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史》周星|第四章西方现代电影时期|高频考点汇总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5 14:50 1

摘要:● ①核心特征:着重影片内容,采用传统戏剧式结构,强调戏剧冲突与 “起承转合” 情节,追求叙事结构的完满封闭。

(一)经典叙事传统

● ①核心特征:着重影片内容,采用传统戏剧式结构,强调戏剧冲突与 “起承转合” 情节,追求叙事结构的完满封闭。

● ②发展历程:20 世纪初期基本成型,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美国电影制片厂制度鼎盛达到高峰,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大部分影视作品主流模式。

(二)现代电影概念

● ①理论特质:注重电影本体特征与电影语言自觉;结构上打破戏剧性人为安排,尊重生活自然流程与制作者主观意愿,叙事结构和人物性格开放多元。

● ②发展脉络: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美国奥逊・威尔斯拍摄《公民凯恩》时已进行重要尝试 。

(三)现代主义电影

● 1.起源与发展: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 “先锋派” 电影;20 世纪 50 年代中叶后出现影响深远的创作运动。

● 2.创作特点

● ①主题倾向:受欧洲社会和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影响,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危机,聚焦生命孤独、人际隔阂、人生荒诞异化等主题。

● ②表现形式:追求个人化表达,关注个体生存境遇;打破传统叙事规则,以哲学观念或心理意绪为核心,侧重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或潜意识。

考点1:【★★★中频】

易考: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一)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

● ①早年才华:自幼获 “神童” 称号,其才华受好莱坞关注。

● ②签约雷电华:1939 年 8 月,24 岁的威尔斯与雷电华公司签约,获绝对艺术自由,为创作提供条件。

(二)《公民凯恩》的里程碑意义

● 1.叙事结构革新

● ①非线性叙事:以探究 “玫瑰花蕾” 含义为线索,采用多视点叙事,五人讲述凯恩一生,形成纵横交错结构,打破好莱坞线性叙事模式。

● ②开放式人物塑造:不同人物视角下凯恩形象各异,真实呈现人物多面性,摒弃固定化性格特征。

● 2.视听语言创新

● ①深焦距镜头运用:如凯恩童年场景,景深镜头揭示人物关系与命运隐喻;暮年场景通过镜头与镜面折射,展现人物复杂人格与凄凉处境。

● ②综合技巧运用:系统运用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等多种表现手段,成为现代电影典范。

(三)后续创作历程

● 1.好莱坞时期

● ①1942 年《安倍逊大族》被雷电华公司删减并篡改结局。

● ②1946 - 1948 年拍摄《陌生人》《上海小姐》《麦克白》等影片 。

● 2.欧洲创作阶段:1949 年离开好莱坞赴欧洲,代表作包括《阿卡汀先生》(1954)、《审判》(1962)及多部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影片。

例如:

一、填空题

(1)奥逊・威尔斯自幼获 “神童” 称号,1939 年 8 月与公司签约。

答案:雷电华

(2)《公民凯恩》以探究 “玫瑰花蕾” 含义为线索,采用叙事,由五人讲述凯恩一生。

答案:多视点(非线性叙事也可)

(3)1949 年奥逊・威尔斯离开好莱坞赴欧洲,1954 年推出代表作。

答案:《阿卡汀先生》

二、选择题

(1)奥逊・威尔斯与雷电华公司签约时的年龄是

A. 22 岁

B. 24 岁

C. 26 岁

D. 28 岁

答案:B

(2)以下哪部影片不是奥逊・威尔斯在好莱坞时期拍摄的?

A. 《安倍逊大族》

B. 《阿卡汀先生》

C. 《上海小姐》

D. 《麦克白》

答案:B

(3)在《公民凯恩》中,通过深焦距镜头展现凯恩童年场景,这一手法主要揭示了

A. 凯恩的成长环境

B. 人物关系与命运隐喻

C. 凯恩的性格特点

D. 当时的社会背景

答案:B

三、简答题

(1)简述《公民凯恩》在叙事结构上的革新之处。

答案:

《公民凯恩》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重大革新。其一,采用非线性叙事,以探究 “玫瑰花蕾” 的含义作为线索,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 。影片通过五个人物分别讲述凯恩的一生,这种多视点叙事方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展现凯恩的人生经历,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其二,在人物塑造上是开放式的,不同人物视角下的凯恩形象各不相同,摒弃了以往固定化的性格特征塑造方式,真实地呈现出人物的多面性,让观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凯恩这个人物 。

(2)举例说明《公民凯恩》中视听语言的创新表现。

答案:

《公民凯恩》在视听语言方面有诸多创新。例如在深焦距镜头运用上,影片中凯恩童年的场景,通过景深镜头,既清晰展现了前景中正在签署文件的大人,又能看到后景在雪地里玩耍的小凯恩,这种处理不仅交代了人物关系,还隐喻了凯恩未来命运的转变 。在暮年场景中,通过镜头与镜面折射,呈现出凯恩复杂的人格,同时也烘托出他凄凉的处境 。此外,影片还系统运用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等多种表现手段,如一些场景中运用长镜头段落连贯地展现空间和人物动作,运动摄影增强画面的动感和表现力,音响蒙太奇丰富声音层次,这些综合技巧的运用使影片成为现代电影的典范 。

