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杀》:人造的大风 杀不出重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7 20:43 3

摘要:西北戈壁的粗粝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观感,《大风杀》在风格上展现出了国产犯罪片少见的先锋气质,但遗憾的是电影虽然有着佳片的气质,却没有能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内在,过多的铺垫前戏,使电影在中段开始便出现了疲软,而故弄玄虚的展开,人物动机的苍白,则使电影在最后所带来的只有一

文/梦里诗书

西北戈壁的粗粝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观感,《大风杀》在风格上展现出了国产犯罪片少见的先锋气质,但遗憾的是电影虽然有着佳片的气质,却没有能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内在,过多的铺垫前戏,使电影在中段开始便出现了疲软,而故弄玄虚的展开,人物动机的苍白,则使电影在最后所带来的只有一泻千里的无力感。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了1995年的一个西部边陲小镇,而次年禁枪被写入了法律,这个时间设定和封闭的空间,加上44比3完全不成比例的警匪对峙,成为了电影营造戏剧张力的看点,而作为导演的张琪,在开始也为电影搭建起了属于西北的暴力美学体现,可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将西部片、犯罪片、时代剧三种类型糅合的《大风杀》,在电影开场都并不逊色,甚至还有着那么些许的佳片气质。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电影最先暴露的问题,恰恰是电影给出的44:3的警匪对峙。这一原本引人入胜的戏剧张力,《大风杀》却并没有真正用好它。电影既没能将主人公夏然塑造成如《第一滴血》兰博般带有现实主义意义的孤胆英雄,更没有在战术层面上展现公安民警的足智多谋,整个案件的最终解决居然是靠天降沙暴,这种胡编乱造的方式不仅消解了前期的现实主义基调,更使电影失去了更进一步着点于社会现实深度的可能。

剧情的蹩脚生硬,自然无从塑造好人物,诚然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塑造44比3的人物群像,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就不需要有让人信服的人物动机,逻辑的漏洞百出使匪帮的内斗戏沦为了工具化的冲突,人物一次次的内讧也都缺乏现实的支撑,这导致电影最终早已偏离了自身所预设的内核,脱轨演变为了一场为戏剧性而牺牲合理性的闹剧。当反派北山突然从癫狂枭雄转变为所谓困兽,其既不要钱也不要命根本不知所谓的人物动机,让人不由啼笑皆非。

另一面白客饰演的警察夏然,其孤胆英雄的爆发缺乏合理性的人物塑造,最终他只是演了一个开挂式的"中国队长"。当昔日曾是军人的夏然在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子弹的处境下,还在黑夜里去胡乱开枪暴露自己的位置,当电影为了突显主人公,反常识的在大风沙来临之际,骑着破摩托去追击悍匪,白客在这部电影活脱脱的演出了《万万没想到》里那个“想不到”的王大锤,只不过这部电影没了讽刺的搞笑,有的只是一份让人笑不出来的荒诞不经。

为什么一部在开始有着佳作气质的电影,会在最后演变成一场风格割裂,不知所云的庸作?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还是创作者自身的贫瘠,没有经过阅历生活的沉淀,所以只能刻画出悬浮不接地气的人物,不知道如何刻画真实的刑警,不知道该如何怎样去反应小人物在时代中的迷茫,去呈现"旧秩序崩塌"的主题,所以只能用为黑而黑的故事当作内容的填充,初次涉足电影长篇的张琪能从他的这部电影里看出他是一个优秀的剪接。

我们拥有那么多优秀的刑侦犯罪题材的现实案例,而这部电影却选择了制造一场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群匪战刑警,而如此人造的大风,终是杀不出重围,那些未被风沙掩埋的叙事漏洞,恰是很多自诩“能人”的电影人需要直面的创作病灶。

个人评分:6

来源:梦里诗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