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等获首批认证 中国虚拟现实电影开启“龙标”时代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8:20 1

摘要: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无界∞沉浸单元”开幕式上,河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唐宫夜宴》获得中国虚拟现实电影首张“龙标”(电审虚字〔2025〕第001号公映许可证),标志着我国虚拟现实电影正式纳入国家电影管理体系,开启行业发展新纪元。同期,河南广电另一部作品《隐秘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无界∞沉浸单元”开幕式上,河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唐宫夜宴》获得中国虚拟现实电影首张“龙标”(电审虚字〔2025〕第001号公映许可证),标志着我国虚拟现实电影正式纳入国家电影管理体系,开启行业发展新纪元。同期,河南广电另一部作品《隐秘的秦陵》获得002号“龙标”,成为首批获认证的VR电影之一。

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VR电影纳入行业规范管理。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产业迈入“沉浸式观影”新阶段。从《唐宫夜宴》的盛唐风华到《隐秘的秦陵》的地下奇观,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一场颠覆传统观影方式的产业变革已然到来。

虚拟现实电影启幕“游观”

“赏盛世歌舞,看洛阳风物,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1500年前的大唐盛世。”在西安奥斯卡XR未来影城,一位刚刚体验完《唐宫夜宴》的观众难掩兴奋。

《唐宫夜宴》以河南台经典同名IP为基础,观众佩戴VR头显后,可在大空间展厅内自由行走,并在虚拟导游“唐小妹”的引领下,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体验盛唐风情。《隐秘的秦陵》则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秦始皇陵内部进行虚拟重建,让观众扮演探险家角色,近距离探秘秦陵内部构造和大秦帝国历史脉络。两部作品的时长均为40分钟左右。

李昀熹

《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出品方、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昀熹告诉《综艺报》,《唐宫夜宴》通过扩展现实即XR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种技术的统称),将盛唐文化以沉浸式体验方式呈现。影片保留唐代诗词、歌舞、建筑等传统文化精髓,在剧情设计上,让观众以“文物修复实习生”身份参与互动,与历史人物对话,增强代入感。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既满足年轻观众对新颖体验的需求,也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虚拟现实电影单人佩戴设备、原地观影方式不同,《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允许多名观众同步进入剧情,从“坐观”变为“游观”。李昀熹介绍,两部作品的技术亮点在于,采用大空间视觉重定位技术、无线串流技术和多人交互系统,支持观众自由行走于虚拟场景中。“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于高精度场景建模与实时渲染的平衡,以及多人同步交互时的防碰撞算法设计。此外,项目还结合LBE(基于位置的娱乐)技术,实现多人同时探索,进一步提升沉浸感。”

据悉,这两部作品已落地西安奥斯卡XR未来影城。该影院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全国首家多厅大空间沉浸式影院,设置3个体验影厅,循环放映《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据了解,《龙门金刚》《流浪地球》等更多虚拟现实电影也将陆续登陆该影院。

政策扶持

促进虚拟现实电影产业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自2010年进入电影领域,早期以短片、实验性作品为主,但受限于设备普及度低、制作成本高、内容交互性弱,始终未形成规模。近年来,中国虚拟现实技术硬件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以及AI技术对虚拟场景生成效率的提升,为虚拟现实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目前,市面上的VR电影包括坐观式VR、VR大空间和VR多感交互等种类,坐观式VR电影最接近传统电影的观影形态。VR大空间项目中,传统“观影”方式被完全打破,创作设计通过动作捕捉、环境交互与多人协同机制,构建沉浸世界。业内人士认为,VR大空间解决了VR中的行走移动及眩晕问题,可以承载部分交互,但有解释和学习门槛。

在内容创作方面,国际电影节是推动VR电影发展的重要角色。2017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率先开设VR竞赛单元,将此类作品纳入国际主流影展体系。中国本土动画电影公司Pinta Studios出品的虚拟现实动画《拾梦老人》等多部作品入围。2018年,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设VR展映单元,同步推进VR电影在国内落地。