(3)概述奥逊・威尔斯的创作历程。

答案:

奥逊・威尔斯自幼被称为 “神童”,其才华受到好莱坞关注 。1939 年 8 月,24 岁的他与雷电华公司签约,获得绝对艺术自由,为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此期间创作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民凯恩》 。之后在好莱坞时期,1942 年他的《安倍逊大族》被雷电华公司删减并篡改结局;1946 - 1948 年拍摄了《陌生人》《上海小姐》《麦克白》等影片 。1949 年,威尔斯离开好莱坞前往欧洲,在欧洲创作阶段推出了《阿卡汀先生》(1954)、《审判》(1962)及多部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的影片 。

概述:

(1)意大利电影发展背景

● ①早期辉煌:世界电影初创阶段,意大利拍摄《你往何处去》(1912)、《卡比利亚》(1913)等场面浩大的历史巨片,深刻影响格里菲斯《党同伐异》及好莱坞三四十年代豪华巨片。

● ②战时衰落:一战后意大利电影走向衰落;墨索里尼政权时期,电影受严格控制,盛行宣扬法西斯的宣传片、脱离现实的 “白色电话片” 及改编旧作的 “书法派” 电影。

● ③战后兴起:二战结束后,意大利电影再度兴盛,形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好莱坞电影风格迥异,影响世界电影发展。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原因

● ①社会现实驱动:二战后意大利社会崩溃,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突出,电影工作者关注现实,拍摄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影片 。

● ②美学反叛需求:电影工作者不满虚假电影美学,反对法西斯控制下的电影创作倾向,寻求革新。

● ③理论实践准备:战争期间,罗西里尼、维斯康蒂等进步电影工作者倡导电影艺术改革,借鉴纪录电影与法国 30 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

(一)“还我普通人”—— 人物塑造

● 1.理论核心:艺术应表现真实人物,摒弃虚构人物,主人公聚焦普通工人、农民等社会底层人群 。

● 2.代表作品与实践

● ①《偷自行车的人》:以工人安东・里奇失业、找车、偷车经历,反映意大利失业问题,用纪实手法展现社会现实与情感批判。

● ②其他作品:涉及农民贫困(《艰辛的米》)、老人困境(《温别尔托 D》)等多元社会问题 。

(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创作手法革新

● 1.场景革新

● ①转向城市实景拍摄,突破戏剧性空间,还原自然环境与事件完整性。

● ②多用中景、远景呈现人物与环境关系,重视长镜头运用,部分镜头构成完整叙事段落。

● 2.光线运用:抛弃人工照明,采用自然光,以真实性为唯一光效宗旨。

● 3.结构突破

● ①以 “日常性” 为情节结构原则,按生活实际流程累积事件,取代传统戏剧性因果结构。

● ②拒绝给主人公命运指点出路,摒弃大团圆式封闭结尾,展现生活原生状态 。

● 4.演员与语言

● ①启用非职业演员,增强真实感,如《偷自行车的人》启用真实工人,《大地在波动》全由渔民出演。

● ②尝试使用地方方言,探索民族电影表现形式 。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客观条件与深层追求

● ①客观限制:战争摧毁意大利电影工业基础,简陋设备促使电影工作者采用实景拍摄等方式创作 。

● ②美学追求:实景拍摄等手法是写实主义美学的核心要素,并非单纯技术选择,而是对电影真实性的深度追求。

例如:

一、填空题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主张 “还我普通人”,《偷自行车的人》的主人公是。

答案:工人安东・里奇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手法革新中,光线运用抛弃人工照明,采用。

答案:自然光

(3)《艰辛的米》聚焦的社会问题是。

答案:农民贫困

二、选择题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主要聚焦的人群是。

A. 贵族阶层

B. 社会底层人群

C. 中产阶级

D. 知识分子

答案:B

(2)以下哪部作品全由渔民出演?

A. 《偷自行车的人》

B. 《温别尔托 D》

C. 《大地在波动》

D. 《艰辛的米》

答案:C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结构上,以什么为情节结构原则?

A. 戏剧性因果结构

B. 神话故事结构

C. “日常性”

D. 冒险情节结构

答案:C

三、简答题

(1)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还我普通人” 这一艺术主张在《偷自行车的人》中的体现。

答案:在《偷自行车的人》中,“还我普通人” 的艺术主张得到了充分体现 。影片以工人安东・里奇为主人公,聚焦社会底层人群,展现他们在失业困境中的挣扎 。通过安东・里奇失业后找车、偷车的经历,真实反映了意大利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 。采用纪实手法,细致描绘安东・里奇在困境中的情感变化和生存状态,没有对人物进行虚构美化或夸张塑造,让观众看到了普通工人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坚韧,体现了艺术应表现真实人物的理念 。

(2)举例说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手法革新方面的特点。

答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手法革新方面特点显著。在场景革新上,如《偷自行车的人》,大量场景在城市实景拍摄,像安东・里奇在罗马街头寻找自行车的情节,通过中景、远景镜头呈现他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展现出城市的真实面貌,突破了戏剧性空间,还原事件的完整性 。光线运用上,抛弃人工照明,采用自然光,如影片中人物在街道、室内的场景,自然光的运用使画面更具真实感 。结构上,以 “日常性” 为原则,《偷自行车的人》按安东・里奇找车的实际生活流程累积事件,没有刻意构建戏剧性因果关系,且结尾没有给主人公的命运安排大团圆结局,展现生活的原生状态 。演员选择上,启用非职业演员,《偷自行车的人》启用真实工人,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此外,部分影片还尝试使用地方方言,探索民族电影的独特表现形式 。

