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今年戛纳电影节唯一入围午夜展映单元的华语电影,《风林火山》从主创团队来看堪称 "港片文艺复兴":已经种菜8年的金城武,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组成 "银河铁三角",连高圆圆都挺着孕肚参演。
作为今年戛纳电影节唯一入围午夜展映单元的华语电影,《风林火山》从主创团队来看堪称 "港片文艺复兴":已经种菜8年的金城武,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组成 "银河铁三角",连高圆圆都挺着孕肚参演。
原本被预测要冲 25 亿票房的《风林火山》,却在戛纳首映后直接口碑崩盘,现在业内预测可能连 2 亿都不到!这就像你满心欢喜拆开一个限量版盲盒,结果发现里面装的是去年的过期零食 。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
首映红毯上,高圆圆美到窒息,梁家辉气场全开,导演麦浚龙更是自信满满,仿佛已经提前预定了年度爆款。
但电影放映结束后,现场气氛堪称大型 "社死现场":观众席上鼾声此起彼伏,有人被枪声惊醒时嘴角还挂着口水;散场时不少人皱着眉头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 这电影到底讲了啥?"
英国权威电影评论杂志《Screen Daily》直白批评:" 观众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理清角色关系,华丽的视觉掩盖不住叙事的空洞,7小时初剪版压缩至132分钟,如同将《冰与火之歌》塞进短视频合集"。
当金城武在漫天飞雪中演绎制药集团继承人的救赎时,观众却忙着在零碎闪回中拼凑人物关系;刘青云饰演的毒枭本可对标《教父》,最终只留下时装秀般的持枪定格。这种艺术野心与叙事能力的失衡,恰似给《无间道》套上塔可夫斯基的滤镜,终究沦为"看不懂的装置艺术"
豆瓣开分后,160 多条评论里差评占比超 70%,一分打底,3分顶天。有观众犀利吐槽:"麦浚龙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拍时尚大片上了,剧情稀碎到像被狗啃过。" 更有人调侃:"这哪是电影,分明是行为艺术 ——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高圆圆在红毯的强颜欢笑颇具象征意义:这位被宣传海报置于C位的女神,正片戏份竟不足10分钟。当镜头扫过她饰演的心理医生时,观众恍然惊觉——这不过是导演美学拼图里的一片镶金边瓷砖。
梁家辉的"年度双连扑"更具悲剧色彩。从《射雕》到《风林火山》,老戏骨的精湛演技被困在混乱剪辑中,可惜了这位戏海沉浮30多年的老人家,皱纹都在演戏,可惜剧本的智商撑不起眼角的沧桑。
古天乐面对掌声时的茫然眼神,似乎在说:"他们在鼓什么掌?这电影真的好吗?"看这稀碎的电影,还不如看着乐哥高挑的眉毛,回忆一下当初那个“平平无奇”的帅脸。我猜古天乐大概也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梦回神雕!
值得玩味的是,真正"全身而退"的恰是隐身八年的金城武。这位被AI技术修补戏份的男主角,淡定的在日本种菜,那毕竟是人家8年前的作品了,如今菜地都黄了7茬了,上辈子的事儿,爱咋咋滴吧,这佛系态度,完成了对畸形创作生态最优雅的反讽。
对比近年港片两种创作路径,邱礼涛式的"快餐美学"虽被诟病套路化,但《拆弹专家2》27.4亿票房证明其精准的市场嗅觉。而麦浚龙们执着于用警匪片外壳装载哲学思辨,最终陷入"端着金碗饿肚子"的怪圈。
从翁子光《风再起时》到本片,文艺导演集体陷入三大误区:
时空压缩强迫症:硬要将香港百年风云塞进2小时片长,导致叙事如走马观花;视觉暴力依赖症:铜锣湾雪景耗资千万搭建,却沦为抽离剧情的网红打卡点;演员工具化倾向:梁家辉的心理专家线、古天乐的杀手支线,全为导演美学让道。这种创作困境恰似用米其林标准做茶餐厅,既失去市井烟火气,又够不着艺术殿堂门槛。当观众为《九龙城寨》拳拳到肉的动作戏鼓掌时,《风林火山》的慢镜头枪战只能收获"助眠白噪音"的嘲讽。
该片崩盘背后,暗合着近年华语艺术电影的集体焦虑。管虎《狗阵》在戛纳获奖却国内遇冷,贾樟柯坚持用胶片记录时代却难破圈层,都在印证同一个事实:当创作成为导演的自证游戏,市场终将以票房投票。
麦浚龙自述拍《风林火山》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后期剪辑,精益求精,为了质量一直压后播出,这种不计成本的创作执念,在流媒体冲击院线的当下愈发显得悲壮。当4亿投资换回2亿票房预期,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短视频解构一切叙事深度的时代,电影究竟该是导演的私密日记,还是观众的情感容器?
这场持续八年的电影豪赌,终以"行为艺术"的姿态定格在2025年戛纳夜空。它留给行业的,不仅是警匪类型片的创新教训,更是所有创作者必须直面的终极命题:我们究竟要为谁拍电影?
为什么这期推荐里没有剧情介绍?嗯~我也没看懂,谢谢大家,谁看明白了,帮我捋捋。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