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50周年:为何斯皮尔伯格是“史上最伟大导演”?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23:21 4

摘要:五十年过去了,《大白鲨》依旧在文化语境中掀起涟漪,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想象力与野心。在Deadline最近进行的一场纪念性对谈中,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同样是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创作者之一——深度回顾了这部电影的意义。他谈及斯皮尔伯格如何在几乎失控的拍摄环

《大白鲨》手绘风格宣传海报

1975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大白鲨》横空出世,开创了“暑期档大片”的全新时代。这不只是一部关于鲨鱼的惊悚片,更是一场电影工业运作方式的革命。

五十年过去了,《大白鲨》依旧在文化语境中掀起涟漪,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想象力与野心。在Deadline最近进行的一场纪念性对谈中,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同样是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创作者之一——深度回顾了这部电影的意义。他谈及斯皮尔伯格如何在几乎失控的拍摄环境中坚持创作、电影在工业上的颠覆性作用、以及斯皮尔伯格为何至今仍被“低估”。

这不仅是一场怀旧的回顾,更是一堂电影创作、行业变革与作者精神的深度大师课。

苏珊·巴克林尼在令人难忘的开场片段中

值此上映50周年之际,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堪称过去半个世纪,乃至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电影。尽管《教父》和《驱魔人》等前辈凭借口口相传吸引了大批影院观众,但《大白鲨》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被冠以“暑期档大片”称号的影片。当年该片在罕见的409块银幕上同时上映,迅速捕捉到时代脉搏,再加上营销策略的革新,使“娱乐至上”成为暑期电影季的标配。

斯皮尔伯格的这部电影紧随彼得·本奇利 1974 年的畅销小说之后问世,编剧卡尔·哥特列布大刀阔斧地删减了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支线情节,专注描绘新英格兰地区警察局长马丁·布罗迪(罗伊·谢德饰)与他召集的一支猎鲨小队:富有知识的海洋学家马特·胡珀(理查德·德莱福斯饰),以及个性粗犷、经验老道的猎鲨人昆特(罗伯特·肖饰),他们联手对抗袭扰艾米蒂岛的巨型大白鲨。

(左起)罗伯特·肖、罗伊·谢德和理查德·德莱福斯在《大白鲨》中

在斯皮尔伯格的掌控下,《大白鲨》远不止是一部关于鲨鱼的惊悚片。昆特、胡珀与布罗迪三人之间由矛盾走向默契的关系令人难忘,而影片的核心之一,则是昆特所讲述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事件。这段骇人听闻的独白最初由剧本医生霍华德·塞克勒提出,随后由约翰·米利厄斯在后续剧本中深化润色,并由罗伯特·肖亲自参与修改。这段对白揭示了昆特对鲨鱼的深仇大恨——他曾在1945年7月乘坐的军舰沉没于鲨鱼密布的海域:“海水变红了,不管你怎么挣扎、怎么尖叫,那些鲨鱼还是冲上来把你撕成碎片。”

彼时年仅12岁的史蒂文·索德伯格就是这部电影的早期“信徒”之一。他看完影片后脑中冒出两个问题:“‘导演’是干什么的?还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谁?”斯皮尔伯格操控的那条巨型鲨鱼,不仅点燃了索德伯格日后叛逆式电影生涯的火种,也促使他开始着手撰写一部构思已久的书,书中将重建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每天的历程——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公海上拍摄、使用根本无法正常运作的机械鲨鱼拍电影。

Deadline的电影版主编小迈克·弗莱明采访了史蒂文·索德伯格,后者分享了他对这部作品持久热爱的回顾。(粗体字为弗莱明的提问;常规字为索德伯格的回答)

《大白鲨》中著名的鲨鱼攻击场景

小迈克·弗莱明:我每年至少都会重温一次《大白鲨》,而每次都会关注到不同的细节。你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吗?

