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电影《独一无二》以一个听障家庭中唯一的健听女孩喻言(张婧仪饰)为主角,讲述了她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过程中,如何在“要懂事”和“做自己”之间挣扎的故事。
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独一无二》以一个听障家庭中唯一的健听女孩喻言(张婧仪 饰)为主角,讲述了她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过程中,如何在“要懂事”和“做自己”之间挣扎的故事。
这部影片不仅聚焦听障家庭的独特困境,更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折射出万千中国家庭在爱与沟通中的普遍共鸣。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影评人麻宁,与我们一同探讨在中国式家庭的爱与困境当中,我们如何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从听障家庭到中国式家庭的隐喻
《独一无二》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听障家庭的故事,实则以听障作为隐喻,揭示了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正如麻宁所说:“所谓的听障,其实是我们普通家庭中不看、不听、不沟通的障碍。”
在许多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彼此的需求和情感被忽视,仿佛生活在一个“听障”的世界中。
喻言作为家中唯一的健听者,承担着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角色,她凌晨三点起床帮父母处理生意,化解家庭矛盾,甚至在房产纠纷中充当调解人。这样的“懂事”让人心疼,因为它意味着她过早地背负了与年龄不符的责任,牺牲了自我去迎合家庭的期待。
这种“懂事”在中国家庭中并不陌生。麻宁提到,80后一代常被父母夸赞“别人家孩子多懂事”,但“懂事”往往意味着一种过早的成熟,是一种对自我利益的让渡。
电影《我的姐姐》中,女主角的姑姑为了她爸爸牺牲学业和梦想,同样展现了这种“长姐如母”的沉重代价。这种现象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在中国式家庭中,爱常常伴随着期待和牺牲,子女在“要懂事”和“做自己”的夹缝中挣扎,试图找到平衡。
爱是沟通的真正语言
尽管《独一无二》触及了听障家庭的困境,但影片并未过多渲染苦难,而是以轻灵温暖的色调,展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喻言的哥哥鼓励她追寻梦想,承诺“这个家有我”;母亲虽听不见,却渴望聆听喻言的歌声,用行动给予支持。这种双向奔赴的爱,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麻宁指出:“听障或健听并不是沟通的最大障碍,真正的语言是由爱表达出来的。”无论是肢体语言、眼神还是拥抱,只要有爱的流动,家庭就能成为彼此支持的港湾。
这种对爱的描绘,让《独一无二》超越了听障家庭的特定背景,触及了每个家庭的共鸣点。影片提醒我们,家庭中的沟通不一定依赖语言,而是需要用心倾听彼此的需求,用爱去承托彼此的梦想。
正如片中所展现的,喻言与父母、哥哥之间最终达成了相互理解,形成了平等的、朋友式的家庭关系。
中国式家庭的爱与困境
从压抑到双向奔赴
近年来,大银幕上对中国式家庭的刻画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进步与家庭关系的演变。
过去,电影如《春潮》展现了压抑窒息型的家庭,姥姥的控制欲影响了两代人;《狗十三》和《涉过愤怒的海》中,父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爱”孩子,却忽视了他们的真实需求,这种“爱”往往带着控制与误解,让人感到沉重。
此外,“付出牺牲型”家长也是中国家庭的常见形象。《你好,李焕英》中母亲的无私奉献,中和为孩子假装贫穷的牺牲,都体现了父母为子女付出的传统观念。然而,这种付出往往伴随着一种隐性的操控,父母以“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为理由,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这种模式在《独一无二》中被打破,喻言的父母虽然是听障人士,却学会了尊重女儿的梦想,展现了一种平等的、双向奔赴的家庭关系。
近年来的电影还涌现出新的家庭形象,如《好东西》中“满级小孩姐”与其母亲的包容陪伴型关系。
这些作品表明,中国家庭正在从控制与牺牲的传统模式,向平等、尊重与相互支持的方向迈进。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它鼓励家庭成员成为彼此的“朋友”,共同成长,相互托举。
健康家庭的组织方式
影片的结尾,喻言在家人支持下踏上追梦之旅,一家人欢笑着在高铁站送别。这一幕不仅温馨感人,更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与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命题。一个健康的家庭不仅需要爱的充盈,更需要懂得适时的分离。
正如麻宁引用《致橡树》中的诗句:“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喻言的离开并非对家庭的抛弃,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大,进而以另一种方式与家人相互守望。
现实中,许多家庭却难以做到这一点。麻宁指出:“家是最好的港湾,但也是伤人最深的地方。”我们常将好情绪留给外人,却把坏情绪带回家中,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如果我们能将温暖与理解留给家人,真正倾听彼此的需求,90%的家庭问题或许都能迎刃而解。
《独一无二》以听障家庭为切入点,勾勒出中国式家庭在爱与困境中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沟通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有爱的流动,家庭就能成为温暖的港湾。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