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臧健和,这位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带着两个女儿漂泊至香港的单亲妈妈,她的人生开局堪称 “地狱模式”。初到香港,居无定所,只能挤在狭小昏暗的劏房,为了维持生计,她一天打三份工,凌晨护理糖尿病人,白天在餐馆洗碗刷厕所,深夜还得去洗电车,艰难程度超乎想象。命运似乎还
最近,电影《水饺皇后》热映多少给青黄不接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一丝暖意,打破了《哪吒2》长期对于电影市场的垄断。
马丽饰演的臧姑娘原型臧健和的故事,宛如一阵劲风,吹散了北京的沙尘暴,吹走了满地的杨絮。
臧健和,这位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带着两个女儿漂泊至香港的单亲妈妈,她的人生开局堪称 “地狱模式”。初到香港,居无定所,只能挤在狭小昏暗的劏房,为了维持生计,她一天打三份工,凌晨护理糖尿病人,白天在餐馆洗碗刷厕所,深夜还得去洗电车,艰难程度超乎想象。命运似乎还嫌不够,工伤致使她腰椎断裂,又查出糖尿病,甚至被雇主污蔑 “讹诈”,最后官司赢了但是对于她毅然退了多余的赔偿,保住了大陆人的尊严。
就是她骨子里那股“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 的尊严,支撑着她绝不向命运低头,更拒绝福利救济。
一次偶然,朋友对她包的饺子夸赞有加,一句 “去卖饺子吧”,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点燃了她最后的希望。1978 年,她用仅有的 500 港币自制木推车,在湾仔码头开启了卖水饺的创业之路。创业途中,困难重重,为躲避城管,8 岁的大女儿帮忙叫卖,4 岁的小女儿负责望风,即便如此,仍因疏忽被巡逻的警察查扣,小女儿哭着向警察求情 “是我的错,别抓妈妈”,母女三人抱头痛哭的场景,让人心如刀绞。
但臧健和没有被这些磨难击退,她秉持高品质、讲卫生、听意见的铁律经营水饺生意。跑遍市场挑选最新鲜食材,为让饺子皮更薄筋道,连续数夜试验,手指被面粉泡得溃烂。一位顾客抱怨饺子皮有面粉袋残线,她立即增加筛箩工序。就这样,靠着对品质的执着,她的水饺摊从码头木车逐步发展为厂房,最终创立了知名的 “湾仔码头” 品牌,成为众人敬仰的 “水饺皇后”。
臧健和的成功,是一部完完全全靠自己双手打拼、自力更生的奋斗史诗,她是老一代独立中国女性当之无愧的楷模。
反观当下,一些被称为 “小仙女” 的群体,打着 “女权” 的旗号,行为却与真正的女性独立背道而驰。她们高喊着女权口号,追求的却是不劳而获的物质享受。
《水饺皇后》的上映恰恰是对这种“伪女权”扇的最响亮一记大比兜。
在婚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边口口声声强调男女平等,女性要拥有独立地位,可另一边,在谈婚论嫁时,却将彩礼、房车等物质条件作为结婚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仿佛婚姻不是基于平等的爱情与相互扶持,而是一场物质交易,男方必须无条件满足她们对房子、车子、高额彩礼的要求,才配得上与她们结婚。
她们将自己的未来和幸福,完全寄托在男人的物质给予上,眼睛里只有金钱和物质,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与臧健和那个时代的女性相比,现在的 “小仙女” 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社会观念更为开放包容的时代,拥有更多接受教育、发展事业的机会。然而,部分人却没有利用好这些优势去追求真正的独立与自由,而是陷入了物质的泥沼,用 “女权” 为自己的懒惰和贪婪开脱。
她们所谓的 “女权”,不过是一种伪装,是在享受现代社会给予女性权益的同时,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真正的女权,应该像臧健和这样,无论处于何种困境,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女权不是向他人索取的借口,而是女性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力量源泉。
臧健和在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养活了两个女儿,还创造了商业奇迹,为社会做出贡献。她没有抱怨命运不公,没有坐等他人拯救,而是主动出击,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
如今,“小仙女” 们的这些言论和行为,不仅是对女权主义的亵渎,也给社会传递了不良价值观。这种只注重物质索取、不劳而获的风气一旦蔓延,将会腐蚀年轻一代的心灵,让真正的女权理念难以得到正确传播和践行。
咱不禁要问一句:在这个时代,女权究竟是被误解了,还是被某些人利用了?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是否早已迷失了女权的初衷?
来源:大米有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