(3)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客观条件与深层追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客观条件与深层追求紧密相连 。战争摧毁了意大利电影工业基础,导致拍摄设备简陋,这一客观限制促使电影工作者采用实景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等创作方式 。而这些方式恰好符合写实主义美学的核心要素,成为电影工作者对电影真实性深度追求的体现 。例如在《偷自行车的人》中,因设备和资金限制选择城市实景拍摄,却更好地还原了社会现实,展现出生活的真实场景,满足了对真实性的追求 。启用非职业演员也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无法邀请专业演员,却意外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与追求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人群生活的深层追求相契合 。所以,客观条件虽然是限制,但也为实现深层追求提供了契机,两者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独特的艺术风格 。

考点2:【★★★★★高频】

易考: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概况

(一)发展阶段划分

● ①准备时期(1942 - 1945 年):1942 年维斯康蒂执导的《沉沦》初步展现新现实主义特点;德・西卡《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勃拉塞蒂《云中四部曲》等影片在真实环境摄制,反映现实,标志意大利电影变革开端。

● ②正式诞生:1945 年罗西里尼执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被视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诞生标志,此后新现实主义电影特点完全形成。

● ③发展历程:一般认为 1945 - 1950 年为核心发展期;1950 年后仍有体现风格的影片出现,1956 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的《屋顶》问世,标志该创作运动基本结束。

(二)关键人物与贡献

● 西柴烈・柴伐梯尼:1942 年参与《云中四部曲》《孩子们注视着我们》编剧;与德・西卡合作编写《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托・D》等重要影片;还为德・桑蒂斯《罗马 11 时》、维斯康蒂《小美人》等编剧,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坚力量。

(三)全盛时期代表性导演及作品

● 1.罗西里尼

● ①代表作品:战争未结束时构思《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纪实手法反映意大利抵抗运动和人民生活斗争,塑造传教士、共产党人等真实形象;后拍摄由 6 个短篇故事组成的《游击队》、表现战时德国儿童心灵扭曲的《德意志零年》 。

● ②创作特色:利用困难拍摄条件,以纪实化手法开创创作倾向,对人物死亡等情节采用高度纪实拍摄。

● 2.维斯康蒂

● ①代表作品:1942 年《沉沦》使其获 “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 称号;1947 年《大地在波动》全面贯彻新现实主义原则,在渔村实地拍摄,无人工布景,无专业演员,采用方言和即兴对话,以画外解说叙事 。

● ②后续创作:50 年代后拍摄《罗科和他的兄弟们》《金钱豹》《威尼斯之死》等。

● 3.德・西卡

● ①代表作品:与柴伐梯尼合作,拒绝好莱坞高成本和明星建议,以低成本和非职业演员拍摄《偷自行车的人》,成为新现实主义经典;《米兰的奇迹》加入浪漫幻想和寓言色彩;《温别尔托・D》展示日常生活,无统一情节 。

● ②创作特色:采用隐含式叙事风格,以固定、慢移动和慢摇拍镜头跟随主人公,以长镜头和大全景表现关键情节,避免戏剧化技巧。

● ③后续创作:50 年代后拍摄《屋顶》《乔恰拉》《意大利式的结婚》《芬齐・孔梯尼家的花园》等。

● 4.德・桑蒂斯

● ①代表作品:二战期间参与反法西斯电影斗争,1942 年与维斯康蒂合作撰写《沉沦》剧本;1947 年后拍摄《悲惨的追逐》《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罗马 11 时》《一年长的道路》等,其中《罗马 11 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示社会生活图景 。

● ②创作特色:部分作品虽使用摄影棚和职业演员,但整体风格与新现实主义统一。

(四)衰落与演变

● 1.衰落标志:1956 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的《屋顶》问世后,新现实主义作为电影创作运动基本结束。

● 2.“杂派” 分类

● ①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与意大利传统喜剧结合,贫困背景成点缀,如《面包、爱情与幻想》 。

● ②反理性主义作品:以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为代表,深入人物内心现实,被称为 “内心的新现实主义电影” 。

● 3.衰落原因

● ①外部因素:1949 年起政府管制电影,歧视阻挠新现实主义电影;50 年代反法西斯艺术凝聚中心消失;国内外观众兴趣转向好莱坞影片 。

● ②自身局限:过于追求生活自然形态,忽视情节结构和表演技巧,导致影片情节简单、内容肤浅,艺术创造力萎缩。

例如:

一、填空题

(1)1945 年,罗西里尼执导的被视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诞生标志。

答案:《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2)西柴烈・柴伐梯尼参与编剧的新现实主义经典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导演是。

答案:德・西卡

(3)1942 年,维斯康蒂执导的初步展现新现实主义特点。

答案:《沉沦》

二、选择题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准备时期,以下哪部影片不是在真实环境摄制的?