此后,优质沉浸式影像作品不断涌现。2023年,法国Excurio公司出品《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火爆出圈。该项目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引入HTC公司的LBE大空间技术,让观众在1∶1还原的金字塔内见证法老的葬礼。项目引入上海后,在11个月里吸引11万观众,票房收入逾3000万元,带动海内外虚拟现实电影与大空间结合项目的快速增长。

目前,上海、北京、成都、无锡等地已建有虚拟制片影棚及虚拟现实电影实验放映厅。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曾专门设立未来影院单元,引入并展映26部来自海内外的虚拟现实电影。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将往届的VR单元、XR单元升级为“无界∞沉浸单元”,集中展映47部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环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形态的中外作品。

新的技术背景下,国家电影局在战略层面支持虚拟现实电影行业发展。3月18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并明确其定义、制作流程、放映规范及扶持政策。此举被业内视为中国电影产业拥抱技术革命的关键一步。《通知》的发布对行业起规范化管理作用,不仅有助于推动虚拟现实电影的商业化和主流化,也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创作空间和动力。

今年4月,北影节举办的“影链未来——虚拟现实电影产业生态大会”,是《通知》出台后,全国首个虚拟现实电影产业相关活动。大会邀请中影科技、PICO等行业巨头探讨技术标准、商业路径与IP开发。会上,大象元、吾知科技、三体宇宙、醒客科技、亲客传媒、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布《龙门金刚》《甲骨风云》《长安三万里》《吞食者》等近10个虚拟现实电影项目。

发行模式探讨

共商行业创新发展路径

“虚拟现实电影是文化传播与技术融合新方向,不仅能突破传统观影限制,更能有效吸引年轻受众。”李昀熹表示。不过,国内虚拟现实电影尚处于起步阶段,谈及VR电影的成本回收与传统电影有何不同、产业发展前景如何,李昀熹介绍,虚拟现实电影发行渠道包括线下巡展、虚拟院线及国际文化交流。“成本上,虚拟现实电影前期技术投入较高,但场地改造灵活,可通过多城市巡展和IP衍生开发、版权合作分摊成本,同时可探索分账、订阅等多元盈利模式。”

李昀熹透露,河南广电计划以西安奥斯卡XR未来影院为试点,未来两年在全国布局100家虚拟现实影厅,结合自有IP和技术优势,打造标准化院线体系,推动沉浸式观影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影节举办的“影链未来——虚拟现实电影产业生态大会”上,潇湘电影集团、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时代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电影院线、四川太平洋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等十余家国内电影院线、集团代表共同启动虚拟现实影院发展计划,为虚拟现实电影项目提供放映端支持。

对于传统影院转型VR影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董事长姚中福提出两种可行方案:一是改造现有影厅;二是新建影院时整体设计VR影厅,打造新型态电影院。姚中福介绍,西安奥斯卡XR未来影院新增的三个VR影厅,已接入国家电影专资系统,观众可及时、便捷地从猫眼、淘票票等第三方平台购票。“从今年春节档的运营数据来看,VR影厅的票房产出与传统影厅还存在差距,但达到市场预期,让我们充分看到未来VR影院的市场潜力。”

一直以来,终端场地不足制约VR电影的发展。3月18日出台的《通知》,将电影院内空间及永久性建筑内的体验空间纳入认证范围,VR电影发行渠道正式接入全国影院网络体系,应用场景还扩展到商场、文旅综合体等场所。“这种‘影院+’混合模式既保证内容合规性,又大幅降低发行门槛。”姚中福表示。

目前,《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已在北京、成都、郑州、杭州、南京和河南永城等地开展项目运营,如北京鸟巢XR大空间沉浸展等。今年5月18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2025博物馆季特展“‘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中,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作品《甲骨风云》(文博版)亮相。

此外,国产虚拟现实电影还走出国门,《隐秘的秦陵》于4月在马来西亚展出,《唐宫夜宴》5月亮相法国戛纳电影节。今年8月,这两部作品将亮相大阪世博会。“这些作品的国际传播,展现文化输出的新路径。”李昀熹表示。

