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电影编剧周落户杭州,获奖剧本背后,青年编剧的创作突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21:41 3

摘要:5月19日到20日举行的第二期“夏衍杯”电影编剧改稿班,作为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的重要活动之一,邀请了孙承健、尹鸿、袁媛、张珂、董哲、陈舒等多位业界大咖担任授课导师,为第十九届“夏衍杯”获颁编剧及杭州青年创作人才代表进行集中授课。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晓婷 郑天一 马黎 吴思娴

“我们的爸爸,于5月15日上午10:38分离开了这个世界,与他的爸爸妈妈姐姐团聚了!亲爱的爸爸,再见!一路走好。”

5月19日,著名作家、剧作家夏衍的孙女沈芸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个遗憾的消息,夏衍之子沈旦华先生在家中离世,享年88岁。

这几天,百余位电影人正齐聚在夏衍先生的故乡杭州,参加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系列活动,见证中国电影文学最高荣誉“夏衍杯”的全新升级。

这是继2018和2019年、2023年之后,“夏衍杯”第四次回到杭州。

5月19日到20日举行的第二期“夏衍杯”电影编剧改稿班,作为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的重要活动之一,邀请了孙承健、尹鸿、袁媛、张珂、董哲、陈舒等多位业界大咖担任授课导师,为第十九届“夏衍杯”获颁编剧及杭州青年创作人才代表进行集中授课。

5月21日下午,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荣誉颁授仪式在杭州钱江新城举行,对获奖剧本进行表彰:49部荣誉剧本,7部作品签约孵化。5月22日,“夏衍杯”还举行了电影剧本推介会,推动优秀剧本转化落地。

这些年,很多人在呼唤“夏衍精神”的回归。尤其在当下中国影视行业面临剧本创新乏力、价值空心化等挑战的背景下,夏衍,对青年编剧而言,绝非简单的历史符号,而是一套鲜活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体系。

这届作品整体表现如何?青年编剧各自面对了哪些创作问题,又有哪些思考?

1

按照计划,沈芸将出席此次电影周,但因父亲沈旦华离世,她没有来到现场。

沈旦华1937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他的成长也深受父亲夏衍的影响。“父亲以身示范,他的言行让我耳濡目染,影响着我一生的成长。”沈旦华曾这样说。

在沈旦华的记忆中,父亲知识渊博,但又很谦虚谨慎,尤其不喜欢有些人自称是什么“家”,他说还是称“者”为好,如作者、记者、电影工作者等等。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0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的旧居,就在严家路50号。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夏衍可能是个遥远的名字,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中学课文中《包身工》的作者,拿摩温、芦柴棒、纱厂女工……几十年过去,你依然还记得这些鲜明的时代符号。

但他一生最在意的,是舞台和银幕。他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开启了中国电影界新路线。

夏衍先后以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参与到上世纪中国的历史潮流中,而他笔下的电影剧作《狂流》《春蚕》《风云儿女》《上海屋檐下》……具有无限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萦绕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2006年创立的“夏衍杯”(前身是设立于1996年的夏衍电影文学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电影剧本政府奖,旨在服务全国制片机构,促进创作繁荣,发现培养编剧人才。

作为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的主要活动,“夏衍杯”在杭州颁授荣誉证书和推介。颁授仪式上,还同步举行“夏衍电影编剧周落户杭州”签约仪式。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宣传部三方代表共同签署五年合作协议,将杭州打造为中国电影文学创作高地。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记得,夏衍诞辰100周年时,自己在杭州参加了夏衍纪念雕塑在西湖边的落成典礼。他说,夏衍到了90岁还在创作,从业近50年的他,觉得自己依然年轻。他期待看到更多新一代的浙籍黑马:“浙江电影创作有基础,我相信浙江的黑马、杭州的黑马依然会从西子湖畔、钱塘江畔杀出来,我期待那是一匹匹骏马。”

本届“夏衍杯”共征集剧本1492部,同比增加21.2%,其中,现实题材作品占比显著。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挖掘现实,关注人的真实生活,是不变的硬道理。

夏衍的创作,扎根于对普通人的凝视。《上海屋檐下》就很典型,通过一间弄堂房子里的五户人家,把抗战前夕小市民的压抑与希望浓缩为时代切片;《春蚕》也讲了一个江南蚕农的破产悲剧。他拒绝宏大叙事的神话,而是用显微镜观察社会褶皱里的真实生命。

编剧张冀凭电影《三大队》获得了夏衍年度荣誉改编电影剧本。最近,他正在改编孙甘露的茅奖作品《千里江山图》。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对中国小人物、空间的刻画,《林家铺子》等传记片对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结合,对张冀“写上海”有很大的影响:“有了前人的开拓,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变,要向夏衍先生学习,学习他了解人民的情况,学习他向外学习的精神。”

蔡骏的《西冷之夜》获得了主单元“优秀电影剧本”,剧本中的“西冷”也来自浙江:“夏衍先生是伟大的电影家、文学家,对我来说拿到这个奖有重要意义。”