A. 《沉沦》
B.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C.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D. 《云中四部曲》
答案:B

(2)以下哪位导演被称为 “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
A. 罗西里尼
B. 维斯康蒂
C. 德・西卡
D. 德・桑蒂斯
答案:B

(3)下列属于 “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 的作品是。
A. 《偷自行车的人》
B. 《面包、爱情与幻想》
C. 《罗马 11 时》
D. 《德意志零年》
答案:B

三、简答题

(1)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阶段。

答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时期为 1942 - 1945 年,1942 年维斯康蒂执导的《沉沦》初步展现新现实主义特点,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勃拉塞蒂的《云中四部曲》等在真实环境摄制,反映现实,标志着意大利电影变革开端 。1945 年罗西里尼执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被视为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后新现实主义电影特点完全形成 。1945 - 1950 年为核心发展期,1950 年后仍有体现该风格的影片出现,1956 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的《屋顶》问世,标志该创作运动基本结束 。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德・西卡的创作特色。

答案:德・西卡与柴伐梯尼合作的《偷自行车的人》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在叙事风格上,采用隐含式叙事,以固定、慢移动和慢摇拍镜头跟随主人公安东・里奇,让观众自然地融入故事 。在镜头运用方面,以长镜头和大全景表现关键情节,如影片中安东・里奇在罗马街头找自行车的场景,用长镜头和大全景展示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避免使用戏剧化技巧,真实地呈现生活状态 。同时,他拒绝好莱坞高成本和明星建议,以低成本和非职业演员拍摄,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在《米兰的奇迹》中加入浪漫幻想和寓言色彩,在《温别尔托・D》中展示日常生活,无统一情节,同样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多角度的呈现方式 。

(3)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的原因。

答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有多方面原因。外部因素上,1949 年起政府管制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存在歧视和阻挠;50 年代反法西斯艺术凝聚中心消失,其创作失去了重要的精神核心 。同时,国内外观众兴趣转向好莱坞影片,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受众减少 。自身局限方面,新现实主义电影过于追求生活自然形态,忽视情节结构和表演技巧 。比如一些影片情节简单,只是对生活片段的罗列,内容肤浅,难以深入吸引观众 。长期如此,导致艺术创造力萎缩,无法持续发展,最终走向衰落 。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关键人物的贡献及其对电影发展的影响。

答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关键人物众多,他们的贡献对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柴烈・柴伐梯尼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1942 年参与《云中四部曲》《孩子们注视着我们》编剧,此后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托・D》等重要影片,还为德・桑蒂斯《罗马 11 时》、维斯康蒂《小美人》等编剧 。他的剧本创作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核心,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影片聚焦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

罗西里尼在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中起到了开创和引领作用。战争未结束时构思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纪实手法反映意大利抵抗运动和人民生活斗争,塑造了传教士、共产党人等真实形象 。后续拍摄的《游击队》由 6 个短篇故事组成,《德意志零年》表现战时德国儿童心灵扭曲 。他利用困难拍摄条件,以纪实化手法开创创作倾向,对人物死亡等情节采用高度纪实拍摄,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树立了纪实风格的典范,影响了后续众多导演的创作手法 。

维斯康蒂凭借 1942 年的《沉沦》获 “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 称号,1947 年的《大地在波动》全面贯彻新现实主义原则,在渔村实地拍摄,无人工布景,无专业演员,采用方言和即兴对话,以画外解说叙事 。他的作品在场景、演员、语言等方面充分展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特点,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推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手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50 年代后他还拍摄了《罗科和他的兄弟们》《金钱豹》《威尼斯之死》等,拓宽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题材和表现领域 。

德・西卡与柴伐梯尼合作,以低成本和非职业演员拍摄《偷自行车的人》,成为新现实主义经典 。他采用隐含式叙事风格,以固定、慢移动和慢摇拍镜头跟随主人公,以长镜头和大全景表现关键情节,避免戏剧化技巧,这种独特的叙事和镜头运用方式,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带来了真实、质朴的风格 。他的《米兰的奇迹》加入浪漫幻想和寓言色彩,《温别尔托・D》展示日常生活,丰富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形式 。50 年代后他继续创作,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德・桑蒂斯二战期间参与反法西斯电影斗争,1942 年与维斯康蒂合作撰写《沉沦》剧本,1947 年后拍摄《悲惨的追逐》《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罗马 11 时》等 。他的作品如《罗马 11 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展示社会生活图景 。尽管部分作品使用摄影棚和职业演员,但整体风格与新现实主义统一,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方式上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更具包容性 。
这些关键人物从剧本创作、导演手法、表现形式等多方面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出贡献,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反映社会现实、引发社会思考,而且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风格、关注社会底层的视角以及创新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电影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

概述:

1.法国 “新浪潮” 电影的兴起

● ①1959 年戛纳电影节上,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等影片引人瞩目。

● ②1958 - 1962 年,约 200 多位电影新人推出处女作。

● ③1962 年,法国《电影手册》用 “新浪潮” 定义这次电影运动。

2.法国 “新浪潮” 电影的背景

● ①与二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和青年人反抗心理相关,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信仰危机。

● ②深受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存在主义观点构成 “新浪潮” 电影基本主题。

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创作特点

(1)理论基础:

● ①《电影手册》主编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是 “新浪潮” 导演的理论基石。巴赞认为纪实性是电影的 “第一本性”,电影应表现 “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反对好莱坞式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