电影产业亟待升级

虚拟现实电影叩响消费端大门

截至5月17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154亿元,再次印证“内容为王”的主题永不过时。业内人士分析,电影产业亟需在技术创新和内容叙事方面加大投入,虚拟现实电影就是非常好的试验田。

“虚拟现实电影通过技术革新拓展观影维度,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产业向沉浸式、交互式转型。”李昀熹表示。不过,当前虚拟现实电影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例如内容制作成本高昂、类型单一、优质内容稀缺、终端场景普及度不够等。“推动产业化需加强技术研发、内容创新和产业链协作。”

如何推动虚拟现实电影规范化建设、产业化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艺术创作?今年北影节期间,学界业界人士围绕这些议题展开讨论。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文涛认为,VR电影行业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打破传统电影艺术家和技术专家之间的沟通壁垒,让艺术思维和技术语言真正互通。在赵文涛看来,VR电影的吸引力不仅限于年轻人,“只要观影设备舒适、内容足够精彩,这个新兴形式对全年龄段观众都有强大吸引力。”

“虚拟现实电影要忠于电影创作的本质——讲好故事。‘在空间中叙事’和‘通过空间叙事’是不同的概念,未来要着重研究如何通过空间进行叙事。”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季萱表示,要充分运用技术,考虑影片在不同影厅和终端放映的适配性。

HTC公司中国区业务总裁华晓枫结合运作《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的经验谈到,许多创业者误认为增强互动性是作品破圈的关键,实际上,成功的作品背后更重要的是创作逻辑,如经典IP的创新或故事框架重构。她强调,在打造中国本土特色虚拟现实电影时,要尽可能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唤起观众情感共鸣。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车琳看好文旅类虚拟现实电影的发展潜力,“此类虚拟现实作品通常依托实体场景,有望成为实地体验经济的增量。”

姚中福结合发行放映环节提到,每部VR大空间电影都需要现场校准定位点,急需攻克的是标准化技术方案。就像传统影院根据片方拷贝,按照统一标准放映,“VR电影也需要类似的‘万能公式’。”姚中福直言,VR电影市场的发展,需要标杆性的爆款,“就像当年《阿凡达》带火3D技术一样,一夜之间,所有影院都标配3D设备。”他表示,虚拟现实电影开辟崭新的赛道,同时需要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终端布局、资本投资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打造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蓝海市场。

规范化管理促进行业发展

2025年2—3月,国家电影局陆续发布关于虚拟现实电影的一系列通知和文件,包括关于对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虚拟现实电影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虚拟现实电影备案须知(暂行)、虚拟现实电影送审须知(暂行)等,首次命名虚拟现实电影这一类别,从政策端明确将VR内容纳入电影体系,通过电影的行政管理、产业模式与艺术品质三重维度,构建虚拟现实电影的发展规范。

《通知》首先明确虚拟现实电影,是指运用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有关技术制作、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与传统电影相同,虚拟现实电影需将剧本梗概提交国家电影局备案,成片需通过审查并取得公映许可证。

《通知》的发布对行业起规范化管理作用,有助于推动虚拟现实电影的商业化和主流化。《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出品方、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昀熹李昀熹认为,《通知》为行业提供标准与政策支持,是虚拟电影发展的契机。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董事长姚中福表示,《通知》明确虚拟现实电影的电影属性,虚拟现实电影可以进入全国影院,为行业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市场普及奠定基础。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车琳看来,电影行业成熟的管理制度,如备案和技术审查等,可以推动虚拟现实影片创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HTC公司中国区业务总裁华晓枫分析,《通知》的出台为内容开发团队创造更稳定的市场环境。“这两年,行业供需关系出现明显转变:2023年还是场地到处找内容,到2024年就变成内容抢场地了。”华晓枫表示,随着影院渠道的打通,符合技术标准的作品即可接入院线系统。这一政策不仅加速行业标准化进程,更为开发团队和观众带来双重利好。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来源:综艺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