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帮、枪战、兄弟情,听起来就“老土”“没市场”。连主演们都被看轻:周润发被喊了三年“票房毒药”,狄龙坐在家里对着镜子拔白头发,张国荣被经纪人骂“跟着过气剧组瞎折腾”,导演吴宇森更惨,三年前在泰国片场因为真枪走火被炒鱿鱼,兜里没钱时连烟都得借别人的抽。
香港电影的叛逆往事,一场不被看好的创新逆袭,下面带大家扒扒这段往事。
1986年的香港电影圈,满眼都是爱情片里的你侬我侬,喜剧片里的插科打诨。
投资人算着“俊男靓女+搞笑段子=稳赚”的公式,没人正眼瞧《英雄本色》这样的“冷门货”。
黑帮、枪战、兄弟情,听起来就“老土”“没市场”。连主演们都被看轻:周润发被喊了三年“票房毒药”,狄龙坐在家里对着镜子拔白头发,张国荣被经纪人骂“跟着过气剧组瞎折腾”,导演吴宇森更惨,三年前在泰国片场因为真枪走火被炒鱿鱼,兜里没钱时连烟都得借别人的抽。
但总有人咽不下这口气。吴宇森捏着被投资人揉皱的剧本,想起自己蹲在片场角落啃面包的日子,咬着牙把所有委屈都塞进镜头里。
他让周润发演的小马哥瘸着腿点烟,火柴光映着他眼角的皱纹,那是被人嘲笑多年的尊严。
他让狄龙说“我没做大哥很久了”,说这话时狄龙喉结动了又动,像把自己这些年的不甘都咽了回去。
他让张国荣演的警察弟弟举着枪发抖,那眼神里有对哥哥的失望,也有对现实的迷茫。
这些画面不是什么“创新技巧”,就是一群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过的人,把心里的憋屈和不甘,一股脑倒进了电影里。
谁能想到,这场不按套路出牌的“叛逆”会烧透整个香港?
《英雄本色》刚上映时,午夜场空荡荡的,连检票员都在打哈欠。可没过几天,观众突然像约好了似的往影院涌,有人带着啤酒坐在台阶上讨论剧情,有人看完电影在街头模仿小马哥走路。
3465万港币票房砸下来,不仅破了纪录,还把香港电影从“甜腻腻的爱情窝”里拽了出来。
周润发走在街上,再也没人喊他“毒药”,狄龙去买菜都有人追着要签名,就连当初骂张国荣“瞎胡闹”的公司老板,都笑着说“你眼光真好”。
这哪儿是什么“创新神话”,分明是一群普通人用笨功夫拼出来的活路。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人不懂什么“市场调研”,就是觉得“这故事我想讲,就算没人看好也得试试”。
后来徐克给张国荣拍《倩女幽魂》,是因为觉得“这孩子为《英雄本色》牺牲太多”。
周星驰在喜剧里加小人物的眼泪,是因为他自己跑龙套时受过太多白眼。
成龙在高楼大厦间玩命拍戏,是因为想让观众知道“功夫片还能这么拍”。
他们没想着“改变行业”,就是想把心里那点真东西,实实在在地搁到观众眼前。就这么一股“轴”劲儿,让香港电影红透了好些年
有《赌神》里发哥甩扑克牌的帅气,有《秋天的童话》里船头尺的温柔,有《阿郎的故事》里摩托车扬起的尘土,每部片子都带着股子“人味儿”,像邻居家大哥喝多了跟你唠嗑,没那么多花架子,却让人想跟着掉眼泪。
现在再看《英雄本色》,最戳人的不是枪林弹雨的场面,是里头那股“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按自己的心思来”的傻劲。
就像小马哥说的“我等了三年,就为等一个机会”,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可不就是靠无数个这样的“傻机会”堆起来的吗?
他们用一部部没人看好的电影告诉后来人:别管别人怎么摇头,你心里要是有团火,就尽管烧起来。
说不定哪天,这把火就照亮了别人也照见了自己。
如今咱们看电影,总爱说“大数据”“流量密码”,可有时候想想,当年那群在破旧片场里摸爬滚打的人,才真叫懂电影。
他们没把这事儿当生意,而是当成了跟世界较劲的武器。这种较劲里有委屈、有不甘,却也藏着最珍贵的真诚。
或许现在的我们,缺的就是这股子不被看好也要试试的憨直劲儿。
毕竟,所有能被记住的故事,一开始都有点“不合时宜”。
大家都对哪部香港电影印象最深刻,评论区里告诉我[比心][比心][比心]
来源:花儿电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