史蒂文·索德伯格:很震撼,从各个层面来说都是。这可能是我当时看过的“电影感”最强的一部电影——一个极具爆发力的超级概念,加上炫目的导演技巧。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真正不同于以往和之后大多数作品的,是它对人物的塑造,以及斯皮尔伯格对叙事结构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所说的“不可剥离的叙事单元”。

当你仔细分析这部电影的叙事构建、每一场戏或每一个段落所承载的功能,它简直就是电影叙事的教科书,再加上当时前所未有的宣传攻势和观众期待。更关键的是,它不仅满足了这些期待,还超越了它们,成就了一部即时的经典,而当时谁也没有预料到会这样。

理查德·德莱福斯和罗伯特·肖在《大白鲨》中

当时,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已经成了“传奇级别的灾难”。直到在达拉斯的首次试映会前,没有人知道最终会是怎样的结果。但它集合了各种力量的碰撞——文化的、艺术的——最终爆发成一场核级别的流行文化爆炸。同时,一位横空出世的多代际天才导演也由此诞生,作品被全世界看到。

当时有太多“可裂变”的素材,注定要引发一次爆炸,而这正是它与众不同的原因。即便回头看,我们不妨回顾那一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电影:《巴里·林登》、《热天午后》、《大白鲨》、《纳什维尔》以及《飞越疯人院》。它们都是杰作。但我会说,除《大白鲨》之外的那四部电影,理论上都可以由其他导演拍出版本。虽然可能不会拍得那么出色或那么有特色,但还是有可能的。

然而,《大白鲨》只有斯皮尔伯格能拍。那四位导演没有一个能撑过这个项目,更别说完成它了。相反,我倒是相信斯皮尔伯格完全可以拍出那几部电影的某种版本。《大白鲨》是一个绝无仅有的题材,碰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天才——这就是它为何至今依旧具有冲击力,并且越老越耐看,因为一切都是实景实拍。

《大白鲨》的拍摄道具:一个气动机械鲨鱼

你说“一切都是实景实拍”,这是什么意思?

没有电脑特效。他们真的就是在该死的海洋正中央拍的。有充分理由说明为什么后来没人再这么干。直到今天,也没有哪项技术进步可以让这种拍摄变得更简单。他们用的鲨鱼道具,仅仅是一个气动机械装置,在真正的大海里运作。这是没有捷径的。也正因为没有人能提出更简单、更高效的办法,所以后来大家干脆不这么拍了。

那你认为最糟糕的后果是什么?这种实拍选择带来了什么灾难性后果?

我看过拍摄日报,有好几周的时间,鲨鱼根本无法运作。而且坏到什么程度呢?坏到他们开始不得不认真面对一个现实:他们正在尝试的事情,在物理上可能根本无法完成。这就要感谢制片厂、制片人和斯皮尔伯格本人,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拍摄,坚持相信总有办法解决。当他们第一次把那玩意放进海里想让它动起来时,他们面临的可能性是——这部电影,可能压根就是个错误。

罗伯特·肖在《大白鲨》中

撇开拍摄难度,电影最终呈现出的叙事结构,和原著小说的“狗血剧情”已经大相径庭,比如小说里胡珀还和布罗迪百无聊赖的妻子搞婚外情。编剧卡尔·哥特列布是如何找到核心线索,并筛掉那些冗余元素的?

据我了解,他们一开始就很清楚:必须只保留小说的基本设定和那三个角色,其余的全部重构。这很合理,在讨论剧情时,肯定有人会问:“昆特为什么这么恨鲨鱼?”于是他们就决定要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根据我的理解(也可能不完全准确),是霍华德·塞克勒提出了让昆特讲述那段军舰沉没故事的点子。

塞克勒是那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剧作家,对剧本进行了匿名润色,对吧?

正如许多资料所记录的那样,剧本经过了无数次修改。但最让人震惊的是,他们居然敢于在电影中——整整停下九分钟,只为了那一段对白!这个段落从幽默开始,渐渐转向黑暗。即使今天回头看,仍然让人惊叹。你能想象在《星球大战》中间插入一个九分钟的对话段落吗?简直不可想象。但斯皮尔伯格明白它的重要性。

他的想法是:“我们必须要做这个段落,而且就是现在。观众在经历了第一天的紧张节奏后需要喘口气——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机会,但同时我们也要在其中悄悄塞进一些别的东西:让昆特成为一个难以忘怀角色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也一样令人难以忘怀,而且它是真实的。”

正是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每一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完成最好的工作,拍出这部电影的最佳版本。对我而言,这是一堂给年轻电影人的真正课程,展现了拍电影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这也许是最极端的案例,但作为“永远不要恐慌、永远不要放弃”这句话的最好体现,它几乎无出其右。

《大白鲨》海报

《驱魔人》和《教父》上映后也让电影院门口排起了长队——但当时制片公司只是在少量影院试映,没想到会爆红。为什么偏偏是《大白鲨》被认为开创了“暑期大片”的时代,并在极短时间内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收入?

