平的珍贵,激发他们的自强意识,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好载体。
▍ 家长的决定因素
家长在决定是否带孩子观影时,应考虑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家庭教育背景和观影目标。此外,导演申奥曾表示:“电影已经拍完了,它就在那里,等待着孩子们长大。”这句话或许能为焦虑的家长带来一些启示。
当孩子们在观后感中写下“原来课本里的照片背后有如此血泪”的感悟,或是在撕碎卡片时却不知如何表达复杂情绪时,历史教育的意义变得愈发具象。教育专家指出,若孩子的心智成熟且情绪稳定,可以适当地推开历史这扇窗,但务必紧握他们的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
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正是那些先辈们所向往的盛世。在《南京照相馆》片尾那长江边的沉默镜头前,每个走出影院的孩子都将深刻铭记——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确保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来源:时光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