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大历史题材影片《1911—石破天惊》,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宗旨,以真实还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历史面貌为创作初衷,在大量参考了相关史实资料的基础上,为人们全面展现了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的那场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再现从发生背景、酝酿过程,
重大历史题材影片《1911—石破天惊》,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宗旨,以真实还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历史面貌为创作初衷,在大量参考了相关史实资料的基础上,为人们全面展现了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的那场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再现从发生背景、酝酿过程,到起义爆发和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整个过程,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民族仁人志士群像,讴歌了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民族和人民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斗争的事迹,也为我们今天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那段岁月提供了直观和形象化的历史资料。
大概是早年在电影公司工作过的经历,使我很早就萌生了要进入电影剧本创作领域的想法,却一直没有机会实现。直到多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从家人口中得知了我舅公蔡济民参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故事,很自然地就对这个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兴趣,找了不少相关书籍来研读,加上此前对孙中山个人经历及民主革命思想有所研究和了解,又刚完成一部描写华侨创业史的大型舞台剧《大洋之恋》,对剧本创作有了些入门经验,于是便有了要动笔写一部关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电影剧本的起意。
关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题材的各种文艺作品,应该已经不少了,可随着我对这段历史研究的一步步深入,愈发觉得,其中有不少东西,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和更全面地进行梳理的,包括这场革命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哪些,成功的因素又是什么。而这些,则是一般文学作品较少去考量的。于是,创作一部综括上述理念的史诗性电影剧本,便成了我创作《1911——石破天惊》的另一个重要动机。
要知道,就连我们这一代人,距离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那场大革命,时间上也毕竟有些遥远了,更不要说比我们年轻的一代,很多东西都只是从史料书籍中了解到的,因此体会和感悟或许并不会那么深。然而,一俟我进入到这部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中的时候,一百多年前那场大革命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画面,便一幅幅生动活泼地闪现在我眼前,使我感觉整个心都在燃烧!我不由得想起了巍峨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上的那座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国家多么好的象征啊,我们中华民族就该这样,永远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我们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无数先烈与志士。我创作这个剧本,就是想通过电影胶片的形式,再现一百多年前,辛亥革命的这些先烈和志士为民族和国家未来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画卷,塑造风云际会的英雄群像,铭记他们热血浇铸的不朽功勋。
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毫无疑问,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是20世纪震撼世界的大事件。我想,作为这样一个宏大题材的叙事作品,应该对这场革命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把对它的激情融化在剧情的渲染及人物的刻画上。
因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研究历史的人,特别是在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进行思考和研究时,就觉得的确应该首先把对这场革命的深刻意义认识和把握好。我们只要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就不难得到一个这样的认识,任何一场大的社会革命,几乎都不可能做到一次就能彻底成功。就拿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场世界著名的历史事件来说,前者从1640年开始,其间经过了两次内战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政变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的君主立宪制,前后时间跨度将近50年,但却仍然没有对封建势力形成彻底摧毁;可这并不妨碍人们将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发生于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情况似乎要更加复杂,虽说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以1793年至1794年的雅各宾派专政作为革命高潮,又以1794年旋即发生的热月政变为结束,但其后一样也发生了封建王朝的再三复辟,以至在1830年7月和1848年2月又经历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才算是获得胜利。
对照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情况,包括最先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以及孙中山先生不得不发动的护法斗争和准备北伐,我们便可看到,改变中国社会的状况,同样也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时间历程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那样认为,就太小看了旧社会和旧制度具有的顽固性和垂死挣扎性。进一步说,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为什么短命且遭世人唾骂,军阀混战为何只是一时乱象?也都充分说明了推翻君主专制、实现社会转型,在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是时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任何人想倒行逆施都是无法办到的。因此,就推翻帝制、推动社会转型这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来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无疑是成功的。
也因此,我对林伯渠先生曾经写下的一段话深有感触,他是这样说的:“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我更是十分认同冯天瑜先生在论及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和作用时说的,20世纪初发生在东方大国的辛亥革命,与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革命,在推动社会近代转型方面的劳绩,足可并辉千秋!
