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3D技术、高帧率技术到激光放映技术,电影行业不断在经历技术创新。近期,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并明确其定义、制作流程、放映规范及扶持政策。河南广电出品的《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两部作品,
首部龙标作品的诞生,是中国电影产业从“数字化”到“虚拟化”的关键一跃。
《唐宫夜宴》剧照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辰13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一部电影的演进史也是技术突破史。
从3D技术、高帧率技术到激光放映技术,电影行业不断在经历技术创新。近期,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并明确其定义、制作流程、放映规范及扶持政策。河南广电出品的《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两部作品,拿到了国家电影局颁发的虚拟现实电影第001、002“龙标”(公映许可证)。这标志着虚拟现实技术终于在电影产业实现落地,实现了中国电影从“银幕”到“空间”的叙事转变。观众将从单纯看电影,迈向“走进”电影的全新体验。
技术沉浮,行业新机
当观众戴上VR设备,踏入《唐宫夜宴》的虚拟世界,便瞬间穿越回繁华的大唐,街道上车水马龙、殿宇的雕梁画栋,都让人目眩神迷;随着一阵悠扬的古乐响起,刹那间场景变幻,观众进入了热闹非凡的唐朝宫廷宴会,一群婀娜舞者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身着锦袍的达官贵人在一旁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笑风生。
李白与杜甫这两位诗坛巨匠也现身宴会。李白手持酒杯,高声吟诵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则在一旁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对李白才情的赞赏。自由穿梭其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诗人们的风采,甚至能听到他们的轻声交谈。
这,便是XR电影《唐宫夜宴》所提供的沉浸式体验。
XR(扩展现实)涵盖多种技术,它包括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多种形式,本质上是真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连续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新体验。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叙事模式构建起多维互动空间,带来沉浸式交互体验,有望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中国电影在技术研发与内容创作上“双轮驱动”,还将带动内容创作、技术研发、设备生产等产业环节发展,促进虚拟现实和院线电影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
不过,“跟很多人的想象不同,虚拟现实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技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近十年来已经历了数轮产业方面的跌宕起伏。”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车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全球VR硬件出货量突破千万级,Meta(原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掀起资本热潮,国内也孕育出了第一批VR(虚拟现实)玩家,如大朋VR、Pico等。这一年被称为VR元年。
自2017年起,很多电影节增设VR单元。威尼斯电影节、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等,都开设了VR或XR电影单元。但受限于内容匮乏和硬件眩晕的双重问题,短暂狂热后,VR产业迅速进入低谷期。2018年,全球VR市场因内容同质化、硬件成本高企进入调整期,大批中小厂商退出。
2018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VR/AR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推动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融合。2019年,VR在全球范围内再次迎来发展热潮,微软、谷歌、华为、联想等国内外大厂开始入局VR产业。华为发布云VR方案,通过5G网络实现云端渲染,降低终端硬件门槛;同年,Meta推出Oculus Quest 2,凭借无线一体机形态和社交化内容生态,销量突破千万,成为首款现象级消费VR设备。
2021年,Facebook更名Meta,元宇宙概念引爆全球,VR因被视为“元宇宙入口”,资本再次涌入。中国科技企业快速响应,腾讯提出“全真互联网”,字节跳动90亿元收购Pico。
2022-2024年,全球VR头显(头戴显示器)市场连续三年下滑,消费级需求疲软。2024年第四季度,苹果Vision Pro因高价和场景局限,销量环比大跌43%;索尼PS VR2凭借独占游戏《地平线:山之呼唤》短暂提振,但难改行业颓势。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转向B端突围:Pico企业版出货量超越消费级,大朋VR聚焦工业培训市场,实现30%增长。
就是在这一阶段,河南广电旗下的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象元”)于2023年悄然成立。2024年,大象元推出两部XR沉浸式大空间作品——《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并于2025年3月26日拿到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第001、002“龙标”。
“对寻求突破的电影行业来说,这也许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机会。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探索和政策创新,使其有机会摆脱过去百年的欧美标准,开启一个属于中国的虚拟现实电影新纪元。”车琳说。
更难的是叙事创新
《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两部作品的诞生,源于河南广电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次尝试。
近十年,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危机。河南广电虽然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现象级作品,但仍局限于传统观看模式。“当时沉浸式传播的概念正火,我们就想基于元宇宙进行一些探索。”河南广电大象元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项目负责人解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7月,《隐秘的秦陵》上海站
