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微电影《婚锁》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斩获“三等创优作品”奖。这部由云浮市民政局出品、以云城区婚俗改革真实案例为原型的影片,将镜头对准农村高价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通过戏剧化的叙事展现基层破除陈规陋习的探索。
日前,微电影《婚锁》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斩获“三等创优作品”奖。这部由云浮市民政局出品、以云城区婚俗改革真实案例为原型的影片,将镜头对准农村高价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通过戏剧化的叙事展现基层破除陈规陋习的探索。
影片背后,是云浮破旧立新的婚俗改革实践——从“高彩礼”到“低彩礼”乃至“零彩礼”,从铺张宴席到集体婚礼,这场由政府和村民共同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正悄然改变着无数家庭的命运。
《婚锁》一镜一帧皆映照现实
《婚锁》的剧情并不复杂:农村青年谭明与赵晓慧的婚事因赵母索要30万元彩礼濒临破裂,赵晓慧的哥哥赵大德因无力承担自身婚姻的高额礼金压力投河未遂。这场冲突直指传统婚俗中的问题所在——年轻一代的幸福被捆绑在金钱与面子的枷锁中。
这部影片的创作充满紧迫感,从确定拍摄任务到完成剧本创作仅用三天时间。拍摄过程中,导演郭超雄选择“真实”作为底色:男女主角为真情侣,村委干部本色出演,取景地正是云城区常朗村的议事厅和常朗小学门口。
此外,锈锁开启、半开的门外的人群等隐喻镜头,既象征陈规陋习的破除,也暗含改革仍需努力的深意。影片开头,郭超雄引用粤剧唱曲,还有影片中角色带口音的普通话和婚礼上的粤语主持,进一步强化了地域特色,让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在主演左韵岚看来,这部影片像面镜子,反映了当代婚俗的情况。“赵晓慧这个角色像是婚俗改革中的一座桥梁,她既是传统观念的受害者,又是传统观念的推动者。她在剧中非常挣扎又非常清醒,面对旧观念,她其实有在不断觉醒,但要想撼动和改变传统的婚俗观念,这需要勇气。”
影片中,村委的介入与婚俗改革政策的推行,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这不仅是剧情的转折点,也是现实中云浮市婚俗改革的真实路径。而赵母从强硬索要到最终妥协的转变,既是个体观念的松动,也是政策引导与人性挣扎交织的缩影。
《婚锁》剧照。
从“破锁”到“立新”的云浮探索
《婚锁》的获奖,让云浮市从地方试点跃升为全国婚俗改革的典范。
2021年,云城区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以“破旧立新”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机制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改革路径。影片中“红白理事会”协商彩礼的场景,正是现实中常朗村将彩礼从8.8万元降至6600元甚至零彩礼的缩影。目前,云城区因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显著减少。
文化浸润是云浮市婚俗改革的另一抓手。全国首个“石都文化”主题婚俗展示厅内,陈列着从民国至今的结婚证,古式拜堂场景则让新人沉浸式体验婚姻文化的演变,推动大家开始反思婚姻的本质,从“要我节俭”转向“我要节俭”。
集体婚礼、集体颁证、共植“同心树”等创新活动,则将传统仪式与现代文明结合,弘扬新时代婚姻价值观。一场集体婚礼结束后,一对新人坦言:“我们不摆宴席了,打算旅行结婚,留下属于两人的美好回忆。”这种转变,正是婚姻价值观从形式回归本质的体现。
在机制保障方面,云浮市以深化婚俗改革为抓手,整合民政、司法、法院、公安、妇联、团委等六部门资源,推动各县(市、区)婚姻登记处创新建设全省唯一的六部门联动一站式婚姻“家庭驿站”,提供综合婚姻家庭服务。
此外,通过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举办“最美家庭”评选等举措,云浮市逐步构建起“基层自治+政府引导+社会共治”的立体网络。正如常朗村一位村民所说:“现在村里议婚事,大家更看重家风而不是彩礼。”
然而,改革的深层挑战仍在于观念转变。影片尾声“半开门”与锈锁仍在的镜头,隐喻着婚俗改革仍需努力。
云浮市的经验表明:政策约束只能治标,文化浸润方能治本。当“高价彩礼”逐渐褪去,当集体婚礼上的誓言取代攀比之风,婚姻终将卸下沉重的锁链,成为自由与幸福的象征。正如左韵岚所言:改革的终极目标并非消灭传统,而是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成为家庭幸福的起点而非负担。“在婚姻中,较之彩礼和酒席,更应该关注人的幸福和人的发展。”
来源:云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