● ②巴赞提倡 “场面调度” 理论,主张运用 “景深镜头” 和 “长镜头”,展现开放式、可选择、含义多样的客观世界。

(2)“作者电影” 观念:

● ①阿斯特吕克提出 “自来水笔式电影” 理论,特吕弗明确提出 “作者电影” 理论。

● ②“电影作者” 应具备三个条件:具备电影技能;影片表现导演个性并揭示风格特征;影片有内在含义,导演通过素材表现个性。

● ③确立导演中心位置,倾向编导合一。

(3)创作特点:

● ①制作方面:不再以制片人为中心,强调导演主导地位。影片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采用实景拍摄和自然光效,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

● ②叙事方面:打破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情节结构,如《四百下》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积累反映生活,不追求情节完整性和连贯性。

● ③剧作方面: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台词常根据实际拍摄效果或即兴灵感确定,有时导演规定大致情境,由演员自由发挥。

● ④风格方面:更为自如便捷,表现领域和场景开阔多样,具有纪录片和新闻片特征,赋予影片自然、逼真、偶发的纪实风格。

例如:

一、填空题

(1)法国 “新浪潮” 电影的理论基石是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他认为纪实性是电影的。

答案:“第一本性”

(2)阿斯特吕克提出理论,特吕弗明确提出 “作者电影” 理论。

答案:“自来水笔式电影”

(3)《四百下》通过积累反映生活,打破传统叙事模式。

答案:日常生活琐事

二、选择题

(1)安德烈・巴赞提倡的 “场面调度” 理论主张运用。

A. 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B. 景深镜头和长镜头
C. 主观镜头和摇镜头
D. 空镜头和移镜头
答案:B

(2)以下哪项不是 “电影作者” 应具备的条件?
A. 具备电影技能
B. 影片要有华丽的视觉效果
C. 影片表现导演个性并揭示风格特征
D. 影片有内在含义,导演通过素材表现个性
答案:B

(3)法国 “新浪潮” 电影在制作方面的特点不包括。
A. 以制片人为中心
B. 成本低
C. 采用实景拍摄
D. 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
答案:A

三、简答题

(1)简述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对法国 “新浪潮” 电影的影响。

答案: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为法国 “新浪潮” 电影奠定了重要基础。他认为纪实性是电影的 “第一本性”,这使得 “新浪潮” 导演们注重展现生活的真实状态,反对好莱坞式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 。例如在电影叙事上,“新浪潮” 电影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像《四百下》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积累反映生活,不追求情节完整性和连贯性,体现了对生活真实 “流动” 的呈现 。巴赞提倡的 “场面调度” 理论,主张运用 “景深镜头” 和 “长镜头” 展现开放式、可选择、含义多样的客观世界,影响了 “新浪潮” 电影的拍摄手法,使其在画面呈现上更具真实感和空间感 。这种理论让 “新浪潮” 电影摆脱了传统电影的束缚,为电影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 “新浪潮” 导演们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创作指南 。

(2)以《四百下》为例,说明法国 “新浪潮” 电影的创作特点。

答案:在制作方面,《四百下》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采用实景拍摄和自然光效,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如影片中展现巴黎街头的场景,真实自然,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 。叙事方面,它打破了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通过安托万日常生活琐事的积累来反映生活,没有连贯完整的情节,如安托万逃学、与家人的相处等片段,不追求传统的情节因果关系 。剧作方面,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台词可能根据实际拍摄效果或即兴灵感确定 。风格方面,具有纪录片和新闻片特征,赋予影片自然、逼真、偶发的纪实风格,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状态,仿佛在记录真实发生的事件 。

(3)解释 “作者电影” 观念的内涵。

答案:“作者电影” 观念由阿斯特吕克提出 “自来水笔式电影” 理论,特吕弗明确提出 。“电影作者” 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电影技能,这是进行电影创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专业的电影拍摄、剪辑等技能,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影像作品 。二是影片要表现导演个性并揭示风格特征,导演如同文学作者一样,在作品中留下独特的个人印记,从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到画面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导演的个人风格 。三是影片要有内在含义,导演通过对素材的选择和处理来表现个性,使影片不仅仅是表面的故事呈现,还蕴含着导演对生活、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作者电影” 确立了导演的中心位置,倾向编导合一,强调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主导权 。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电影作者

(一)吕克・戈达尔

● 1.个人经历:1930 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大学攻读人类文化学,1950 年进入《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从事影评,后在特吕弗帮助下,1959 年导演第一部长故事片《筋疲力尽》。

● 2.创作阶段及特点:

● ①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中期:创作高峰期,深受存在主义影响,主题和手法具鲜明存在主义特征,作品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如《筋疲力尽》《疯狂的比埃洛》,通过人物行为体现人生荒谬和无逻辑性。

● ②60 年代中后期:从 1967 年《中国姑娘》开始,尤其 “五月风暴” 后,与他人组织 “维尔托夫小组”,拍一系列 “政治影片”,如《真理》《东风》等,影片成为宣传政治观念工具,叙事上偏离传统结构,采用多种间离方法,受布莱希特影响。

