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消费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大多数院线都会收缩下属影城的数量规模,部分院线可能会进行资产重组,重点打造更偏向主体化、私密化的影城,以迎合现阶段主流消费群体的社交属性。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消费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大多数院线都会收缩下属影城的数量规模,部分院线可能会进行资产重组,重点打造更偏向主体化、私密化的影城,以迎合现阶段主流消费群体的社交属性。
作者|布赫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通常情况下,服务行业的基本运营逻辑是强调“用户体验”。
所以依据普世价值观,所有“花钱了,得到了”的行业都属于服务行业。
影视行业也不例外。
有别于电视产品和流媒体,电影(除网大外)的主要市场营收价值体现在“根据观众喜好决定收入多寡”,其直接牵引带动的是首先面世接受市场检验的载体——电影院。后者营收也会受到在某档期内观众选择消费的意愿影响。
待影片“窗口期”结束后,电影与电影院之间的关系解除。
所以在这种共生状态下,决定电影院阶段性营收的主要因素就是影片质量。
而根据春节前后至今的市场反馈,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因为“当打”影片的缺失,已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影城再次出现营收危机。
这很好理解,影城减少的市场决定因素在于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即“性价比”,对于电影行业从业者来说,依靠档期内影片票房的多寡被动选择生死存亡的传统路径,在目前看来并不可行,尤其是消费规模收拢的市场环境中,一个整体产业链上下游都会受到冲击。
因此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
到了今年国庆档或春节档,全国现存的影城有多少会消失?
倘若把眼光再放远一点,当今天引以为傲的饺子团队,五年后携《哪吒3》卷土重来时,内地还有多少家影城能承载他的作品?
01
先说结论:
电影院不会消失,只是规模会收缩。
这是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决定的。
除了此前提到过的短视频及流媒体崛起外,大屏电视降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990年代初期一台13寸显像管彩电售价在一万元RMB左右,现在某些品牌的75寸电视市场价格只在2000-3000RMB左右,买回来可以看免费电视内容,还可以连接流媒体平台收看各种付费内容。如果再组合专业音响设备,便能间接替代了部分私人影院的功能。
而在电影院里(这里泛指国内),对于非会员的普通消费者来说,看一场电影的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不低,如果不是做活动的话,观众还要忍受高价零食与饮料,以及与陌生人共处一室的尴尬。尤其是后者——
今天有个热搜话题是#为什么大学生们越来越晚熟了#,文中准确描述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状态,如生活自理能力差、说话不看对方眼睛、室友之间互相回避关系生疏、交友困难或仅限于在网上“多姿多彩”,难以做出决定并承担责任等等。
这种社会性话题如果“切片”看待的话,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在社交方式上大多偏向“私语境”,即专注于自我内心的构造,对于公共话题和陌生人社交的抵触。
当然不只是中国,同为东亚国家的日韩社会中,年轻人也已经或正在脱离主流社会叙事,或者更直接地说:
他们在公共事务上的话语权减弱了。
反应在文化产品上也能体现出来。
目前内地一部分影视产品的叙事语言并非年轻化,或只是表面年轻化,用几句网梗标榜自己与年轻群体发生了“第三类接触”。
真实情况下,将智能手机视为自己肢体的年轻人,更爱看的是短视频和偏向意识流的内容,它们耗时短,主题集中,或黑色幽默或地狱笑话,能在一分钟内迅速引起群体共鸣。
最重要的是,这种“私域”还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好友,而不是在一个固定场合里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经历一场尴尬的“共鸣”。
较能引为案例解析的是去年6月22日上映的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它的票房成绩很好,影评分化也很明显:
以20岁左右为影评分水岭,这个年龄段以下的观众大多对影片报以好感,以上的观众则侧重于故事结构叙事和人物关系、场景转换的合理性分析等。
对于国内影视文化发展趋势而言,它或许代表着“碎片化叙事”之于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割裂。
理论上能达成在公共场合的陌生社交下传递效果的电影,有且只有一种:
大片。
如科幻大片、动作大片等。
这类影片的特效无法通过智能手机体现,上述的大屏及音响设备也无法呈现在电影院里观看的效果。而这类影片本身具备的“爆米花”特质,决定了它们才是最适合在电影院呈现的类型片。
但通常大片仅在集中的暑期档、国庆档或春节档才有可能出现,且除了极少数在特效和内容上能与好莱坞媲美的作品,其他限于主题表达和叙事方式等原因,内容上早与已经体验过海外大片的观众,包括知道如何掌握核心叙事分析故事走向的年轻观众脱节。
能实现在电影院里与观众完美互动,达成情感共鸣的电影,要么很少,要么没必要一定在电影院看。
如果一定要去,“用户体验”才是这部分群体最想要的。
02