这必须归功于环球影业。他们意识到自己手里有颗“火箭”,于是不断加码,在“广泛上映”策略上四倍下注。如果不是这部电影,不是这个导演,这一切都不会奏效。真的不会。你不能随便找部电影就搞“大片”模式。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刚好在这一时刻集合了所有要素,然后制片公司说:“我们必须要将这部电影武器化。大众的认知度和观影意愿都是百分之百,而导演交出了一部杰作。我们要全力以赴。”这个决定是对的。当然,一旦成功,大家就都说:“好,那我们也这么干。”但问题在于,你得先有像《大白鲨》这样的电影才能做得到。

而且这还是个如此强大的点子,以至于人们看完后都不敢下海游泳了——就像《惊魂记》让人洗澡都心惊胆战。

对,你说得对,这是一个巨大的点子,非常强的“钩子”。所有接触到原著小说的人都知道它有多猛。这本小说之所以那么畅销,完全是因为这个概念太强了。它并不是一本伟大的小说,但那个“钩子”太强了,足以让人停不下来。这种“高概念恐怖片”,能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极其罕见。《惊魂记》是一个,《大白鲨》是另一个。是不是都跟水有关我不知道。但它就相当于一部让人不敢走下街沿的恐怖片,或者说一个你每天都会做好几次的行为,现在每做一次都会感到焦虑。这种题材实在是太难找了——而且你可以相信,有无数编剧整天都在为此绞尽脑汁。

《大白鲨》之后,迪诺·德·劳伦提斯在1977年推出了《杀人鲸》,还吹嘘说它的主角比鲨鱼还大。但观众并不买账。真正接过暑期大片接力棒的,得是《星球大战》。你觉得这部电影在商业层面上的成功,是否得益于《大白鲨》提前搭建起来的基础设施,迫使制片公司重新评估“首周末票房”的可能性?

想要让这些电影不沦为一次性消费品,你必须要有真正优秀的故事讲述能力。《星球大战》之所以能在两年后掀起同样的热潮,是因为它在这两个维度上都满足了条件。但那还是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年度最卖座的电影也很可能是年度最优秀的电影。而我不确定,这样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了。

2023年柏林电影节上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图源:Elena Ternovaja,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斯皮尔伯格年纪轻轻就飞得这么高,但他的翅膀却没有融化。反而之后继续高飞,比如拍了《第三类接触》《E.T.外星人》等作品。我听说他最早在环球影业的起点其实很低——像偷渡者一样混进摄影棚,就像是刘·瓦瑟曼和西德尼·希恩伯格的吉祥物,四处偷学,最后却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发现。你怎么看他从这样的起点起步,却最终在这场拍摄噩梦中幸存下来,并成就一部五十年后我们还在谈论的经典?

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天才,迟早都会被发现。他是挡不住的,天生的电影人。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奇怪的是,尽管他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导演,我仍觉得他被低估了。他创造了太多令人惊叹的作品,有些甚至没能获得应有的评价,仅仅因为他太高产、太谦逊,无论是工作方式、选题,还是他谈论作品的方式,都是如此。

有些作品,如果是其他导演拍出来的,那绝对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但斯皮尔伯格做得太多太频繁了,反而让人觉得理所当然。比如2018年的《头号玩家》那部片子——我不认识哪位导演能真正理解他在那部电影里是怎么做到那些的。你要是找一群导演凑在一起,他们都会说:“我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实现这些镜头的。”而这只是他“背靠背”拍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是2017年的《华盛顿邮报》)。换做别人,拍完其中任何一部都得卧床三年。

毕竟他还曾在同一年拍完《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

这太疯狂了。随便哪一部,都能让别的导演住进医院。所以,从他的天赋和我刚才说的那种毫无矫饰的工作方式来看,我仍然觉得他被这个行业低估了,真的。

来源:爱生活的Lamer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