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期档最令人动容的电影莫过于《南京照相馆》,一群普通人在南京沦陷期间冒死守护日军暴行证据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泪洒影院。来自海城的独臂“演员”刘思言有幸参演了这部电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银幕上续写着抗战精神的刘思言说:“我们不是在演戏,我们是在替历史发声。”
今年暑期档最令人动容的电影莫过于《南京照相馆》,一群普通人在南京沦陷期间冒死守护日军暴行证据的故事让无数观众泪洒影院。来自海城的独臂“演员”刘思言有幸参演了这部电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银幕上续写着抗战精神的刘思言说:“我们不是在演戏,我们是在替历史发声。”
14岁时的一场车祸夺走了刘思言的右臂,但他并未向命运低头。他曾多次参加辽宁省残运会并摘得奖牌,2017年因偶然机会踏入影视圈,成为战争题材电影的特殊演员。在《八佰》《长津湖》《金刚川》等影片中,他扮演的伤残军人形象深入人心。今年2月,他又参与了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拍摄。刘思言介绍,当时他带着7名残疾人伙伴,从各自的家乡奔赴上海市松江区的摄制组报到。与他同去的伙伴都是四肢残障人士,大家都觉得能够参与到爱国电影的拍摄,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贡献力量,是他们的荣幸。
进组第二天,他们便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准备中。酒店一楼设置了化妆间和特效间,他们按伤残军人的角色理发、做伤效、涂脏污、戴残肢模型、换旧军服,一套流程下来,镜子里的他们已然有了战争的沧桑感。所有妆造就绪后,他们挨个去拍定妆照,镜头里的他们已然有了角色的雏形。一个月后,他们再次进组,拍摄地点位于南京。第一天到片场时,眼前是一片荒地,大家按照拍摄角色穿戴整齐后,伙伴们都卸下了假肢,换上双拐,互相搀扶着,在曲折的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拍摄场地。越往前走,布景越逼真:扮演日军、警察、百姓的演员渐渐多了起来,仿真坦克、装甲车、军卡沿路排列,对讲机里的呼喊、偶尔响起的爆炸特效、现场指挥的吆喝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血雨腥风的战争中,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
随着拍摄的深入,刘思言对电影《南京照相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影片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期间,吉祥照相馆内一群普通百姓的故事。他们在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于暗房红灯下发现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从最初为生存妥协,到最终冒死守护罪证,这群小人物用生命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抗争。影片以“大历史,小切口”的独特视角,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罪行,讴歌了平凡生命的勇气与抗争精神。刘思言坦言,虽然他们在电影中大多扮演的是残疾军人,但这次拍摄经历让他们真切触摸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也感受到中国人面对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精神。“为了真实还原,我们一直留着沧桑的发型,努力在镜头前做出符合情境的表情——或是痛苦呻吟,或是奄奄一息,每一个神态里,都藏着对历史的敬畏。在现场,我觉得我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替历史发声。”
影片上映后,刘思言悄悄去了趟影院。坐在观众席上,他听到周围此起彼伏的抽泣声,看到许多人红着眼眶走出放映厅。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身体的残缺并不能阻挡我们传递历史的真相,只要还能站在镜头前,我就会继续用表演去铭记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英雄。”他说,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伤痛,珍惜当下的和平,也激励更多残疾人勇敢追梦,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全媒体记者 田畅
来源:鞍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