● ③70 年代后:对电视等新媒体产生兴趣,80 年代后的作品如《故事》《芳名卡门》等,有意向传统靠拢但风格独特,仍可见 “新浪潮” 影子。

● 3.电影成就:始终挑战好莱坞电影美学霸权,以存在主义哲学革新电影形式,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其剪辑方式如 “跳接”、运用机动摄影机等,使影片更接近生活本身形式。

(二)弗朗索瓦・特吕弗

● 1.个人经历:1932 年生于巴黎,曾是 “街头流浪儿”,在安德烈・巴赞帮助下走上影评道路,后成为导演,将第一部长片献给巴赞。

● 2.创作风格与作品:

● ①自传体影片:以《四百下》为开端,包括《二十岁时的爱情》《偷吻》等五部自传体影片,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由同一演员扮演,营造 “罕见的真实感”,通过改头换面的自传形式叙述悲惨童年。

● ②其他作品:有《枪击钢琴师》《朱尔与吉姆》等众多影片,题材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但都显示其个性特点,偏爱儿童成长和男女情感纠葛题材,与童年经历和对母亲的心理积淀有关。

● ③叙事与镜头运用:早期打破线性因果叙事模式,以琐碎生活事件串联还原生活本真,是巴赞 “长镜头” 理论积极实践者,《四百下》结尾的长镜头表现安托万的孤独与自由。

(三)埃里克・罗梅尔与雅克・里维特

● 1.埃里克・罗梅尔:

● ①风格特点:从容淡雅、蕴藉隽永,擅长设置人物关系,通过类似 “猫捉老鼠” 的情境展示人格角逐与心理冲突。

● ②代表作品:“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四季的故事” 等系列影片。

● 2.雅克・里维特:

● ①风格特点:以片长异乎寻常著称,偏爱长镜头段落,能展现日常生活节奏,通过近乎静态的画面记录人物微小动作及心理活动。

● ②代表作品:《巴黎属于我们》《爱情疯子》《出局》《爱吵嘴的美人》等。

(四)克劳德・夏布罗尔

● ①风格特点:是 “新浪潮” 中最具商业化的导演,受希区柯克影响深,擅长拍摄讽喻幽默的心理惊悚片,表现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暴力悲剧。

● ②代表作品:《表兄弟》是 “新浪潮” 初期重要作品,还有《花花公子》《不忠的妻子》《屠夫》《仪式》等。

(五)其他重要作者

● ①路易・马勒:作品如《通往绞架的电梯》《情人们》《扎齐在地铁》等革新了叙述方式。

● ②雅克・德米:处女作《洛拉》叙事结构复杂,《瑟堡的雨伞》改变歌舞片模式,以歌唱取代对话。

● ③克洛德・勒卢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怀旧、感伤格调叙述情感故事,风格影响深远。

例如:

一、填空题

(1)吕克・戈达尔 1959 年导演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是。

答案:《筋疲力尽》

(2)弗朗索瓦・特吕弗以为开端,创作了五部自传体影片。

答案:《四百下》

(3)埃里克・罗梅尔的系列影片包括 “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 以及。

答案:“四季的故事”

二、选择题

(1)吕克・戈达尔在 60 年代中后期,与他人组织了。

A. “维尔托夫小组”

B. “新浪潮小组”

C. “存在主义小组”

D. “电影手册小组”

答案:A

(2)以下哪部作品是弗朗索瓦・特吕弗献给安德烈・巴赞的?

A. 《枪击钢琴师》

B. 《朱尔与吉姆》

C. 《四百下》

D. 《偷吻》

答案:C

(3)以片长异乎寻常著称,偏爱长镜头段落的 “新浪潮” 导演是。

A. 埃里克・罗梅尔

B. 雅克・里维特

C. 克劳德・夏布罗尔

D. 路易・马勒

答案:B

三、简答题

(1)简述吕克・戈达尔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

答案:吕克・戈达尔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中期是创作高峰期,深受存在主义影响,主题和手法具鲜明存在主义特征。如在《筋疲力尽》和《疯狂的比埃洛》中,通过人物行为体现人生荒谬和无逻辑性,展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60 年代中后期,从 1967 年《中国姑娘》开始,尤其 “五月风暴” 后,他与他人组织 “维尔托夫小组”,拍摄一系列 “政治影片”,像《真理》《东风》等。这些影片成为宣传政治观念的工具,叙事偏离传统结构,采用多种间离方法,受布莱希特影响 。70 年代后,他对电视等新媒体产生兴趣,80 年代后的作品如《故事》《芳名卡门》等,虽有意向传统靠拢,但风格独特,仍保留 “新浪潮” 影子 。

(2)以《四百下》为例,分析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创作风格。

答案:在叙事上,《四百下》打破线性因果叙事模式,以琐碎生活事件串联来还原生活本真,如影片中展现安托万逃学、在学校的遭遇、与家人的相处等片段,没有传统叙事中的强烈因果关系 。在镜头运用方面,特吕弗是巴赞 “长镜头” 理论的积极实践者,《四百下》结尾的长镜头,跟拍安托万在海边的奔跑,生动地表现出他的孤独与自由,让观众更自然地感受角色的情绪和状态 。此外,这部影片属于特吕弗的自传体影片系列,以安托万为主人公,通过改头换面的自传形式叙述悲惨童年,营造出 “罕见的真实感” 。