2

本届“夏衍杯”首次设立了“主单元+院校单元”双赛道,在主单元的基础上增设了面向全国高校学生的院校单元。两个单元的剧本征集同期进行,剧本评选分别开展,重点发掘高校青年创作力量。这一举措既彰显了“夏衍杯”培养新生代的使命担当,更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今年,我们看到了不少年轻剧作者,展示出扎实的创作功底。

《亲爱的生活》获得了主单元“优秀电影剧本”。“这个剧本和杭州有莫大缘分,五一期间我在杭州西湖逛过,第二天就收到了‘夏衍杯’的入选电话。”林励说。

福建女孩林励与杭州的缘分匪浅,制片人是杭州人,剧本讲述的也是杭州的一家三口的故事:鞋企经理的父亲被解雇,迟迟找不到工作。而妻子升职加薪,却负责起了公司的裁员计划。成绩优异的女儿与同学发生矛盾,完美的学生的形象被打破,一家人均陷入了“危机”……

作为一名入行十年的成熟编剧,林励早有了第一编剧署名的作品,比如电影《明天会好的》、电视剧《不讨好的勇气》等等。但她始终觉得自己还很“弱”。

“如果不是已经站在聚光灯下、被人所知,每个像我这样,入行这么多年头的编剧,都会有悲观的心态。普通编剧都会觉得这个行业是需要支撑很久才能看到一丝光亮的。”

编剧林励

她曾把自己的北漂编剧经历改编成电影,但观众并不买账。

“虽然故事有我的亲身经历,但观众无法共情到你的职业。”这让林励开始思考,这些讲述自己在影视圈的故事是不是不够脚踏实地,无法让观众共情。于是,她把视线瞄准到了日常生活。

林励经常刷到“大厂失业找工作”的短视频,有位年薪百万的中年高管被辞退后到麦当劳打零工被拒的经历让她记忆深刻。生活在北京燕郊的她观察到,几十万打工人每日穿梭于市区与燕郊,通勤时长超过3小时,如此辛苦打工,但仍有不少人失业,不少家庭背负着还不起房贷以及养育孩子的压力。

于是,《亲爱的生活》在2022年底动笔。

2023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周,林励带着第一稿《亲爱的生活》入围了平遥创投环节。当时剧本中有大量个人独白,主人公还是个家具厂经理,整个剧本带着一丝“丧”,被编剧袁媛评价为“偏文艺”。这一次,她把剧本改的更加贴近生活,投稿了“夏衍杯”。

“夏衍杯”活动临近尾声,林励有些不舍。

她说,这里的氛围很不一样,短短一周的时间,学员们都处成了同窗,几位年龄相仿的女编剧还组了一个女孩专属的微信群,私下约着吃饭。之后,林励打算继续参加一些剧本创投活动,争取在今年把《亲爱的生活》拍摄完成。

3

编剧林诗云,就是林励的新朋友。接受完我们的采访,她们立刻“无缝”约饭。

“夏衍杯”系列活动上,电影人们不约而同提到几个“很夏衍”的关键词:深入生活,扎根生活。

林诗云《骑上野猪的那一天》,就来自好朋友的故事:朋友毕业后在上海等大城市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考取了乡镇府的编制,乡村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要帮村民解决大小事,从最初的抗拒工作,朋友也随着时间推移找到了成就感。

朋友对工作的“吐槽”,让林诗云有了灵感,她把这些新奇的事写成剧本,朋友也给林诗云提供了不少工作细节: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丁一南本想找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躺平,却被亲戚忽悠到距家五十多公里外的清泉村,入职了“钱少事多离家远”的畜牧站基层,就此开启了奇妙的人生变形记……

1994年出生的林诗云,大学读的是电影相关专业,研究生读了市场营销和戏文相关专业,毕业后,她想把自己在营销和写作上的专长结合,于是成为了一名职业编剧。先前,她参与了华策的短剧《大力村超人》,现在主要从事中短喜剧的开发创作。

此前,该剧本在2024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具潜力剧本荣誉,这次又在“夏衍杯”获得了主单元“创意电影剧本”。

编剧林诗云

作为年轻编剧,林诗云很开心自己能够拿奖,也期待这个项目可以在浙江落地,“‘夏衍杯’给编剧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舞台,改稿班的系列活动,也给编剧提供了交流平台,让编剧在业务和技巧上有很大提升。”

这次活动中,林诗云认识了不少业内资深的前辈,他们在细节和内容框架上给了林诗云不少建议。比如一段男友出轨后的争吵戏,《滚蛋吧!肿瘤君》《我本是高山》的编剧袁媛就指出,相比于平铺直叙的展现,可以用抽丝剥茧式的、更戏剧的方式去呈现,对观众会更具吸引力。

林诗云说,之后还会继续喜剧创作:“当下大家的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抱着批判、悲观的方式面对,很多问题是无解的,我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当下观众带来一些感动、安慰,鼓励大家在一些不如意的人生现状里去找到自洽的生活方式。”

4

“亲切得就像回家。”