2023年,一个名为《消失的法老》的项目在上海落地,一举引爆了沉浸式大空间概念:消费者穿戴简单设备,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边移动边观看虚拟现实影片,还可与影片内容交互。国际上将这类大空间项目归为基于位置的虚拟现实(LBVR)产品。据预测,2025年全球LBVR市场规模为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2.8%,是发展迅速的视听产品领域。就是在同一年,河南广电将创新影像尝试锁定在沉浸式大空间项目上。
解飞表示:“我们想用新质生产力去讲好中国故事。互动式、沉浸式方式能让国内外观众,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更直观感受中国文化。就像《唐宫夜宴》中杜甫与李白相遇的场景,以往通过课本、电视或手机了解是单向且有距离感的,但若身临其境,便能理解古人当时的心境与创作灵感。”
《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这两个项目都是在2023年下半年立项,赶在2024年暑假上映。之所以速度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河南广电此前的长期积累。解飞介绍,两部作品最难的是大量元素的3D数字建模,好在此前为电视节目配备的数字资产创作平台有丰富数字资产,如花草、亭台楼阁等可直接使用,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唐宫夜宴》全是动画,制作相对简单;《隐秘的秦陵》为实景,需现场扫描建模,耗时久、成本高。解飞回忆:“美术要求找一棵有‘秦朝风骨’的树,团队跑遍大西北,才最终在甘肃河边找到。扫描需阴天,我们等了许久才等到合适天气。”
为平衡质量与效率,团队在制作中不断创新。例如,制作兵马俑时,为避免千篇一律,团队会设计10个鼻子、嘴、眉毛、眼睛等进行排列组合,生成上万种不同面容。
与此同时,对于制作团队而言,更难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完全不同于电影的新型叙事,并让观众适应和喜欢。
“传统电影无论在叙事上如何创新,永远都有第四堵墙存在,观众始终是旁观者。而虚拟现实作品里没有墙,观众以第一人称进入故事,需创造全新叙事逻辑。”《唐宫夜宴》编剧周牧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第一人称视角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观众代入角色,比如如何让他相信自己是一个欢乐的舞者或悲伤的小丑?可行的方式是给观众设定一个游客身份。比如在《唐宫夜宴》中,观众以游客身份进入博物馆,再跟随导游穿越到唐朝,开启一段奇幻之旅。”
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观众是主动参与者,会自主选择注意力焦点,这要求剧情设计能够引导用户注意力,使其始终紧跟故事主线。“《唐宫夜宴》最巧妙的一个设定在于,观众刚进入故事的时候,馆长说很可惜没有李白的真迹,但后来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因为观众的参与互动,片中的展柜中真的多了一幅李白的真迹,仿佛观看者亲手改变了历史。”周牧笛说,“这就是虚拟现实作品跟传统电影不同的地方——让观众有一种真实的参与感。”
机遇与挑战并存
《唐宫夜宴》于2024年7月在北京鸟巢展映,据解飞回忆,电影主管部门对作品的创新形式大加赞赏。
不过,随着内容制作的完成,虚拟现实电影的落地,目前还存在不少要攻克的难题。
首先是影院硬件改造。“为了探索虚拟现实作品在影院的落地方式,我们在西安骡马市附近的奥斯卡影院,改造出了全国首个放映虚拟现实电影的影厅。”解飞说,“改造的一大重点是统一技术标准,不仅能放我们自己的《唐宫夜宴》,也可以放其他片子。如果每家都搞自己的技术标准,虚拟现实永远成不了产业。”
周牧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沉浸大空间的主流技术有三种:一体机、背包电脑和无线串流技术。《唐宫夜宴》使用的是无线串流技术,现场设有一个主机,通过无线网络与头显相连,用户体验更轻松,管理也更简单。”
其次,影厅改造另一大重点是如何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人。通常大空间作品需500至 600平方米空间,传统影厅则多为200平方米左右,因此内容制作时要精心设计动线,让观众在小范围内获得丰富体验。
实际上,早在大象元和奥斯卡影院的尝试之前,国外就有将VR电影带进影院的探索,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单人体验需要工作人员在旁边一对一指导,坪效(单位面积效益)太低。”车琳说。
车琳和周牧笛都认为,虚拟现实作品在内容上更接近游戏,在场景上则更贴近文旅。“文旅项目本身就有自然流量,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但在影院空间能否成功,目前仍存未知数。
“在2024年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门研讨会上,我们首次提出虚拟现实电影需要三个‘纳入’:纳入监管体系、纳入院线放映系统、纳入电影收益池。电影局当场表态全力支持。”解飞回忆,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奠定了将虚拟现实作品纳入电影管理的雏形。
车琳认为,为虚拟现实电影下发“龙标”,将其纳入电影监管和院线放映体系,意味着虚拟现实电影除了在特定空间展映,更有了在全国商业影院公开放映的可能,大大拓宽了商业盈利和文化传播空间。“是国家行政层面的一次标准制定,有助于支持影视创作者破局,推动影院创新经营和行业有序发展,在全产业链为电影市场提供增量的可能性。”
“虽然困难仍存,但《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它们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尤其是对于国际观众,VR作品可以更轻松地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度和魅力。通过VR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世界。”车琳表示。
首部龙标作品的诞生,是中国电影产业从“数字化”到“虚拟化”的关键一跃。解飞表示,今年还计划改造30家虚拟现实影厅,通过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影片播放,实现经济效益。内容创作方面,还将推出多部作品,如讲述甲骨文和殷墟文化的《甲骨风云》、以洛阳龙门石窟历史故事为背景的《龙门金刚》等。
目前,上海、北京、成都、无锡等地已建有虚拟制片影棚及虚拟现实电影实验放映厅。未来,在政策支持和技术推动下,更多作品有望进入日常消费场景,改变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和体验方式。到那时,电影将会真正成为“造梦空间”。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