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可惜的一部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2:41 3

摘要:故事是翻拍,翻拍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健听女孩》就是翻拍《贝》拿了奥斯卡,讲的是 生活在听障家庭的健全女儿想要离家追梦,但家庭责任和牵挂缠绕着她,和父母观念上的冲突也一直在发生,直到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双方互相理解。两部的剧本都很工整扎实,适合改编;

今晚聊刚上映的新片:

《独一无二》

这部片本身是我在看到消息的时候,觉得很放心的一部——

导演王沐,上一部片子是《温柔壳》,我们当年的十佳,给了非常高的评价,我至今也会偶尔自己翻出来再看看;

故事是翻拍,翻拍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健听女孩》就是翻拍《贝》拿了奥斯卡,讲的是 生活在听障家庭的健全女儿想要离家追梦,但家庭责任和牵挂缠绕着她,和父母观念上的冲突也一直在发生,直到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双方互相理解。两部的剧本都很工整扎实,适合改编;

演员,张婧仪,蒋勤勤,陈明昊都是在各自年龄段里比较稳定的,更不要说还有白客,章宇这样的客串。

但不知道是不是我预期太高了,整体还是有些失望。演员没问题,甚至这个片子最好的就是演员的部分,原版扎实的剧本也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电影是有一些优点的,不是这几年那种敷衍的烂片。

唯一的问题还是出在改编上,还是水土不服的老问题,编剧太拧巴了, 照搬了主线及以上人物设定,同时加入了很多相关但无效的表达,导致这片一下子不成章法了。

正文

鉴于还是一部认真创作了的片子,我们先说优点。

改编上不至于一塌糊涂,因为导演王沐在电影里加入一些小巧思,这是他在上一部就很擅长的东西。

比如两段戏,一段是女主喻延,作为健全人生活在听障家庭中,不得不肩负翻译职责,因此难以离开家里而感到痛苦,于是当听到男同学关于地球引力的法则,看到男生跳了一下,说自己已经离开了地球一秒,她跟着跳了一下,说两秒。两人就这样在隔绝外界的彩带里面笑着,跳着,轮番逃离地球。

一段是章宇饰演的 喻志成 ,由于有一个听障的哥哥,他没有得到家庭太多的爱和资源,生活过得也很糟,作为出租车司机在参与罢工。他因此跟兄弟有过一段对话,兄弟说自己打算复工了,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实在没办法, “谁都知道,罢工也就那么回事”,言下之意是反正最终都抵抗不了时代齿轮的碾压。

这两段里,前者讲的是个体的自我时刻,质感细腻浪漫,后者讲的是个体切身经历的困顿和挣扎,足够粗粝和真实,二者所包含的想象力和观察,我们都比较难从国产片里看到。

但就像前面说的,这些只是巧思,只能说抽离出来看还算难得,因为这部电影并没有跟这些表达做很好的适配,它既不是一个轻盈的故事,也谈不上多么写实。

这就要聊到导演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改了什么,又加了什么。

原版的故事里的亲情之所以动人,有一个重要前提无法忽略,那就是听障人士的困境是急需改善而又濒临无望的,因为他们需要对抗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制度和社会氛围。

比如父亲要执意参加竞选而无果,母亲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无法开心,因为 “我从来不能和无听障的人融在一起”,女儿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时,视听也特意给到他们的视角,他们的世界只有静音,每一个看似日常的情节都是一层批判和披露,也是绝望的加深。

在这一基础之上,他们对女儿的支持仅仅就是源于爱,非常单纯和无所求。

而《独一无二》首先就忽略了这个前提,取消了对本质困境的关注,把矛盾都聚焦到了听障父母跟健全女儿的观念对立上,前者想要女儿留在家里店铺帮忙翻译,牺牲部分自我,后者想要挣脱家庭,得到自由。

原版里也虽然也有这种对立,但侧重的是爱与责任的两难, 而这部过度强化,将对立变成了几乎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一点从电影开场就能看出来,喻延自述自己身体里有 “两个我”,一个温顺懂事,一个爱唱歌,不羁,强调家庭压制了她的本性。

随后的故事也在不断呈现她的被动付出,她要帮衬店里,给哥哥送饭,只有独处以及跟合唱团男生一起训练、聊天,才能偶尔感到轻松。家庭对她而言很明显是束缚,是最大的压力源头。

虽然听障家庭的设置的确给予了这种矛盾某种合理性,但你同时又很难不想到,这种几乎可以说是通用的东亚家庭矛盾,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特殊家庭真正的困境所在呢?难道更重要的不是特殊群体为何被社会所难容,或者更具体的资源分配不均、语言交流设施欠缺等困境吗?

