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世上爱情片,它仍然是我的最爱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20:53 2

摘要:其中的一项大奖,是进入这部相当讨人喜欢的电影的一柄泛着寒光的钥匙。那就是最佳编剧奖,得主是达尔顿·特朗勃。这个还曾撰写过《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和《巴比龙》的著名编剧,没有出席当日的颁奖礼。

文|赛人

如果说《魂断蓝桥》是美国黄金时代电影中,让中国人异乎寻常偏爱的一部影片,那么《罗马假日》则是新旧好莱坞交替时期,最为国人所钟爱的一部佳作。

《魂断蓝桥》在美国影史上寂寂无闻。《罗马假日》在历次美国电影百大的名单上,虽也榜上无名,好在当年的奥斯卡,给了它十项提名,并最终拿下了三项大奖。

《罗马假日》


其中的一项大奖,是进入这部相当讨人喜欢的电影的一柄泛着寒光的钥匙。那就是最佳编剧奖,得主是达尔顿·特朗勃。这个还曾撰写过《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和《巴比龙》的著名编剧,没有出席当日的颁奖礼。

原因是他已是黑名单上的人,和他前后列入这个名单的电影人还有卓别林和朱尔斯·达辛。特朗勃为此蹲大牢,并变卖资产,远赴墨西哥度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的妙笔生花并不那么名正言顺,他不能署其真名。

也难怪他后来创作的《斯巴达克斯》和《巴比龙》,能塑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屈的灵魂来。再多说一点,《罗马假日》于1953年出品,也正是美国麦卡锡主义最为甚嚣尘上的年份,再说多一点,也就是美国右翼势力压倒性地占据了上风。

特朗勃入狱


2015年,擅拍屎尿屁的杰伊·罗奇突然正经起来,执导了一部传记片,就叫《特朗勃》。由「绝命毒师」布莱恩·克莱斯顿出演这位传奇人物。这两部影片,均是进入《罗马假日》顾左右而言他时的最佳路径。

应该说,《罗马假日》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勃的精神写照,是这位前共产党员对美国极右势力悄然竖起的一根中指。在麦卡锡主义最为猖獗之时,检举揭发之风,而特朗勃的铮铮铁骨恰在于,他不愿成为任何性质的告密者。

《罗马假日》最迷人的地方,或者说最有道德感的地方就是,我们都有一个秘密,我们还得去保守这个秘密。毫无疑问,这就是特朗勃所无法遏制的创作冲动。派克和他的朋友,将罗马之行的那些照片,那些极其美妙的时光定格,还给了那个人见人爱的公主。

《罗马假日》


还想说一点的是,我在少时,看过一本散文集,那里除了职业作家之外,还有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和电影人。其中就有山田洋次,山田洋次谈到的,就是他怎样逐步认识《罗马假日》的过程。

他在看第一遍时,知道好,但不知道怎样一个好法。他的导师,让他再去看看,他又看了几遍,才明白这部看上去简单、明快的电影,它的那些弦外之音,那些比两情相悦还要令人愉悦的部分。本片对山田洋次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电影启蒙。对我也有启发,那就是看电影,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017年2月11日,85岁高龄的山田洋次在日本香川县的《罗马假日》映后谈中,又热情洋溢的提及这部影片所给予这位电影老人常看常新的种种妙不可言。他又着重提到本片非常便于去理解此时此刻的特朗普政权。主持人当时还调侃道:本片编剧是特朗勃,不是特朗普。

特朗勃


我一直没找到山田洋次写《罗马假日》的原文,但我依稀记得,山田洋次不止于在影片潜藏的时政方面去心有戚戚。更多的还是人情之美,而人情之所以是美的,是我们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是在丰厚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足够去怀念的资本。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相信闪电式的爱情,即使它有的话,只能照亮一时,而不可能照亮一世。所有那些即食即得的爱情,都有乘人之危之嫌。乘人紧张之余,乘人落魄之境,乘人拿寂寞不知该如何是好,乘人荷尔蒙高涨难耐。

真能在这闪电之后,来一场及时雨,但又不仅仅是久旱逢甘霖,而能成为灌溉生命之渠的一汪活水。我看也只有《两个人的火车站》能做到,那是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在不分彼此。

《两个人的火车站》


就这一点,连《爱在黎明破晓前》还要不惧生活的真相,且越发的一往无前。《罗马假日》也属这个范畴之列,也是飘来一个人,带走一段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个人认为威廉·惠勒比理查德·林克莱特,处理同样爱情范式时更得心应手,乃其不是那么匆忙,那么强调时间的压迫感,反倒收获到了一种更从容,也更安详的时空关系。派克和小赫本在一起时,好像根本没有注意到时光会流逝,而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总怕时光会溜走。

当我们总是抬手看表时,我们其实并没有沉浸在二人世界里。

而派克和小赫本是在不知不觉中,骤然一惊,那人终将消散在灯火阑珊之处。两个心怀鬼胎的人,忘记了他们的初心。在这出事关罗马的自由行里,他们的目的地最终变成了漫无目的,也顺便把一种不可能归还给了另一种不可能。

