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在上映首个周末便飙升至全球票房榜首,斩获1.4亿美元。它也标志着苹果公司的首个商业大片取得突破。官方尚未公布制作预算,业内猜测,这家科技巨头为该片提供的制作资金大约在2亿美元到3亿美元之间,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为影片进行全
撰 文 |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
剧情公式化,且薄如蝉翼我本来想写一下作为观众对《F1》的观影体验,但为什么上来先拿苹果说事?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该片从内容上来讲实在乏善可陈;第二是苹果的投资构成了这部典型的夏日爆米花大片的一大卖点。我把《F1》叫做“夏日爆米花大片”,原因很简单:片子值得一看,但未必值得大书特书。此片由埃伦·克鲁格(Ehren Kruger)编剧,剧情薄如蝉翼。在豆瓣上曾看到对《壮志凌云:独行侠》的一句评论:“服了,俗套情节也可以拍得这么精彩”,完全可以拿来形容《F1》。而《F1》甚至都还没有《壮志凌云:独行侠》精彩。前者在本质上只是一部技术过关、却毫无新意的“英雄重生”类型电影集合体,远远不如后者那样动人心魄。《壮志凌云2》让人既能沉浸在飞行座舱里,也能深陷角色间的情感漩涡;而《F1》只是一个合格剪辑下的陈词滥调合集,主角虽历经挫折,依旧英俊潇洒、魅力无敌,观众在观看一个注定要赢的“神话”——你可以精准地猜出影片的走向。这并不是说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Joseph Kosinski)与编剧都很愚蠢,他们显然明白,这部电影的主线剧情(一员老将的最后一搏,一个急躁的新秀需要导师,以及一支弱旅球队通过两人联手而成功“逆袭”)以及各类支线(包括一位油腔滑调的企业投资人以及一位既是车队技术总监又身兼爱情线人物的女性)基本上只是“填充物”。他们曾明确表示,这部片的目标是打造“有史以来最真实的赛车电影”,从纯粹技术层面来说,他们的确做到了。在技术上将《F1》与《壮志凌云2》相比也是合适的,因为导演、编剧和主制片人(定义现代美国商业大片的杰瑞·布鲁克海默)都是原班人马。熟悉后者的观众会发现导演延续了其擅长的空中/赛道动作美学:高速追逐、真实机位、无CG渲染的紧张场面一应俱全,让人肾上腺素飙升。《F1》的制作团队包括七届“F1”世界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端赖他的参与,影片中虚构的APXGP车队实际上成为这项只有10支车队的运动中的“第11支”,可以搭建并搬运定制的车队维修区、赛车、工作人员和车手。这部电影在原创概念和特许经营片之间游走,每一帧画面都融入了对一级方程式比赛的深度切进。为了在银幕上重现极速快感,两年间,摄制组跟随实时的F1全球巡回赛轨迹进行拍摄——没错,皮特在片中真的以超过180英里的时速亲自驾驶赛车——从银石到拉斯维加斯,再到阿布扎比。对于F1粉丝来说,看到自己喜欢的车手露面可能是一种惊喜,但《F1》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没有任何一个角色遭遇灾难性的挫折,导致影片几乎没有真正的“张力”。首场比赛中鲁本的车队表现惨淡,但随着赛季推进……如果你随手写下一版你心中的剧情结构,那多半就和电影本身差不多——只不过,你的版本里可能还会多一些紧张的高风险时刻。这部致敬老派大片的作品,确实是一台运转良好、调校精细的机器。负责管理场地的查理·海斯(Charlie Hayes,曾参与《007》系列和《碟中谍》系列的拍摄)告诉记者:“自认为是很有经验的后勤人员,在F1面前都要自愧不如。剧组能在一个周末结束后,马上就在另一个大陆展开行动,简直像魔法一样。”《F1》的制作从未落后于计划,因为别无选择,必须紧跟赛季进度。电影中虚构剧情的拍摄只能与真实赛事无缝衔接,这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几乎就像现场直播。苹果全球视频业务的联合主管杰米·埃利希特(Jamie Erlicht)说:“《F1》无可厚非地商业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制作过程中无法达到最高品质。这部电影实现了纯粹肾上腺素飙升赛车电影所能期望的一切,同时还有令人共鸣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类情感。”这一评价只说对了前半部分。归根结底,该作品充满了“纸片人”,虽说包装得光鲜亮丽,也就是一台机器而已。不过,当赛车与镜头一同在赛道上呼啸而过时,这些都变得无关紧要。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是否热爱、或者至少愿意接受这类直白、炫技、职业水准极高的娱乐大片——它们对人的要求不多,只要时间和票钱。
一部经过精心包装的企业宣传片赛车与镜头一同在赛道上呼啸而过,倒是本片值得大书特书的东西。你无法将一台电影摄影机安装到一级方程式赛车上。这些灵敏精密的赛车严格按照规格打造,要从驾驶员视角捕捉比赛画面,并不是随便装个GoPro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正是苹果在拍摄F1电影时所面临的挑战——导演科辛斯基与摄影指导克劳迪奥·米兰达希望能在影片中使用真实的第一人称赛车视角影像。在电影中,皮特和达姆森·伊德里斯(饰演新晋天才车手约书亚·皮尔斯)搭档驾驶的并不是真正的一级方程式赛车;这些车是由功率较低的F2引擎和由梅赛德斯设计的车身“拼凑”而成,外观看起来像一级方程式赛车。每辆拍摄用车上都装有多达4台IMAX认证摄像机,分布在15个可能的位置上。摄像机组合千变万化,比如几个靠近方向盘,一个装在车头,或者一个装在驾驶舱外向后拍摄,而且摄像机可以通过由科辛斯基旋转的旋钮灵活转动90度,迅速切换拍摄角度,从司机的侧脸转到他眼前赛道的视角,再切换到旁边正在竞速的赛车。如何解决在保证车辆接近最高速度安全行驶的同时安装摄像机的难题,这些谜题和解决方案让人想起科学营里那些令人兴奋的夏天。