对根本矛盾的避而不谈,让这个故事从立意上就显得比较轻薄,只有表面冲突,只有刻意。

听障人士的困境也同时被窄化了,导演加入了很多针对具体的人、具体机构的矛盾,比如母亲跟客人的矛盾,因为弄错了账单又难以解释,被客人责问。

喻延带爸爸去做针灸,嘱咐了医院护士后离开,但医生叫号,爸爸没听到,选择自己下床,拉开帘子,导致隔壁病床的人误会他是流氓,引发跟陌生病人的冲突。

这些现实里当然也是存在的,但它们的作用单一且有限,仅仅是呈现了健全人对听障人的不够宽容和不理解。

随着类似题材电影的增多,这种将健全人跟听障人粗暴对立的矛盾设计,必然会越来越低效,因为只停留在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

听障人困境的部分,电影就只呈现到这个程度,健全人困境的部分也一样轻浅。原版里女孩喜欢音乐,音乐也是她唯一能抓住的宣泄方式,她生活的点滴和心绪变化都会从歌词彰显,并始终关心着合唱团的演出。

《独一无二》虽然在喻延身上复刻了大部分的举动,但改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了,女孩从头到尾就只有一首提及跟大人理念不和,书写自我的歌,她的日常也跟音乐并不相融,歌的意义仅仅就停留在自我跟外界的对抗里,好像把音乐替换成诗朗诵也没什么不同。

导演还把合唱团演出改成了她个人独唱,旁人只是陪衬和附和,这更是让音乐本身变成了背景板,只作用于最表面的热血和抒情,这些对于一部音乐电影的改编而言,无疑是很大的失败。

叔叔 喻志成 更被设置为喻延的对照组,他作为上一代的 “喻延”,同样面对离家或留下帮忙的困境,而他选择了离开。

但这样的设置同样不是为了深入讨论听障家庭与健全后代难以相处的本质问题,提及财产分配乃至亲情层面的两难,前面提到的他作为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也完全没展开, 只是走了最俗套的煽情路子, 先来一场狗血的家庭撕逼戏,让 喻志成 提出 “这不公平”,然后被喻延母亲扇了一耳光,把情绪拉满。

再来一场催泪法庭戏,双方好像所有话都专门要留到法庭上来说,在那么严肃的场合,让喻延父亲来一段 “不卖房子好不好,那是我们的家”这类的高浓度煽情演讲,再让喻延接着来一段“我意识到了,我不是家里的外人,我是他们跟世界的桥”。

这里面现实的合理性、前面悬置而未解决的矛盾,比如喻延所向往的自由跟家庭的对冲,比如 喻志成 所长期面对的 “家庭不公平”的问题,全都不管不顾了,要的就是好哭。

也不出意料的,一切全都以包饺子大团圆来收尾,法庭里喻延父亲,以及 喻志成 父亲两个 “爹”所表达和强调的最传统的血缘规训,让一家人迅速重归于好, 喻志成 当庭表示不要房子所有权,只要居住权,并在最后回到了家里帮忙。

这样想当然的写法,让人物们虽然都不讨厌,加上演员尤其陈明昊、蒋勤勤、章宇的表演都足够有说服力,但国产片里(尤其青春疼痛、家庭煽情烂片)类似的表述实在太多了, 情感的冲击力度包括人物记忆点确实有限。

想起主演张婧仪发过一条关于这部电影的微博,她写: “ 我有两份 生长痛,一份是意识到我是家里独一无二的,另一份是意识到我是独一无二的。 ”

我很喜欢这句话,可是直到电影看完,我都看不到这两种独一无二所包含的矛盾,是如何解决的,或者说,是如何完成过渡的,连生长痛这个词我都感受不太到,实在很难不失望。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