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闪闪的红星》宋爷爷到《南海风云》阿爸:忆高保成的银幕传奇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09:30 2

摘要:在1974年上映的《闪闪的红星》中,高保成饰演的宋爷爷以一杆烟袋锅、三句方言台词,将一个隐姓埋名的地下党员刻画得入木三分;十二年后,在《南海风云》里,他化身渔民阿爸,用布满裂痕的双手与咸涩的海风,演绎出南海边陲的革命守望者。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表演艺术家,用半个

在1974年上映的《闪闪的红星》中,高保成饰演的宋爷爷以一杆烟袋锅、三句方言台词,将一个隐姓埋名的地下党员刻画得入木三分;十二年后,在《南海风云》里,他化身渔民阿爸,用布满裂痕的双手与咸涩的海风,演绎出南海边陲的革命守望者。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表演艺术家,用半个世纪的银幕生涯,在革命叙事与市井烟火间架起一座人性的桥梁。

1926年生于河北霸县贫苦农家的高保成,12岁便投身八路军,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一二〇师战斗剧社的舞台上,他以《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血泪仇》中的王仁厚等角色,完成了从战士到演员的蜕变。1953年调入总政治部文工团。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宋爷爷这个角色,既是潘冬子的革命引路人,亦是千万普通百姓的缩影。高保成通过“烟袋锅敲打鞋底”的节奏、“用袖口擦汗”的细节,将一个隐忍、睿智的地下工作者形象烙印在观众记忆中。导演李俊回忆:“选角时我们一度担心他不到50岁能否驾驭老者形象,但定妆后,他佝偻的脊背与浑浊的眼神,让所有人相信他就是那个饱经风霜的宋大爹。”

如果说《闪闪的红星》中的宋爷爷是内陆革命的诗意隐喻,那么《南海风云》中的阿爸则是海洋边疆的现实主义书写。1976年上映的《南海风云》中,高保成饰演的渔民阿爸,在面对南越军舰挑衅时,用“晒网时默数军舰桅杆”的细节,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抗争智慧。导演景慕逵曾说:“高保成把渔民的粗粝与革命者的坚韧糅合得天衣无缝——他晾晒的渔网里,藏着对领海的守护。”

这种角色跨度,源于高保成对表演本质的深刻理解。在《上甘岭》中,他饰演的连长张忠发出神入化,简直把一个智勇双全的战争英雄演活了。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他饰演的葛振林以“摔碎酒碗”的动作诠释壮士断腕的决绝。

高保成的表演艺术,可概括为“三重褶皱”理论:生活褶皱(方言、动作细节)、历史褶皱(角色与时代的关系)、人性褶皱(情感表达的留白)。在《闪闪的红星》中,宋爷爷教冬子熬盐的场景,既是生存技能的传授,亦是革命精神的传递。

更可贵的是,高保成始终拒绝脸谱化演绎。在《春苗》中,他饰演的水昌伯,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出一个普通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真实与复杂,让观众看到了角色的多面性;在《人生》中,他饰演的德顺老汉面对高加林的背叛时,仅用“攥紧烟袋锅”的动作便完成情感爆发。这种“以静制动”的表演美学,与当下影视创作中泛滥的煽情套路形成鲜明对比。

高保成的银幕生涯,恰似他钟爱的烟袋锅——外表粗粝,内里却沉淀着时代的烟尘。从《闪闪的红星》到《南海风云》,他以“配角”身份参与了中国电影的类型革新:在战争片中注入市井烟火气,在伦理剧中保留革命底色。这种创作理念,在《四渡赤水》《人生》等作品中均有体现——他饰演的张忠发、德顺爷爷等角色,共同指向一个命题:革命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无数普通人在历史褶皱中的选择与坚守。

2004年,高保成在北京逝世。他留给银幕的,不仅是宋爷爷的烟袋锅、阿爸的渔网,更是一种表演的伦理——用皱纹雕刻角色,用沉默传递力量。在《南海风云》的片尾,阿爸目送儿子远航的镜头,恰似高保成艺术人生的隐喻:那个佝偻却坚定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成为后来者仰望的星辰。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娱文娱视”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

来源:湖北台电影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