《罗马假日》


我是很喜欢《爱在黎明破晓前》的,但我总觉得,它还缺了些什么?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仿佛只有二人世界,在互相进入或容纳。

而《罗马假日》是一个喧闹又不乏悠闲的,活生生的人世间,在空间营造上,《罗马假日》更丰富,更不愿给这两个常常言不由衷的人留一个单独共处的机会,就让这段露水情缘,慢慢地等太阳升起来,然后蒸发掉。

这个在片头就表明是在罗马全部取景并收音的影片,在那些已屹立千年的建筑物面前,人类终有一种情感是古典的,也是亲切的。我喜欢那个给小赫本送花的商人,他面无表情。我还喜欢那个给小赫本剪短发的理发师,他为了配合小赫本,而剃掉了胡子。

我更喜欢那一群活泼可爱的罗马市民。当他们在得知小赫本要结婚的时候,而不再找她的麻烦,纷纷向这位美人祝福。有一位胖大叔还吻了小赫本的嘴(真是羡慕死他了)。

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给公主让路,偷偷地瞅着这个清瘦的姑娘。应该说,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他们所处的这座古城,宛如人间仙境。也正是他们的乐善好施,催化着这段即生即灭的爱情,也让这段爱情消失时,有了可堪回味的余韵。

这当然是导演威廉·惠勒对罗马的想像,他在想像他在好莱坞的所谓法外之地,所过的一段飞驰如电般,令其心旷神怡的美丽时光。安妮公主在逃离,威廉·惠勒和达尔顿·特朗勃也想逃离,但他们深知,不管他们能跑多远,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他们的祖国。威廉·惠勒承认这是一个梦,而林克莱特还是略带功利,多少还是想把这个梦化作现实的一部分。

让我们先来听听,派克与小赫本分别时各自的言辞。在派克的出租屋里,派克说:有件事情,我想要告诉你。小赫本的回答是:别说。当两人在圆型剧声前停车后(那是公主的临时栖息所。)小赫本说:我不知道该怎样去道别。派克的回答是:那就别说了。这就是他们两个人最为重要的心心相印,他们知道一旦让梦去干预现实,梦和现实注定会两败俱伤。

这是一部关于离别的电影,最大的离别就是梦和现实之间的离别。当然,这还是关于谎言的电影,那段在「真理之口」的著名戏份,是格利高里·派克的即兴创作,只拍摄了一条就顺利的完成。主要是派克佯装自己的手被真理之口吞噬,而吓得小小赫本花容失色。

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身体接触,这也是太过甜蜜的真作假时假亦真。两个对自己不满的人从此刻开始了专属于他们的心心相印,才有了一段任心香四溢的美妙之旅。

接着发生的事情,是派克这个大话精,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应付自如。因小赫本骑摩托招致的骚乱,让两人成了当地警察局的座上宾。这时得过三次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威廉·惠勒就显了一把身手,我们听不到派克是如何在信口雌黄,但我们很快就知晓,他谎言他是急着去登记结婚,才顾不上交通法规。

从警察局出来,小赫本安慰派克,说她不会逼着派克和自己完婚的。派克佯装潇洒,说的是但愿如此。小赫本的真性情也跟着流露出来,「我不喜欢你这么说」。这段信息量丰富的对话,也异常动人。这也是快乐的小赫本第一次有了微微的郁结。

威廉·惠勒肯定不懂中文,要不然他就知道在我们这边的译名有多精准。「假」这个多音字在这部明快的影片里既有休假的意思,也有作假的意味。男女主人公那令人愉悦的相处之道,是以隐瞒身份作为前提的。

这样,他们才能过上一段明明可寄存在记忆深处,但毕竟是不真实的一段日子。他们感情纽带是谎言,真相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好在只有一天,说多深的眷恋也是自欺欺人。那么多讲述多情总被无情恼的电影,只有这一部有着再温柔不过的认命,而不必生发出欲强行证明的惆怅来。

不得不提奥黛丽·赫本在片中的表现,这是她第一次演女一号,纯因是未出名的她,片酬方面特别好商量。这也是她第一次拿到奥斯卡影后,也是最后一次。要是没有最后一场戏,小赫本估计会和小金人失之交臂。公主在召开记者招待会,她这时才知道派克的真实身份。

她的每一个眼神,望向派克,也在望向所有人。她的每一句台词,都有着当事人方可意会的双重意味,包括最著名的那句:罗马,永远是罗马。

她执意要跟每一位记者握手,目的就是能再近距离的跟派克接触一次。在这近十分钟的戏份里,小赫本一直要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绪,一种属于庄重的外交辞令,一种属于咫尺天涯的愁肠百结,还有一种是拥有自由时光时的欣然所动。正应了那句老话:还未离开,就已经开始回忆了。

公主在演戏,小赫本也在演戏,她必须得在多重表演空间里穿行自如,直到,她脸上有一滴清泪滑过她光洁的脸颊。恭喜奥黛丽·赫本,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最后是一组照片的镜头,是关于她在罗马的这个神奇的假日里,是如何花见花开,车见车载。好在有照片,帮她保留这些令其心动又心醉的记忆。好在有电影,让我们的记忆与他人的记忆能够重逢。

来源:虹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