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朋友们再三推荐下,昨天去看了最近好评如潮却也争议不断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影片的主线是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编号1213的邮差苏柳昌、吉祥照相馆馆主金承宗、龙套演员林(陵)毓秀目睹日军暴行、洗印、保存并历经磨难和牺牲最终将记录日军各种暴行的罪证照片送出南
在朋友们再三推荐下,昨天去看了最近好评如潮却也争议不断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影片的主线是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编号1213的邮差苏柳昌、吉祥照相馆馆主金承宗、龙套演员林(陵)毓秀目睹日军暴行、洗印、保存并历经磨难和牺牲最终将记录日军各种暴行的罪证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至深。展现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意志。那么,她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可以改变行为,但绝不改变立场。我以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先来分析一下苏、金、林三位。
三人出身、职业各不相同,为了避祸鬼使神差地相遇在吉祥照相馆,为了活命,又不得不违心地为日本人洗印照片、唱戏。尽管他们知道,这是汉奸行为,但是“不洗的话,马上就得死。”是珍惜生命的本能让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去干内心不愿干的事。但是,他们的立场从未改变,那就是: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丢。正是出于此立场,他们洗照片时磨洋工、将日军底片调包、保存,不惜冒生命危险将这份日军的罪证送出南京。苏、金二人更是以命相搏,血洒金陵,以死坚守这份立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再说说翻译王广海。说实话,这是我在所有文学作品中见过的最让人“恨不起来”的“汉奸”。为了能在这乱世过上“好日子”,他甘当日本人的翻译,鞍前马后为日军跑腿卖力,甚至他的妻儿都在帮日军干事,是个典型的汉奸,这就是王广海的“行为”。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没变的“立场”是:我是个中国人。有三场戏能印证上述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一场,王广海卖力地组织民众进行欢迎日军的仪式彩排时,亲眼目睹日军当面摔死襁褓中的婴儿,强忍悲愤,眼含热泪却面带媚笑,继续要喝,让大家笑起来;
第二场,宋存义为弟报仇刺杀日军少尉,撕打中,鬼子的手枪被击落掉在王广海面前,当鬼子拼命挣扎,要求王把枪递给他时,这个“汉奸”视若罔闻,眼看着“太君”被活活杀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三场,当自己的情人林毓秀眼看要被鬼子凌辱之际,在林毓秀撕心裂肺的求救声中,王广海终于爆发了,出手了,奋不顾身扑向鬼子,直到被伊藤枪杀。
最后再看看反派伊藤秀夫。纵观整部影片,伊藤秀夫应该是人设反差最大的角色。从初登场时那个清秀、儒雅、略显青涩的文艺青年,那个自己不敢开枪杀人、看见别人杀人都要目光躲闪的懦弱兵变成后来满眼凶光、嗜杀成性的魔鬼,这种变化让许多人直呼“不可能”。有人吐槽,说这种变化不符合人的性格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人控诉,是战争让人变成了鬼;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他费力帮苏柳昌、林毓秀弄到两张通行证却又令哨卡日军杀死他们(之所以杀的是金承宗妻女纯属意外)?其实这一切都没错!要求苏、林帮其冲洗照片、为他们办通行证、甚至一度还用中文真诚地说出“我们是朋友”等等,这些都是他的行为,他的行为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是,他的立场始终如一!须知:他不是来华文化交流的学者,而是为了圆他那个“甲午老兵”的爷爷当年“打进中国首都”的梦想而来华参战的日本军人,这个立场从未改变!帮苏、林办证是因为要兑现承诺以表现出对帮助者的回报;而杀死他们则是因为他们接触过、看到了大量“不予准许”的照片,他的立场决定了二人必须死。这样,一切看似不合理的东西都变得合理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需要指出的是,影片展示的不是苏、金、林等与伊藤秀夫们个体的冲突,而是两个有着根本立场冲突的两大阵营的剧烈对抗,这种冲突和对抗从侵华日军踏上我国国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借用剧中人最后的话,因为“我们不是朋友”。
图文无关
最后顺便说一下,关于对此片的评价网上分“挺派”和“踩派”,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铭记并传递仇恨。我的结论是:不应也不必铭记、传递仇恨,但必须铭记并传递我们的立场。这就是影片要对我们说的话。
来源:小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