安装在赛车上的革命性尖端摄影技术帮助营造出极具震撼力的赛车场面,即便是最资深的一级方程式车迷也会感到热血沸腾。苹果专注研发用于捕捉赛车速度与力量的先进摄像技术,打造了基于iPhone 元件的定制摄影模组,由摄像头传感器、A系列芯片、电池、光学配置和运行系统构成。使用该模组拍摄的画面被巧妙地穿插进整部《F1》电影中,使得苹果如今也拥有了在电影制作层面上的“席位”,可以进一步实验和精确满足电影制作人的需求,从而反过来推动iPhone开发出更多新功能。科辛斯基表示:“F1的世界就是关于技术极限的突破——这已经深深融入这项运动的基因,与整个苹果的气质非常契合。”在市场追踪数据尚未出炉数周前,苹果 CEO 蒂姆·库克(Tim Cook)就坚定表示他对这部影片是否配得上“苹果品牌”充满信心。“你能感受到镜头就在车里,我们在乎每一个细节。”作为一家市值以万亿美元计(截至今年6月初为3.1万亿美元)的公司,苹果对成功的标准非常高。苹果已故联合创始人兼前任CEO史蒂夫·乔布斯早早确立了苹果品牌的理念。他远远领先于同行,深刻理解科技公司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消费者品牌——象征着创新、创造力和酷炫——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标志性的苹果形徽标及其在消费者心中的象征意义,是其3万亿美元估值中不可估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任者库克来说,苹果对Apple TV+和Apple Original Films有着清晰的定位。库克说:“我们处于科技与人文艺术的交汇点。我们希望Apple TV+成为优秀讲故事者讲述他们最佳故事的地方。”作为一家“工具制造商”(这一公司愿景最早由乔布斯在1980年代初提出),苹果在华尔街面临关于其电影和电视投资大战略的质疑。与大多数其他流媒体平台不同,苹果并未披露Apple TV+的订阅用户数量,也没有单独公布该服务的财务业绩,而是将其与音乐、游戏、App Store等收入合并计入“服务”板块。媒体分析师和观察者一直在探讨苹果的内容业务如何与推动其核心硬件业务的销售相结合。库克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虽然这些关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比如《F1》和相关的摄像技术。他说:“我并不认为制作这些内容会直接带动更多iPhone的销量,这一点我根本没考虑过。我把它当成一项业务。就像我们在iPhone和服务之间互相借力一样,我们也试图发挥Apple TV+的最大优势。”Apple TV+于2019年11月正式上线。《F1》的推出恰逢Apple TV+原创剧集阵容也进入稳定节奏,这被视为苹果高层多年来在原创内容上投入努力的一个重要验证。现在,Apple TV+拥有数千小时的原创内容,超过300个可供观众参与的作品。2025年将是该服务历史上首次能够推出一个经过精心规划的全年节目单。与传统制片厂不同,苹果公司并不那么依赖票房收入或家庭娱乐销售来证明其对高预算电影的投资合理性。苹果将其电影和电视剧视为推广其科技产品与 Apple TV+流媒体平台的营销工具。库克清楚,因为电影打着苹果的招牌,其表现将受到密切关注。就像汉密尔顿驾驶赛车时全神贯注一样,库克也坚信,通往成功的道路在于追求卓越。苹果的产品必须是出类拔萃的,而不仅仅是“还不错”;影视业务亦是如此。库克说:“我们实际上只做很少几样事情。以我们公司的体量来说,我们的产品线非常有限。我们把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在每一个项目上——在电视剧和电影方面也不例外。”在进入策略上,苹果本可以通过并购快速进入娱乐产业,购买一家大型制片厂或娱乐版权库。公司拥有300亿美元现金储备,完全有能力开出天价支票,瞬间促成交易。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乔布斯和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车库里奋斗以来,苹果始终秉持“自建而非购买”的理念。《F1》大获成功,标志着苹果过去6年来在影视内容制作领域扩张所取得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苹果寄希望于科辛斯基与《壮志凌云:独行侠》原班团队,打造出一部能跨越四大受众群体(男性、女性、年轻人、年长者)的超级大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更在流行文化与电影工业中留下深远影响。在最理想的情境下,《F1》将成为引爆全球热议的现象级作品,不但引发无数网络迷因,更将彻底助推F1赛车运动在美国的主流普及。从企业营销的角度来讲,这一仗打得极其漂亮。当然,鉴于赛车组织全程配合,它也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影片对F1世界没有丝毫批判或质疑,也完全不涉及任何可能的剥削或阴暗面。《F1》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它一味美化男主,而在于它同样毫不掩饰地对一级方程式本身抱有一种近乎献媚的态度。影片确实得到了F1的一路绿灯,所以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包装的企业宣传片。片中大量的广告植入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观众更容易记住品牌名,而非角色名(如果你是品牌商,则会很高兴)。体现在视觉效果上,影片全程无“轮胎打滑”打断节奏,但某些画面过于顺滑、人工感太强。那种极简、精致的美学——典型的苹果出品风格——让电影整体看起来像是一间苹果零售店,在表面上的激情四射背后,不无呆板与乏味。
来源:中欧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