(3)列举并简要介绍两位 “新浪潮” 电影导演的风格特点。

答案:埃里克・罗梅尔的风格从容淡雅、蕴藉隽永,擅长设置人物关系,通过类似 “猫捉老鼠” 的情境展示人格角逐与心理冲突 。他的 “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四季的故事” 等系列影片,都体现了这一风格,在故事中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 。雅克・里维特以片长异乎寻常著称,偏爱长镜头段落,能展现日常生活节奏,通过近乎静态的画面记录人物微小动作及心理活动 。其作品《巴黎属于我们》《爱情疯子》等,以独特的长镜头运用,让观众深入感受角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法国 “新浪潮” 电影主要电影作者的贡献及对电影发展的影响。

答案:法国 “新浪潮” 电影的主要电影作者们以各自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理念,为电影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电影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吕克・戈达尔始终挑战好莱坞电影美学霸权,以存在主义哲学革新电影形式。在创作高峰期,他的作品如《筋疲力尽》通过独特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展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其剪辑方式 “跳接” 以及运用机动摄影机等手法,使影片更接近生活本身的形式,为电影创作带来全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 。60 年代中后期的 “政治影片” 虽叙事偏离传统,但为电影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深度,拓展了电影的表达边界 。

弗朗索瓦・特吕弗以自传体影片独树一帜,《四百下》为代表的系列作品,通过改头换面的自传形式叙述悲惨童年,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 。他打破线性因果叙事模式,积极实践巴赞的 “长镜头” 理论,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角色内心世界,为电影叙事和镜头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丰富多样的题材选择,如儿童成长和男女情感纠葛,也为电影创作拓宽了领域 。

埃里克・罗梅尔擅长设置人物关系,通过独特的情境展示人格角逐与心理冲突,他的系列影片以从容淡雅、蕴藉隽永的风格,为电影创作带来了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人性洞察 。雅克・里维特以超长片长和偏爱长镜头段落的风格,展现日常生活节奏,记录人物微小动作及心理活动,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电影体验,让人们关注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

克劳德・夏布罗尔作为 “新浪潮” 中最具商业化的导演,受希区柯克影响,擅长拍摄讽喻幽默的心理惊悚片,表现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暴力悲剧,为 “新浪潮” 电影注入了商业元素,使其更具市场吸引力,同时也丰富了电影的类型表达 。

路易・马勒革新了叙述方式,雅克・德米改变了歌舞片模式,克洛德・勒卢什以独特的格调叙述情感故事,他们各自在不同方面为电影发展贡献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

这些 “新浪潮” 电影主要作者们共同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创作定式,为后来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促进了电影多元化发展,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考点3:【★★★★★高频】

易考: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法国“左岸派”电影

(一)流派概述

● ①形成背景: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成员多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故而得名。

● ②主要人物与作品:主要人物包括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阿仑・罗伯 - 格里叶、亨利・科尔皮、阿涅斯・瓦尔达等;代表作品有《广岛之恋》《长别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横越欧洲的快车》等 。

● ③与 “新浪潮” 关系:与 “新浪潮” 几乎同时被发现,虽在艺术创新上有相似,但美学追求差异明显,“左岸派” 在电影观念和语言探索上更极端、具实验性。

(二)艺术特点

● ①文学性融合:编导多来自文学界或受文学影响深,影片中对话和内心独白重要,致力于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间寻求平衡,以独特讲述方式创造银幕世界。

● ②关注精神活动:聚焦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如回忆、杜撰、想象、记忆、遗忘、潜意识等,“记忆与遗忘” 是经典叙事主题 。

● ③时空观念革新:打破传统时空观念,将线性时间转变为 “心理时间”,物理空间转变为 “心理空间”,通过闪回、画外音等实现时空自由转换 。

● ④电影语言探索

● 摄影风格:讲究画面构图、用光和摄影机运动,通过镜头推进深入人物内心 。

● 声音运用:重视声音,在视听间寻求平衡且常将声音置于优先位置,拓展声音空间 。

● 剪辑理念:自称 “电影剪辑派”,强调剪辑表现力,部分影片价值依赖剪辑 。

(三)主要作者及其作品

● 1.阿仑・雷乃

● 1)早期创作:1922 年出生,1943 年毕业于法国高等电影学院,早期拍摄广告和传记片,1955 年执导纪录片《夜与雾》,探讨时间主题 。

● 2)代表作品

● ①《广岛之恋》:1959 年拍摄,打破时空界限,首创 “闪切” 手法,剖析人物内心,表现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

● ②《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年与阿仑・罗伯 - 格里叶合作,无传统故事和清晰情节,模糊现实与幻想界限,探索人类思想复杂性 。

● 3)后续作品:包括《慕里耶》《战争结束了》《我爱你,我爱你》等,持续探索电影表达 。

● 2.玛格丽特・杜拉

● ①编剧作品:1959 年编写《广岛之恋》,1961 年创作《长别离》剧本,描绘人物内心痛苦,展现战争对心灵的伤害 。

● ②导演作品:1966 年后自编自导,如《音乐》《印度之歌》等,《印度之歌》以独特虚实结合手法,突破电影和文学传统界限 。

● ③阿仑・罗伯 - 格里叶:1961 年编写《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编导《不朽的女人》《横越欧洲的快车》等,作品表现 “现实的飘忽性”,充斥意识流,无明确主题和连贯情节 。

