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九六三年电影《满意不满意》的续作,这次是新一代的《小小得月楼》,片子很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反映了一九八零年代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同时讽刺了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作为主要配角,前作中体验生活成为老王的王科长这次演的是傅局长,面对不正之风,使用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
1.《小小得月楼》
一九六三年电影《满意不满意》的续作,这次是新一代的《小小得月楼》,片子很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反映了一九八零年代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同时讽刺了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作为主要配角,前作中体验生活成为老王的王科长这次演的是傅局长,面对不正之风,使用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传统手段,简单粗暴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创作灵感的朴素。
2.《她俩和他俩》
总体还是很喜欢桑弧的海派喜剧风格,小资而不做作,台词很微妙,大林把圆圆错认为方方,恰好说了小林的话剧台词。二人互换病人那场戏也非常有趣,而后来小林和圆圆的对话又借助了圆圆手里熨斗来比喻,演员的肢体动作很到位,不夸张不炫技但仍让观众喜爱这种表演,导演设置的两组对比也不错,但是如今看难免可能有些说教意味。
3.《满意不满意》
这个电影转场还挺棒的,剧情很简单,从头到尾就一件事,但是讲的很清楚,本来想说以前的人们更纯粹,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转念又一想,男主好歹也是国企服务员。现在来看,小杨这种的服务员不用一个小时就会被辞退,不过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不知道当时的风气,现在看那个年代的电影,总感觉他们当时的精气神很足,很上进,现在的百姓和演员中很少看到这种精气神。
4.《大李小李和老李》
新中国早期的喜剧电影,以工人体育为切入点,通过三个不同代际的工人,展现出城市工人阶级的生活图景。在阶级斗争叙事盛行的年代,谢晋选择以温和的幽默消解说教感,将政治宣传包裹在生活化叙事中,老李这个保守派家长的形象塑造,有鲜明意义,球场看乒乓球扭头方向与众人不一致是全片最好笑的片段,大李的甩辫子操和少年抱膝操,沪语版本别有一番风味。
5.《今天我休息》
整部片子都是阳光明媚的,演员表演生活自然,马天民虽然有意中人但每次帮扶群众时遇到的女性角色我看都比那个对象合适,那个大娘的扮演者宣景琳我看了下她的经历,想起陈之遥《孤岛余生》里那个拍电影的演员,时间也对的上。电影里意外看到了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交叉口的麦琪公寓,斜对面的伊朗住户总领事馆(那时候还不是),但镜头都很隐晦,尽量不让你看出来是洋房。
6.《哥俩好》
通过双胞胎兄弟两人不同的性格设置误会和巧合,观众是全知视角,剧中人物的视野范围总是小于观众,观众会对人物的反应产生期待,片头片尾的第一人称讲述,符合十七年电影的叙事传统。二虎做豆腐时睡着做白日梦那一段还是蛮好莱坞的,六十年代的喜剧已经脱离了讽刺幽默,而是大歌颂小讽刺,二虎、班长都是身上有着诸多小毛病的平凡人物,但是最终两人都得到了成长。
7.《笑破情网》
相声演员马季和他的朋友及徒弟们拍的一部喜剧片,讽刺了当时人情往来随礼负担太重这个社会现象,有些类似陈佩斯后来拍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但故事情节和笑料远不及陈佩斯那部片子。本片主要取景在山东威海市,前边赵炎家是在威海市环翠区拍摄,后边鱼窝村在荣成县拍摄,威海到荣成是不需要坐船的,而编剧却安排了一段客轮上的戏。
8.《女理发师》
五十分钟的小品喜剧电影,女主各种小细节,演技不错,很风趣,有趣的转场和最后的辫子呼应了六十年初的电影,思想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劳动最光荣,工作的确没有贵贱,但赚钱分多少。那个年代的辛辣讽刺,对于女性思想追求、抗力 在如今仍然存在,惊喜的是转场和一些镜头语言,剧本围绕着一个误会展开,由于两场连在一起结构相似,这点上,理发师奇遇记节奏更快,笑点更有趣些。
9.《烦恼的喜事》
为展现旧观念,制造多重误会情节,讽刺排场婚俗,其中一个推镜头进入电视戏曲,转为主观想象用得很妙,放在当下也不过时,在十八线城市及乡村可能还更甚。现在革新旧人观念比八十年代难多了,经济水平、文化素养全方位提升有可能推进,本性的市侩势力虚荣就不好讲了,此片人物三类,新人,中间人,封建观念和本性综合的旧人,改造后两人以传输观念,当下的创作可以与时俱进了。
10.《姑娘小伙正当年》
这部电影和电影中的人一样,都在借着学知识抓生产名义嬉笑打闹一气,新闻里主持人在号召青年人勇攀科技高峰,厂长和主任也把第三次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常挂嘴边,但年轻的生命总是诚实的,爱恋自会占据主角,成双成对奔向工人文化宫。影片中有个上夜大函授的眼镜兄,声称不崇拜权力但尊重知识和服从真理,不知日后出了国还是下了海亦或在不存在时间中继续率真。
让人笑得停不下来的10部怀旧电影,哪部能让你开怀大笑?
来源:波仔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