今年春节档让不少影城惊呼是个“肥年”,与此同时一些被行业内忽略的不愉快也有发生,如某地影城要求观众观影时自行携带或购买3D眼镜,以及对春运返乡人士而言再熟悉不过的“站票”出现。
之所以能够让消费者容忍或不那么计较,除了影片本身质感吸引外,春节档的社交属性也让一些观众选择将其归为社会话题而非行业话题。
但这种现象确实反映出部分影城在服务属性上的意识缺失——
如果专属于社交,那么就一定要在社交上着力提升服务。
未来电影院依然只是承载社交需求,其重点服务客户是“看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能待上两个小时不会腻的空间”,无论是看电影,还是举办其他活动。这就要求对电影院的硬件设施和环境标准提高,而对排片质量的要求下降。
就像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分流原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并缓解交通压力,公交地铁高铁飞机等都不具备绝对的垄断地位。
依据这个理论,电影院面临的对手还有电竞网咖和酒店,以及各种俱乐部、餐饮场所和酒吧,它们也是分流消费者的主要对手。
举个例子:
国内知名连锁火锅品牌“海底捞”早已实现了从候餐到用餐的一条龙服务,美甲、零食、免费上网,管理者开心了还有主动免单权,或许消费成本比看一场电影高,但消费体验拉满,“人性化服务”是其能够走向国际餐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与之相比,区域化竞争优势最明显的还有遍布东北地区的“澡堂”,一个普通消费者花几十块钱可以在里面待一天(大多数浴室设施实现了餐饮+按摩+观影),同样的空间里,消费体验与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小时,顶多捧着零食吃喝的消费体验而言更自由。其中个别高级浴室细化到吸烟人士专属和非吸烟人士专属服务空间。
当然,各地早在疫情前(2020年)已经陆续出现了主题影院,包括吃火锅看电影,足道按摩看电影,还有躺着(可伸缩沙发)看电影等观影体验服务,但就总体上来说,这些迎合消费体验的影城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影城依然停留在观影技术层面,比如IMAIX视觉呈现。所以问题又回到了上述内容:
在不可预计同时无法持续输出视效大片的情况下,此类技术流对于观众不是必需的。
如昨天阐述的话题:
当一张电影票包含的服务内容与其他公共设施服务相比,基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结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趋向和群体社交特征,电影院还有极大的服务改进空间。
03
“电影院会消失吗?”
这个问题似乎更该针对整体产业结构,包括内容输出、服务体验、群体锁定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共同促进,完善整个产业链的分流环节,细化体验质感。
作为落地的第一环节,电影院至少在目前看来对于电影行业依然十分重要。
和已经告别“青春期”的中国电影一样,在急速扩张的时代,各地纷纷建设的影城与周边商业体系紧密连接在一起,于经济飞速发展的2010年代中期蓬勃旺盛,资本的快速介入让当时的电影院遍及三四线乃至更密集的乡镇地区,而在经济收缩期,网络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拍摄手法趋向“电影化”的其他文化产品势必分流一批消费者。
这也体现出时代的更迭和观念的变化:
从1950年代到2020年代,“看电影”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值得记在日记、发在QQ空间的社交“事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客观上),如今已不再是一部电影横扫天下,长期占据社交话题榜的年月了。
反而能看到另一种现象:
相较于过去花费极少看场电影,影片质量好坏观众并不会像今天这样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骂好几天,道理同上——
真金白银的体验,服务不到位,观众肉疼。
近十年来,能够像《哪吒2》那种占全国院线近半年的电影产品非常罕见,同时落后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电影院,依然在被动接受市场和消费趋势的调剂。
“看电影”对于影迷是一种神圣的事情,然而本质上“看电影”和刷短视频、看微短剧、吃火锅、泡澡等一样,都是用私人时间换取娱乐活动的行为。它们的消费属性是一致的。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消费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大多数院线都会收缩下属影城的数量规模,部分院线可能会进行资产重组,重点打造更偏向主体化、私密化的影城,以迎合现阶段主流消费群体的社交属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银幕数的减少在适当范围内是合理的,对于电影创投和电影院而言,更应该注重如餐饮行业的“翻台率”,即单部电影的观影人次,而非简单地用“1+1”的公式推算做出“有多少块银幕就有多少收入”的结论。
之于创投环节,打磨影片质量(内容、主题、思想、视效)是当务之急。
之于院线影城,提升消费质量(服务、体验、综合化运营)才是重生的关键。
四味毒叔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垂直文字、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
”
我
来源:四味毒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