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归来》:一个女人用一生等待的史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22:39 3

摘要:冯婉瑜的衣柜里永远挂着一件浆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那是她年轻时的衣裳。她对着镜子梳头的动作,像极了每个清晨在厨房与职场间奔走的我们——将疲惫藏进皱纹里,把期待别在鬓角上。

冯婉瑜的衣柜里永远挂着一件浆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那是她年轻时的衣裳。她对着镜子梳头的动作,像极了每个清晨在厨房与职场间奔走的我们——将疲惫藏进皱纹里,把期待别在鬓角上。

文革的巨轮碾过时,她不是被批斗的“反动学术权威”,却因一个“右派”丈夫的身份,成了时代的隐形囚徒。女儿丹丹的告密、组织上的威压、方师傅的欺辱……这些被张艺谋用阴郁色调与克制镜头掩埋的暗流,在巩俐的眉梢眼角化作了无声的惊雷。当婉瑜颤抖着对女儿说出“你每次都剪剪剪你爸的照片,我不会原谅你”时,我突然想起自己与青春期女儿因琐事冷战的那段日子——原来母亲的恨与爱,从来都长在同一根血脉里。

那个年代的女人,连悲鸣都是静默的。婉瑜用身体换取丈夫免于死刑的秘密,在电影里不过是一句台词带过,却让我想起母亲辈藏在樟木箱底的手写信,那些被岁月风干的屈辱,最终都成了滋养下一代的养料。

中年的爱情早褪去了山盟海誓的糖衣。当陆焉识归来时,冯婉瑜的失忆像一堵透明的墙——这多像婚姻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可她没有像年轻姑娘般歇斯底里,而是将等待过成了仪式:每月五号精心梳妆,毛笔字工整地写着“陆焉识”的接站牌,永远虚掩的家门。

有人说这是悲剧,我却在这日复一日的等待里看见中年女性独有的智慧。当丈夫扮作读信人、修琴师默默相伴时,她沏茶的手势依然带着旧日的温度。就像我们这代人,早学会了在丈夫应酬晚归时留一盏灯,在孩子叛逆顶撞时装作没听见——有些相守不必相认,有些深情无需言语。

女儿丹丹最终在《红色娘子军》的舞蹈里与父母和解,这让我想起自己也曾是那个为事业冷落母亲的女儿。直到某天看见母亲偷偷收藏我儿时的奖状,才懂得:女人的一生都在扮演拯救者与被救赎者的双重角色。

电影里有两处最刺痛我的意象:

镜中的白发:婉瑜每次接站前对镜梳头,从乌发如云到鬓染霜雪。这让我想起自己去年拔掉第一根白发时的惶恐——中年女人的时间是被折叠的,昨天还是襁褓中的婴孩,今天已要面对更年期的潮热。

终年不化的雪:结尾处苍老的婉瑜在雪中等候,像极了我们这代人在时代夹缝中的处境。既要扛住父母的老病,又要托举孩子的未来,自己却活成了永远在火车站张望的“未亡人”。

但张艺谋终究给了我们一抹暖色:当陆焉识推着板车陪妻子走向车站时,雪地上并行的车辙,恰似婚姻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却始终相伴的轨迹。这让我想起母亲临终前,父亲默默为她擦拭嘴角药渍的模样——原来最长情的归来,从来不是重逢,而是用余生将离别过成日常。

作为中年女性,我看《归来》时流的泪,不为时代的苦难,而为千万个冯婉瑜式的生存智慧。当同龄人都在讨论医美与抗衰时,这部电影让我懂得:真正的优雅,是像婉瑜那样——在记忆破碎处用等待织补时光,在时代冰原上以温柔孕育春天。

原来每个中年女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场永不落幕的“归来”。

来源:微动城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