创作了《绣春刀》《刺杀小说家》《东极岛》的杭州编剧陈舒,这次回娘家,看到很多学员还在高校就读,面临着就业问题,她想到了毕业时对职业前景有些迷茫的自己。“很多年轻人存在着类似的职业困扰,但这个奖给了可能处于迷茫阶段的编剧们信心和职业荣誉感,也让更多青年创作者们被看见。”

大学本科在武汉传媒学院就读影视制作系的张绮,现在是浙江传媒学院编剧研一学生,也是本次“夏衍杯”院校单元获奖编剧中唯一来自浙江高校的在校生。

她的作品《鸟神呢喃》获得了院校单元“成长电影剧本”,与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意向协议。推介会上,也有不少影视公司在微信上向张绮发来好友申请。

2024年春节期间,网络新词“断亲潮”引发了网络热议。

简单地说,就是当代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逐渐减少与直系亲属以外亲戚的主动交往。

当时,正在准备考研的张绮关注到了这个社会话题。作为山东青岛人,00后的张绮已有十多年没有回过农村老家,也是“断亲潮”中的一员。这让她开始思考有关于“血脉”“宗族”“传承”等问题,并开始影视化的构思。恰巧老师通知“夏衍杯”征稿活动,她与另一位“热血青年”李洁霖,在15天完成了《鸟神呢喃》的剧本,没想到获奖了。

编剧张绮、李洁霖

《鸟神呢喃》是获奖作品中唯一的动画剧本,讲述的是鸟族后人小双寻母经历的一系列奇幻事件,在神秘诡谲的多重场域中逐渐揭晓其身世的真相。在剧本创作时期,张绮就设想做一个动画剧本,她认为:“如果是放到一个现代时空,我觉得好像故事的戏剧张力不大。”

这是张绮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妈妈特地坐了7个小时的火车来杭州来观摩女儿领奖。张绮的父母是记者,也是她电影梦的领路人。 17岁时,她喜欢上摄影,父母借给了她一台尼康相机,拍着拍着,她发现自己还想用照片表达情绪,想用影像来叙事,因此走上了艺考之路。

推介会上,袁媛老师评价其作品融合了东方神话、女性成长以及亲子关系等诸多主题,用三代女性,以亲情线索为核心、串起故事,非常具有时代感和人物关怀。

5

当前,许多剧本会陷入“悬浮”困境,或是架空现实的甜宠套路,或是脱离生活的“伪现实主义”。

《志愿军》的编剧张珂认为,在短视频、演唱会等各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电影市场断崖式缩水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观众不喜欢看电影了,核心问题出在内容,大导演和大明星会失灵,好故事才是票房的基础,而“夏衍杯”寻找、培养的,正是电影市场稀缺的、写好剧本的人,夏衍精神仍值得当下电影人们学习:“夏衍先生是人民的艺术家,他所有的创作和研究全部是在跟时代共振,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在匆忙、功利化、焦躁的创作环境下,电影人应该像他一样,坚守初心。”

夏衍的实践,是从田野调查式的创作开始的。比如他为了写《包身工》,潜伏纺织厂三个月,让创作从“二手经验”回归到泥土与汗水。

更重要的是,夏衍的剧本始终带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尖锐叩问和反思。即便是重建批判视角,也不是简单的“揭黑”,而是对人性困境的深层探寻。当资本逻辑主导创作、流量算法驯化表达时,青年编剧需要重拾这种“对抗性”。

工厂大门创始人、制片人黄旭峰担任了本届“夏衍杯”的终审评委。

在他看来,电影的进步是因为一代代的年轻人勇敢地提供了他们全新的想法,这推动着行业向前。本届参赛作品囊括了历史、家庭、犯罪、悬疑等类型,内容丰富,供影视公司选择的类型很多:“市场急需一些新鲜的创作者,年轻的创作者带来他们的新故事进入了这个行业,充满了年轻的新鲜表达。”

这届参赛作品不仅类型多样,项目可孵化度也显著提升。

编剧袁媛,2016年曾担任了第十届“夏衍杯”的终审评委,相比于9年前,袁媛发现这届参赛作品呈现出显著变化:学员们的创作更市场化,大家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寻求怎样的帮助,会从各个维度完善剧本,推动项目落地,部分作品已经成熟地达到可以筹备拍摄阶段,“未来一两年可能会有部分作品进入市场,有非常好的表现。”

《泰囧》编剧束焕也注意到,这届编剧开始更多有意识地进行类型化的表达,年轻编剧在创作时还考虑到了作品的可拍摄性,在情感上有意识地寻找跟更广大人群的共鸣,“编剧最重要的是拥抱观众,要写让观众喜欢的东西。”

《第二十条》拿到了夏衍年度荣誉原创电影剧本。编剧李萌出门前,不小心摔伤了手,看完病回家后,女儿把他玩的核桃、葫芦都摆在了一排。

“爸你别担心,我帮你盘。”女儿说。

“我觉得这就是生活,它总会在某个转角给我们一个意外,一个惊喜,一个好的故事就充满了无数意外的惊喜,它一定来自我们每个创作者内心独特的感受,一定是无可取代的。”李萌说。

编剧李萌

(图片源于主办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