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好色”的片子,把我看傻眼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16:29 1

摘要:把天青烧铸在瓷器上,人和物都在等待不期而遇的最佳时机。把赭色抹在额头、嘴唇上,是古代女性秘而不宣的故事密码。用矿物提取各色颜料绘于宣纸上,终于让北宋少年完成了心中的千里江山图。伟大的诗人甚至发现了色彩的流动晕染感,用一句“晓看红湿处”,写尽了满城花开的妖娆欲滴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色彩与视觉感受,是个复杂的审美过程。但好在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个高级审美基因。

把天青烧铸在瓷器上,人和物都在等待不期而遇的最佳时机。把赭色抹在额头、嘴唇上,是古代女性秘而不宣的故事密码。用矿物提取各色颜料绘于宣纸上,终于让北宋少年完成了心中的千里江山图。伟大的诗人甚至发现了色彩的流动晕染感,用一句“晓看红湿处”,写尽了满城花开的妖娆欲滴。

以色见人,更以人喻色。打开纪录片《寻色中国》,每个观众都会惊讶——色彩还能这么拍?中国红的红,青花瓷的青,流光溢彩的翠,五色不再令人目盲,反而极大地延展了视力极限。在尽态极妍的视觉体验中,我们不仅被唤醒了沉淀许久的集体记忆,更能够穿越华夏文明的长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重拾关于色彩的人文秘境。

这里有肉眼分辨上千种细微色泽的匠人,也有调和天时地利的烧窑大师。有一双巧手剪尽世间欢喜的e人大叔,也有用颜色与神明沟通的黎族婆婆。每个貌不惊人的“角色”,背后都可能是传承千年的色彩代言人。看罢几期,硬糖君也恨不得在身边寻找隐藏高手。没准儿,邻家大爷手里也掌握着非遗色彩秘诀哩!

如果说雨后春笋般的美食纪录片,填饱了中国人的肠胃。那么《寻色中国》的翩然而至,就滋养了中国人的眼睛。啥莫兰迪不莫兰迪、美拉德不美拉德的,搞懂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就是色彩大师。

色是主语,色有故事

《寻色中国》是中国首档中国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由腾讯视频出品、陈晓卿团队打造、稻来传媒制作。它以色彩为切入点,串联传统文化与高雅审美之间的深度对话,引领观众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探寻之旅。

色彩和诗歌一样,是无法准确翻译的。有网友发出日落时分江边的照片,让不少人延迟get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古人诚不我欺,错以为美景是写意,原来是写实。

《寻色中国》带来的美学震撼亦如是。当镜头从宏观转入微观,色彩的外在与内里都让人由衷赞叹。在这场色彩美学之旅中,观众将被安利各色传统技艺,领略“中国色谱”的独特魅力。《寻色中国》堪称了解中国色彩体系的入门必看,也是提升色彩品味的进阶指南。

六集《寻色中国》,六种色彩秘境。赤橙黄绿青蓝紫,各有各的使命和故事。《寻色中国》赋予了色彩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它们从被观看的“客体”,变成了有个性有生命有表达欲望的“主体”。当每一种颜色以巨大的字号充盈屏幕,炫酷的特效和趣味历史,让人好像在听它们的自我介绍。

红色在“花花乡野”里是一种生命直觉,剪纸的红是热情洋溢的红。在“煌煌国色”里则是色彩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青色,既可以出现在“神颜莫测”的佛头上,也可以绽放在“我见青山”的瓷瓶上。更有意思的是,就连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青花之青,也打破了刻板印象。《寻色中国》告诉我们,青花不是简单的蓝和白,而是青影的釉定格下的自由鲜活的蓝。

黑色不争不抢,却可以约束螺钿的绚烂多彩,让它们有规则地在一方天地流转;黑中透红的漆器,则是中国人对基础色的高级审美;白色不够热烈,却被福建德化人用来塑造神像,承载人们对神性和人性的认知理解;当然还有极不寻常的北魏蓝,记录下一个时代的盛衰和审美意识。通常色彩的叠加会让颜色变脏,但琉璃却是叠加越多颜色越纯粹,有种“拧着来”的反差帅。

跟随《寻色中国》的镜头,我们一会是化学家,一会是植物学家,还有可能兼职民俗学家。节目的可贵之处,不仅是呈现颜色,而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地去溯源,探寻每一种颜色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赭是人类最早挖掘的颜色,几万年前的古岩画就能看到。铁元素则是瓷器秘变的内核,不同温度会有不同的呈现。点翠头冠与螺钿的成色多变,均依赖光的加入。而我们古来追求的朦胧美,在服饰上利用了“罗”的丝线空隙造成散射。

色中窥人,人有何求

色彩对于中国人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寻色中国》的答案是开放的。我们通过色彩以有限的认知描绘无限的世界,既在无常里安驻自身,也在变化中探寻灵魂。以色窥人,色彩的背后其实是人文主义的底色和内核。以人喻色,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两忘”,是中式哲学的辩证。

6集蕴藏24组人物故事,短小精悍却又把形象刻画得鲜活无比,有冯骥才写《俗世奇人》短篇集的意思。硬糖君寻思,《寻色中国》里的色彩大师们,不就是传奇的“泥人张”、“弹弓杨”、“刷子李”嘛。只不过,在平实的生活背景里他们又是普通人,轻易不显山露水。

