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困住多数人的认知牢笼,99%的人出不去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20:45 2

摘要:“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遥远的救世主》中,这两种人的命运都得到了印证。

商业鬼才丁元英,凭着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不仅在股市大把捞钱,还策划了一个商业神话——王庙村扶贫计划,成功地把神话一般的礼物变成现实。

而小镇青年刘冰、叶晓明、冯世杰,虽然也掺和了一把,最终也只是证明自己不配共同致富。

俞敏洪说:人一辈子最大的差距是认知上的差距。

人最大的可悲,是不知道自己正戴着认知的镣铐跳舞。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困在认知牢笼里,走不出来。

就像王庙村的村民,到死都以为丁元英是救世主,却看不懂他设下的“认知牢笼”。

01、线性思维——你以为的捷径,其实是绝路

丁元英在离开古城前,特意叫来了刘冰,并给了他一个格律诗公司的文件袋,说里面有可以推翻原判决的证据。

刘冰以为,自己的人生遇到了重大的转机,凭着这个档案袋就能够实现自己暴富的梦想。于是去乐圣公司邀功,去要挟欧阳雪,仿佛捏住了所有人的命脉。

然而,事实马上啪啪打脸,当他打开档案袋,却发现里面只是一沓白纸。

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只剩下了屈辱、悔恨,他从楼上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无法面对的现实。

刘冰至死都不会明白:丁元英早就看出了他的贪婪,因为担心自己离开之后,刘冰还会闹腾,所以把那份文件袋当作诱饵,钓出了刘冰的丧心病狂和不自知,也促使刘冰走上了不归路。

刘冰这个人,总是渴望一夜暴富。当得知丁元英是高人,就千方百计要跟丁元英扯上关系,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格律诗公司。

开上了宝马,就到处炫耀;公司还未注册,就给自己印好了名片,自封为办公室主任。

他以为这就是所谓的上流生活,而且只要跟着高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有配得上这种生活的能力。

叶冯刘三人,在得知乐圣公司状告格律诗后,立即考虑的是,如果官司失败,自己的投资就像打水漂一样,会损失惨重。

这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时止损,他们立马商量对策,做好了求和不成就退股的打算。

他们想不到的是,丁元英早已预见到要打官司,而且要用这一场官司,重构整个音响行业的估值体系。

丁元英在策划王庙村扶贫计划时,早已把整个计划当作一盘棋局,进行了详细的推演。要提前布局哪些环节,需要调动哪些资源,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该如何破解,最终目的是什么,该如何达成等等,这些都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过是见招拆招罢了。

丁元英说:“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即使是平常事,如果能够用系统思维、逆向思维,把它们进行重新排列组合,那也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结果。

而过于简单的思维,只能得到简单的结果,往往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02、等靠要——跪着找救世主的,不仅仅是王庙村村民

丁元英在五台山论道时说:“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等等,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跪着。”

等靠要,是社会底层的很多人所共有的特点,是弱者思维。

他们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他们个人输不起,喜欢跟风,没有自己的判断,从来不想着靠自己的能力改变现状。

王庙村,是贫困县中的贫困村,有些家庭甚至穷到连一年四元钱的水费都交不起,而这种局面数十年如一日,从未发生过改变。

村子里有一个教堂,村里的妇女总是喜欢往那里跑,祈祷上帝能够帮助自己过上好日子,而自己从来不去思考,如何才能挣钱。

村里几个打工出去的人,一年到头除去吃喝也没剩下几个钱,于是又回到村里,他们找到冯世杰希望能够帮他们致富。

村民以为扶贫就是救济,就是发钱。

来了个丁元英,他们就认为来了个救世主。

他们靠上帝,靠朋友,靠高人,靠施舍,就是不知道要靠自己。

从文化属性上说,这是弱势文化,是天上掉馅饼的文化,是等待被帮助的文化。

村民跪倒在基督像前,他们膜拜的不是信仰,而是对脱贫奇迹的贪婪想象。

叶冯刘把丁元英看作高人,希望丁元英有神奇的能力,让他们能脱贫致富。

要想从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强者,首先要去改变的就是这种弱者思维。

扶贫不是给予,不是慈善,是向农民输入一种市场经济的生成观念,建立市场经济的生存方式。

丁元英让农户注册个体工商户,用产权独立的方式告诉农户,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农民自己。

至于生存法则,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

认准市场,吃别人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这,就是救世主。

王庙村的前途,就在这种转变之后的观念里。

03、自我合理化——你在脑补正义,他在降维收割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以及人生的路径。

乐圣公司的创始人林雨峰,对于格律诗公司一开始并不重视,很多认识都是他自己脑补出来的。

他以为,格律诗公司由三个发烧友和一个女投资人创建,成立不过一年多。没有自己的音箱,只是用乐圣的旗舰套件和斯雷克功放加以组装而已。

这样的公司能扑腾起多大浪花呢。

没有核心技术和踏踏实实的经营态度,仅靠精致的四种语言的说明书、欧洲总代理和英德法三国总代理这种玄虚的投机之道,是走不远的。

当北京音响展示会上,格律诗低价促销,乐圣公司的声誉受到严重冲击,乐圣公司的整个销售系统几乎陷入了停滞。

乐圣公司快速作出反应,以违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依据起诉格律诗公司。

但是等到了法庭之上,才知道,乐圣公司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丁元英的计划里,格律诗公司根本不是靠音箱赚钱,而是用音响机柜养着公司。

之所以低价促销,是为了让市场了解格律诗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同时获得与大品牌平起平坐,联手合作的机会。

格律诗公司给外人看的是光鲜亮丽的一面,德国权威机构测评报告,欧洲总代理和欧洲名城的代理,高档的音箱,精致的说明书,宝马轿车这些。

作为商业机密的部分是,格律诗是扶贫性质的公司,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注册了个体工商户,在简陋恶劣的生产条件下,他们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用手工制作出了高质量且无法规模化量产的产品。

丁元英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逼乐圣公司合作,用乐圣的套件和销售网络,与格律诗的箱体和生产基地,强强联手,最终达到扶贫的目的。

看不懂规则本质的人,永远在别人棋盘上当棋子。

丁元英从更高的维度构建规则,对乐圣进行了降维打击。

当乐圣还在用专利、品牌这些工业文明武器作战时,丁元英从文化属性的角度,用出其不意的野路子,利用法律的空白,建立起了新的话语体系。

农户是个体户工商户,这样就规避了劳动法、环保法等现代企业责任,利用的是法律的真空地带。

格律诗公司在音响展示会上大出风头,引起舆论关注,经过发烧友圈层广泛传播,一跃成为知名大品牌。

格律诗的低价倾销,实际上也是为了刺激乐圣,诱使乐圣选择对自己并不利的诉讼。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管窥效应。

当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那么他就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

而一个人的固有认知,就如同这根管子,唯有打破它,我们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自我合理化,就是固有认知的管子。

写在最后

这个是世界最残忍的真相是是:

99%的人宁愿在牢笼里当受害者,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困局的共谋者。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配听真理,因为90%的人会把真理当成笑话。

但当你开始:

在刷短视频时,思考“这条内容如何驯化我的大脑”;

在被裁员时,研究“行业生态位发生了哪些突变”;

在遭遇不公时,追问“这个系统的漏洞在哪里”……

你就摸到了认知牢笼的锁孔——钥匙不在丁元英手里,而在你每一次“反本能思考”的瞬间。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