例如:

一、填空题

(1)法国 “左岸派” 电影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成员多居住在,故而得名。

答案:巴黎塞纳河左岸

(2)阿仑・雷乃 1955 年执导的纪录片是,该片探讨时间主题。

答案:《夜与雾》

(3)玛格丽特・杜拉 1966 年后自编自导的作品中,以独特虚实结合手法突破电影和文学传统界限的是。

答案:《印度之歌》

二、选择题

(1)以下哪部作品不是法国 “左岸派” 电影的代表作品?
A. 《四百下》
B. 《广岛之恋》
C.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D. 《长别离》
答案:A

(2)法国 “左岸派” 电影在时空观念上,将线性时间转变为。
A. “跳跃时间”
B. “心理时间”
C. “循环时间”
D. “错乱时间”
答案:B

(3)阿仑・雷乃与阿仑・罗伯 - 格里叶合作的作品是。
A. 《广岛之恋》
B. 《慕里耶》
C.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D. 《横越欧洲的快车》
答案:C

三、简答题

(1)简述法国 “左岸派” 电影与 “新浪潮” 电影的关系。

答案:法国 “左岸派” 电影与 “新浪潮” 电影几乎同时被发现 。在艺术创新方面,二者有一定相似之处,都对传统电影进行了革新 。但它们的美学追求差异明显,“左岸派” 在电影观念和语言探索上更为极端、更具实验性 。“新浪潮” 强调导演个人风格,多以低成本制作、实景拍摄等方式进行创作;而 “左岸派” 编导多来自文学界或受文学影响深,更注重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的平衡,在时空观念、电影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作品往往聚焦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 。

(2)以《广岛之恋》为例,分析法国 “左岸派” 电影的艺术特点。

答案:在文学性融合方面,《广岛之恋》的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来自文学界,影片中对话和内心独白丰富,通过独特的讲述方式展现故事,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间寻求平衡 。关注精神活动上,影片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女主角对战争经历的回忆与当下在广岛的情感纠葛相互交织,体现 “记忆与遗忘” 的主题 。时空观念革新上,它打破时空界限,首创 “闪切” 手法,通过闪回等方式实现时空自由转换,将过去与现在的场景频繁切换,展现女主角复杂的情感和内心冲突 。在电影语言探索方面,摄影风格讲究画面构图、用光和摄影机运动,通过镜头推进深入人物内心;声音运用上重视声音,在视听间寻求平衡;剪辑上,“闪切” 手法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使影片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剪辑 。

(3)列举阿仑・雷乃的三部代表作品,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答案:阿仑・雷乃的代表作品有《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夜与雾》 。《广岛之恋》打破时空界限,首创 “闪切” 手法,通过女主角在广岛的经历,剖析人物内心,表现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与阿仑・罗伯 - 格里叶合作,无传统故事和清晰情节,模糊现实与幻想界限,探索人类思想的复杂性 。《夜与雾》是早期执导的纪录片,探讨时间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历史的沉淀 。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法国 “左岸派” 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对电影发展的影响。

答案:法国 “左岸派” 电影在电影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艺术特点对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艺术特点方面,首先是文学性融合。“左岸派” 的编导多来自文学界或深受文学影响,他们致力于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间寻求平衡 。比如在《广岛之恋》中,玛格丽特・杜拉编写的剧本使影片充满了文学性的对话和内心独白,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展现人物情感和故事发展,创造出独特的银幕世界 。这种文学性的融入丰富了电影的表达层次,为电影增添了深度和内涵 。

其次,关注精神活动。“左岸派” 电影聚焦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记忆与遗忘” 是常见主题 。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影片模糊现实与幻想的界限,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深入探索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展现潜意识、回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

再者,时空观念革新。“左岸派” 打破传统时空观念,将线性时间转变为 “心理时间”,物理空间转变为 “心理空间” 。以《广岛之恋》为例,影片通过闪回、画外音等手法,自由转换时空,将女主角过去在法国的经历与当下在广岛的遭遇交织在一起,这种创新的时空处理方式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拓展了电影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 。

最后,在电影语言探索上,“左岸派” 有独特之处。摄影风格讲究画面构图、用光和摄影机运动,像《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和摄影机运动,营造出神秘、虚幻的氛围,深入人物内心 。声音运用上,重视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在视听间寻求平衡且常将声音置于优先位置,拓展了声音空间,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剪辑理念上,自称 “电影剪辑派”,强调剪辑表现力,部分影片的价值依赖剪辑,如《广岛之恋》的 “闪切” 手法,增强了影片的节奏感和情感冲击力 。

在对电影发展的影响方面,“左岸派” 电影的艺术特点为电影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文学性融合启发了后来的电影创作者将文学元素融入电影,提升电影的文化底蕴 。对精神活动的关注使电影不再局限于外在的故事讲述,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推动了心理电影的发展 。时空观念的革新为电影叙事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许多导演开始尝试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创造出更具创意的叙事结构 。电影语言探索方面的成果,为电影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提供了范例,在摄影、声音、剪辑等方面为后来的电影制作提供了借鉴 。总之,法国 “左岸派” 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成为电影史上重要的流派之一 。

来源:迈希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