“煌煌国色”讲的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下,人在时代浪潮中的选择。孤独的写字佬华戈,瓷器材料的坚守者孙志卿,看似落后于时代却在精神世界中完成超越。

“神颜莫测”,用人对神的揣摩书写着现实寓言。不同地理位置的人选择什么色彩描绘神灵,投射的都是自身意志。许成全会远观作品来调整捏瓷细节,并且永远坚信下一尊佛像可能会更好。

“她的色号”用女性的色彩偏好书写了被忽略的历史。一种叫安达的面霜,带有大地色系的生命力,曾在唐代煊赫一时。红花则跨越地理,开在了东亚女性的嫁衣、胭脂、石榴裙上,见证每个重要时刻。在传统史书里秘而不宣的女性故事,却通过色彩的传承留下了可以求索的脉络。

“我见青山”,用色彩解构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等待烟雨的天青、是穿过历史隧道超越年龄的粉色,更是用二级反转包藏乾坤的墨色。

“花花乡野”证明劳动者对色彩有一种生命直觉。汪勇人用一把剪刀,剪出陕北人难以开口的心愿。哈萨克人用撞色毛毡抵御冬季的枯燥和严寒,潮汕人则在桐油灯笼上寄托故土的思念。

“奇色何寻”展现了诡奇华丽的色彩背后,人们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张立健想要烧出一种博物馆看到的奇特颜色,年画坊老爹则有关于紫色的不传秘方。

《寻色中国》的人物塑造设置双重线索,一条是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展现他们传承经典勇于创新的思想与行动;另一条则是色彩演绎的精彩故事,通过色彩在不同场景、人物间的流转,诉说文化的传承和变迁。人物和色彩,分别在个体和宏大叙事上发力,以五色斑斓启发观众的人文思考。

同一种颜色,因为场景和使用人群的不同,会具有迥异的文化意义。就像原产亚洲的靛,在16世纪占领了欧洲的染织业,并在19世纪中期的旧金山出现靛染工作装,随后成为牛仔裤的前身。由烟灰转来的墨,将黑纳入文明的秩序,搭建汉字基础与绘画审美。

不只是色彩的展示、人物的故事,《寻色中国》塑造的是人与色彩深度交互下的情感维度。每一次色彩选择的背后,都蕴藏着传统审美、民俗意象、生活旨趣等丰富文化密码。

回溯传统,纪录来处

今天中国人对色彩之美的创造与认知,不仅依赖我们的瞳孔,也因循着传统中对生命本真的追问。一些过去搞不清原因的色彩偏好,看了《寻色中国》基本能有答案。

原来不是我们突发奇想,只是延续了祖祖辈辈的文化基因。赭是大地色,所以美拉德色系才给人莫名的安全感;紫色是人类肉眼视觉的极限,所以让人为之沉醉痴迷。难怪电视剧里的妃子,经常因为皇帝给了别人一件东西就嫉妒,原来争夺的不是老头而是艺术。第三集的点翠头冠美到无法形容,我要是抢不到真会急眼。

“色彩+人文”的创作导向,让《寻色中国》挖掘了色彩符号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能够带给用户深度的人文思考。应该说,深入浅出却又能在纵向历史和横向地理上贯通的叙事手法,对整个人文纪录片的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制作层面,也能看出《寻色中国》的匠心和创新。为了色彩的最佳呈现,节目在拍摄时对高光都做了针对性处理,根据配色去控制冷暖光源的比例,保证原始色调的一致性和美感;陈晓卿的配音解说,则让观众有了和老友交谈般的亲切感。作为导演,陈晓卿本身是自觉对色彩敏感的,可在探索中他却一次次打破自我认知,也带领观众走出了对色彩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事实上,除了取之不竭的中国美食,中国色彩、中国建筑、中国工艺都还有丰富多维的创作题材。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找到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公约数:既不为了破圈而故意哗众,也不为了格调而刻意深沉,真实展现传统之美及其留给现代人的遗产和思考。

应该说,《寻色中国》的成功证明了没有小众题材只有小众思维。相比美食,美色初看受众面相对狭窄。但《寻色中国》通过导演视角的引入、叙事手段的创新、拍摄手法的丰富,巧妙地解决了难题。当节目为色彩融入化学、植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层面内容,色彩就完成了大众化。绚烂的色彩史,也是伟大的生活史。

聚焦女性色彩历史的第二集,用“她的色号”视角切入就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关注中式精神世界的第四集,则打破刻板印象,以粉色在历史上被男性追捧,展现色彩的性别转移路线。

第六集讲到铜绿时,更是拨云见日将我们对腐蚀锈色的奇特喜好,归纳为古老文明的对镜自观。一个文明会什么会喜欢朽败之美,难道是“知不可乎骤得”,才有了略带悲剧意识的“托遗响于悲风”?

人文纪录片的核心还是“人”,人的喜好、人的选择、人的寄托都是常拍常新的话题。近年来新文化史学成为国际性潮流,即将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研究。历史不光是大人物的成王败寇,更是普通人的生活日用。每一个日用而不觉之物,都可能埋藏着历史的心事、影响着当下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寻色”模式的经验可以被纪录片之外的更多文娱内容所借鉴。

来源:娱乐硬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