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00后演员张子枫担任亚洲新人单元评委,引发热议。作为该单元史上最年轻的评委,她以24岁之龄与国际导演同台评审,这一决定既被赞为“新生代演员的崛起”,也引发“资历是否匹配”的争议。
近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00后演员张子枫担任亚洲新人单元评委,引发热议。作为该单元史上最年轻的评委,她以24岁之龄与国际导演同台评审,这一决定既被赞为“新生代演员的崛起”,也引发“资历是否匹配”的争议。
张子枫的评委身份之所以引发讨论,核心在于“资历”与“影响力”的平衡。支持者认为,她从5岁入行至今,凭借《唐山大地震》《我的姐姐》等作品斩获百花奖、华表奖等荣誉,演技早已被行业认可。尤其在《我的姐姐》中,她细腻诠释女性在亲情与自我间的挣扎,成为00后首位华表奖影后,证明其专业能力。
反对者则质疑:评委需具备行业阅历与审美沉淀,而张子枫虽获奖无数,但多数作品仍以“新人”标签为主。例如,她曾因《唐人街探案》中“诡异一笑”出圈,但后续作品类型较单一,能否全面评判多元风格的新人影片存疑。
上影节选择张子枫,或与近年电影节“年轻化”策略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电影节观众中30岁以下占比超60%,而张子枫的粉丝画像与之高度重合——她主演的《穿过月亮的旅行》入围北影节天坛奖时,年轻观众贡献了超70%的讨论量。
此举被解读为“用流量撬动话题”,但张子枫的行业资源不容忽视。她曾担任北影节创投终审评委,并多次参与大学生电影节评选,其评审经验并非空白。此外,她与导演陈正道、文牧野等合作密切,对新人导演的创作痛点有切身体会。
张子枫的案例折射出影视行业对“年轻力量”的态度转变。过去,电影节评委多由60后、70后影帝影后担任,而如今90后、00后逐渐加入。例如,刘昊然、易烊千玺也曾担任金鸡奖评委,但张子枫的“00后”身份更具象征意义——她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是Z世代对电影审美的话语权。
然而,年轻评委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明显。若评审结果与大众期待偏差过大,可能被贴上“资历不足”的标签;反之,若能挖掘出优质新人作品,则会强化电影节的创新形象。
张子枫的评委之路,本质是“流量”与“专业”的双向验证。对她而言,这既是机遇——可借助评委身份拓宽创作视野;也是挑战——需用评审结果证明自己并非“花瓶”。
对于行业而言,如何平衡年轻化与权威性,仍是长期课题。你认为张子枫能否胜任评委?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端庄海浪e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