深入机理的纪实风格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话用在文艺作品创作的借鉴上也是有益的。有了认识上的高度,等于就掌握了作品风格和情节调动的制高点。
《1911——石破天惊》剧本的作品风格,基本上是纪实性的,但又不完全是。说基本是,那是因为既然属于历史片,又是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描写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就必须依据它本来呈现的、客观的、真实的面貌,包括它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所经历的具体过程、所产生的巨大震撼以及各种人物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前两点。和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我在创作这个剧本时,特别点出了武昌起义成功的背景因素,绝不孤立地就起义描写起义。可以这么说,没有当时清王朝整个已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社会背景,没有孙中山先生之前发动的11次起义,特别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没有同时在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等,武昌起义就失去了成功的最大背景因素。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实际上整个已是遍地干柴,只等一把烈火将其点燃了。这从起义的当月,就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省独立,接着是11月上旬东南各省独立,再迅速席卷到贵州、广西、广东、四川的独立就可以看出来了。这说明武昌起义的枪声,正是当时全中国境内普遍希望听见的声音。
当然,武昌起义本身的成功,也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因素;如果起义本身也像从前多次起义一样没有成功,全国的烈焰也就不会如此猛烈、迅速地燃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除了重要的背景因素外,武昌起义也还有其他一些成功要素。其中,湖北新军中大量涌现具有先进思想的组织,起义在军队中实行了“抬营主义”,也十分重要。再就是武汉三镇民众对起义给予的倾力支持,同样是起义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我相信读者会从剧本中清楚地感到,当时武汉三镇民众热情高涨的程度,几乎可说是达到了全城沸腾的程度。我对武汉和武汉人的性格还是有所了解的,受楚文化浸润,那的人性格比较刚烈,特别敢说敢干;历史上看,它确不愧为一座英雄的城市。
说剧本也不完全就是纪实,那是因为其中不但有大量生活场景描写,有革命者的爱情描写,尤其还注意到了对各色人物不同性格的细节刻画。
但即便属纪实风格的电影,受众层面也是要充分顾及到的。剧本中我主要注意发挥了三点:一是由于内外部因素,这次起义不但充满了流血牺牲,且过程极具艰难复杂性,波云诡谲、一波三折,几乎“命悬一线”;这些特点,正好为剧本创作提供了曲折情节的素材。二是战争场面。剧本以较大篇幅反映了起义当晚的战斗及阳夏之战的全过程,场面大、战况激烈不说,陆军、海军、炮兵也全登场了,这在其他描写同年代战争的作品中并不多见。第三,是用了一定笔墨描写革命者内部和外部之间、清王朝和袁世凯之间、战争与和谈之间纵横交错的矛盾。武昌起义之所以在汉阳、汉口相继失守后会出现南北会谈局面,是有其内在因素的。袁世凯是个城府极深的人,他当然明白,如果继续攻打武昌,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北洋军,不见得会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全国各省基本宣告脱离清廷独立的局势下,他的北洋军不但有可能被消耗殆尽,就是他个人,保不定也会遭清廷卸磨杀驴和革命党人不屑为伍的共同抛弃,最终搞得两头不是。南北会谈,既有袁世凯个人盘算在内,也是武昌起义后全国局面变化的大势所趋。这点,也是我们在分析研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应该清楚认识的。
绝非巧合的历史机缘
早期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中,就有好多位或者是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或者是辛亥革命志士的兄弟、家人。我在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很有意识地关注到了这点。剧本中的人物如董必武、吴玉章,就都是参与了辛亥革命的人;前者直接参与了武昌起义,后者先参与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前又在四川荣县率先宣布独立。董必武自不待说,众所周知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筹建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之一。吴玉章一样,后来也成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内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延安五老”。又如剧本中武昌起义的另外几名重要骨干陈磊、李书城、蔡极忱,则分别是陈潭秋、李汉俊和蔡以忱的哥哥。陈潭秋、李汉俊都是中共“一大”代表;李书城在阳夏之战时是黄兴的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农业部长;蔡以忱则是中共湘鄂两省早期领导人,后在中共“五大”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任江西省安源市委书记,是秋收起义的核心人物之一。瞧,这么多位早期中共重要人物,要么本人,要么是兄弟,都和辛亥革命有重要联系,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
创作的这个剧本,应该算是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反映比较全面、比较客观又比较深入一些的。如果有幸能搬上银幕,对年轻一代通过形象化的艺术作品来完整、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会是十分有益的。
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14周年。我想说,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一代一代都不忘记我们民族所经历过的斗争,所走过的艰难曲折之路。那些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倘能得知今日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日益强盛并满怀信心地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九泉之下,当甚感欣慰。
在创作这个剧本时,为使事件描述、情节推演和人物塑造有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史实根据,我参照了不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重要参与者和研究者所撰写的论著或著述,其中主要有令人十分尊敬的吴玉章、金冲及和陈国安先生;另外也参考了若干其他辛亥革命亲历者所写的回忆文章及所涉相关人物的传记,借此表示我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责编:武玥
来源: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