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露天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1:14 2

摘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顾不上精神文明的建设健全和提高,文化活动少之又少。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除了看书就是看电影,从小就喜欢看电影,长大了做个放映员是我当时最大的梦想。

​现在也喜欢看电影,特别是一些制做精良情节真实的悬疑片、二战片、历史片等更是我的挚爱。

经常从网上或者找来碟片在家欣赏,影音效果虽然和设备齐全的电影院不能相提并论,但也能满足观看的最低要求了。

​说起看电影,就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往事,亲近感扑面而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顾不上精神文明的建设健全和提高,文化活动少之又少。

​除了有线的广播喇叭隔三差五的发出一点响声,就是小小的收音机都很稀罕,以致于谁家有个收音机,都会轮流着听大半个村。

​更别说报刊杂志了,根本没有!现在铺天盖地品类丰富各种各样的图书那时也很少见。

有时候,不知谁淘换了一本书也是大家轮流借着看,一本书不知得有多少人在排队等着看,有的都被翻烂甚至缺页了,都还保留着舍不得扔,有的内容甚至都会背了。

唯一期盼的就是等电影放映队来补充一下稀缺的精神食粮,补充一下的贫乏的文化需求。

年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现在的村委会、社区那时候叫大队,现在的街道、乡镇那时候称为人民公社。

​只要公社放映队一来,大队里必定是好酒好菜的招待。据说,要是招待不好放映员,放映时就会频繁的断片子,发电机也会屡屡息火,这个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大家都这样说。

​农户家里买只老公鸡用粉皮一炖,是招待放映员必不可少的一道下酒硬菜,也是提高放映质量,以及避免时常断片子和发电机频繁熄火的有力保障。

​炖鸡的香味加上卖鸡农户发出的第一消息,晚上要放电影了,像长了翅膀一样,立马传遍大街小巷各家各户。

甚至有很多热心肠的人还会专程去外村,邀请亲朋好友来看电影,这在当时也算是件自豪且有面子的事了。

​放映地点一般都会选在一块空间较大且平整的空闲地方,大队里也会早早安排人栽好挂影幕的木杆。

​最积极最忙碌的就属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半大小子了,我们会早早过来,根据放映机和影幕的位置,按先来后到先到先得和实力强弱,划定自已和家人的观影地盘。

​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一般都会用尖锐的石块划上界限,做上标示以明确这个位置有主人的了。

​我有个好哥们叫小林,因为比我大几岁,我管他叫小林哥,长得人高马大比我们同龄人高半头,是我们这群小伙伴的大哥大,有绝对权威,没有谁敢不听他的话,否则,小林哥就号召我们不跟他玩,孤立他,做为不听指挥的惩罚。

​而小林哥偏偏和我关系要好处得容恰,每次放电影都是他亲自出马,帮我这个弱小的弟弟占地方。

​大家知道,看电影的最佳位置是防映机前面的一片区域,而这块最佳位置每次都被小林哥凭借绝对实力和权威占领,一点力没出的我跟着沾光成了受益者。

​回想起来,现在的小林哥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自当兵离开家乡后一直没有回来,至今已在外地工作安家几十年了,提起来还是蛮想念的,几十年没见面了,不知他还是否记得家乡,记得露天电影,记得当年的这些小伙伴们,记得这些亲情满满的童年往事。

​待到夜色刚刚暗下来将黑未黑的时候,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也怕错过放映时间,便急匆匆吃过饭,吆五喝六的招呼家人拿着板櫈,陆陆续续向放映地点赶去。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自觉按照孩子们早先划定的区域坐在各自的位置,一些早先没占地方的,则随便找个空闲的稍微偏的地方安营扎寨。

​大人们互想打着招乎,你今天出得什么工,我今天干得什么活,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的啦着闲呱,小孩子们则打闹嘻戏尽情玩耍。人们时不时的向放映员来的路上张望,共同盼着放映员早点到来。

​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一点点过去,老乡们默默的盼望着!终于,悠闲的剔着牙迈着四方步的放映员来了,小伙伴们高兴地跳跃起来!

正是:

喜悦之情言于表,

好似检了大元宝。

千等万盼始出来,

精彩电影快放了。

​他们的业务能力还是非常棒的,只见他们麻溜的挂好影幕,把发电机到放映机的电源线接好,来到发电机傍,拿起绳索缠绕到启动轮上猛力拽起,瞬时,发电机响起了轻快的轰鸣声,一股浓浓的汽油味扑面而来,随即耀眼夺目的电灯亮了起来,发电机工作一切正常,人群中发出一片欢呼声。

发电机启动一次成功,看来老公鸡炖粉皮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那个年代,在放映正片前,普遍的程序是大队干部先讲一通话,说一下大队里的事或者报一下要放映的片名,接着放一部类似于现在《新闻联播》的记录片,叫巜新闻简报》多少号多少号,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当时一句话非常顺口流行,叫《新闻简报》二十五号。

​随后才是放映正片,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晚上放映两部故事片,但遇到逢年过节或是有精彩的新电影,也会连放三部,放映时间有时候会延长到下半夜一点左右才结束,这让长期饱受文化活动贫乏之苦,以及爱看电影的人大饱眼福、也过足了瘾。

当年的电影放映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就是《地雷战》、巜地道战》、《南征北战》这几部,统称老三战。

当时小伙伴们最可炫耀的资本,就是晒晒谁看得电影多,如果分不出胜负,则比一比哪部影片谁看得次数最多。

胜者趾高气扬,败者灰头土脸。

有一次,我就因为《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比一个我得叫三哥的少看了一遍,输了一块水果糖,我看了五遍而他看了六遍,输得颇不甘心。

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娱乐丰富多彩,文体活动随处可见随时都有,科学技术进步神速,各种观影器材品类繁多要啥有啥。

不用说身临其境的多声音道立体影院了,就是普通的家庭影院,甚至是手机电脑等等没备均可观看,只要时间允许随时可以看,我的地盘我做主,想看什么看什么,观影效果和体验也大大好于当年的露天电影。

缺少的只是当年观看露天电影的激动和热情,以及邻里之间亲切的互动和容恰的氛围,还有那宏大且热闹的壮观场面。

来源:小圆推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