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电影:开启“沉浸式观影”新模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08:32 2

摘要:日前,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凭借《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两部作品获得中国虚拟现实(VR)电影领域首张及第二张“龙标”(公映许可证),编号分别为虚字001和002号,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式迈入“虚拟现实+电影”融合发展的新赛道。

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日前,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凭借《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两部作品获得中国虚拟现实(VR)电影领域首张及第二张“龙标”(公映许可证),编号分别为虚字001和002号,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式迈入“虚拟现实+电影”融合发展的新赛道。

从“看”到“入”,重塑观影逻辑

虚拟现实电影是指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和观看、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迭代和成熟,虚拟现实电影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实验性产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纷纷涌现。

“戴上头显设备,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亲历者。”国家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说,虚拟现实电影通过360度全景影像、交互式叙事和立体声效,将观众“卷入”虚拟场景。在《唐宫夜宴》中,观众可自由穿梭于复刻的唐代洛阳城南市酒肆与应天门之间,甚至能与李白对诗、与唐代舞姬共舞。这一场景依托河南广电自主研发的E-EASTEN系统,通过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将还原的洛阳城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确保“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上”。

而《隐秘的秦陵》则让观众化身考古学家,手持探照灯踏入秦陵地宫甬道,青铜水禽机关转动的轰鸣声通过空间音频技术立体环绕,配合震动座椅模拟阴风触感,多感官交织下营造出“穿越2200年”的沉浸体验。

不久前,全国首家XR多厅未来影院在西安落地,为这类作品提供了标准化放映场景。影院配备震动座椅和环境温控装置,当《隐秘的秦陵》中地宫的阴风掠过,观众不仅能看见衣袂翻飞,更能感受到寒意侵肤的真实。

技术赋能,实现像素级还原与感官革命

虚拟现实电影的爆发式发展,依托于三维建模、实时渲染、空间定位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国内极具成长性的新型主流媒体,河南广电以敏锐的眼光,在省级媒体中率先进入虚拟现实电影赛道。其2023年成立河南广电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从技术、内容、传播各个环节对虚拟现实电影深耕细作。

“《隐秘的秦陵》制作过程中,仅为了还原一棵古树的纹理,团队便飞毁三架无人机,最终在宁夏找到了符合秦代风骨的标本。”河南广电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翼飞说。

在音效层面,空间音频技术可根据观众朝向动态调整声源方位。例如《唐宫夜宴》中编钟声从观众头顶倾泻而下,还原了唐代雅乐的立体声场;《隐秘的秦陵》中水流声由远及近的变化,让观众仿佛置身考古现场。

“针对虚拟现实电影制作门槛高的行业痛点,公司即将推出的E-EASTEN系统2.0版本,将具有‘智能场景规划’和‘动线组装’功能,为虚拟现实电影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打通‘场景生成—动线设计—交互逻辑—播控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大幅降低虚拟现实电影制作门槛,引领行业变革。”苏翼飞说。

产业重构,让影院从孤岛变文化元宇宙

这场电影的技术革命正催生新业态。据统计,西安民生骡马市购物中心的XR未来影院单日接待观众超500人次,传统影院正加速向“文旅综合体”转型。

这也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唐宫夜宴》VR版已登陆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外国观众得以“漫步”唐代街市。作为中国首部“出海”的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荣获中宣部“2024年国际传播优秀案例”,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标杆项目。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评价其为“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河南广电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斌告诉记者,《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后,公司还将推出《甲骨风云》《龙门金刚》等多部虚拟现实电影,深挖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河南广电自有IP《洛神水赋》虚拟现实电影的制作也已经提上日程,并将与《流浪地球》《西游降魔》等IP合作开发XR版本,打造“电影+游戏+社交”的复合体验。在创作端,阿里影业设立VR实验室探索AI编剧,通过分析用户观影数据生成动态剧本;PICO开发的沉浸终端系统支持“动线组装”,确保观众在虚拟世界自由探索时剧情无缝衔接。

从河南广电摘得“龙标”到西安未来影院的诞生,虚拟现实电影正从技术实验走向产业规模化。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