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金扫帚:陆川胡玫上榜,王宝强勇气成绝响?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5 23:30 2

摘要:每年这个时候,“金扫帚”这玩意儿总要出来刷一波存在感。说白了,这就是给过去一年那些让观众看得脑壳疼、想退票的电影,盖个“差评”的戳。没什么高深的,就是市场(主要是观众)用一种比较集中的方式,告诉你:别糊弄我,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每年这个时候,“金扫帚”这玩意儿总要出来刷一波存在感。说白了,这就是给过去一年那些让观众看得脑壳疼、想退票的电影,盖个“差评”的戳。没什么高深的,就是市场(主要是观众)用一种比较集中的方式,告诉你:别糊弄我,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今年的单子,挺有意思,也挺“给面子”。

陆川的《749局》,胡玫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还有那个影版的《花千骨》,都“光荣”上榜“最令人失望影片”。陆川和胡玫这两位,在国内导演圈里,那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吧?结果呢?带着大投资、大IP,拍出来的东西,观众不买账。现实挺残酷,名气、资历、甚至砸了多少钱,有时候在“不好看”这三个字面前,都得低头。陆川还顺手拿了个“最失望编剧”,这说明啥?说明从根子上可能就有问题。

演员这边,包贝尔,又来了。凭借《动物园里有什么?》和《大“反”派”》再次当选“最失望男演员”。这都快成金扫帚的“钉子户”了。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演员挑不到好本子,还是说表演方式进入了某种舒适区,观众审美疲劳了?值得琢磨。女演员是《红楼梦》里的张淼怡,演林黛玉。经典IP改编,本身就是双刃剑,演好了是锦上添花,演砸了,那口水都能把你淹死。

好了,每年榜单出来,大家除了看看谁“中奖”,还有一个保留节目:看谁去领奖。

这么多年,去领奖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选择装死、隐身、或者干脆发个声明怼回去。好像接了这把“扫帚”,自己身价就跌了,面子就挂不住了。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王宝强

2018年,他那个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被金扫帚评为“最烂导演”。当时一堆人等着看笑话,结果王宝强真去了!他跑上台,接过扫帚,特实在地说了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我知道我拍得不好,对不起观众,这奖我领了,以后努力。

当时很多人可能觉得王宝强傻,或者是在作秀。但现在回头看,这恰恰是最精明、最接地气的做法。

为什么?

因为他搞明白了最基本的一个道理:电影这东西,最终是拍给观众看的,是拿到市场上去卖钱的。 观众不满意,你就是失败了。低个头,认个错,表示我听到你们的声音了,下次我改。这损失的是一时的面子,但赢得的是观众长远的尊重,是市场的基本信任。这比死扛着嘴硬,或者干脆躲起来,高明得多。王宝强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种“实在”和“拎得清”,比那些虚头巴脑的光环管用。

反观现在呢?

那些“获奖”的大导演、名演员,有几个敢像王宝强那样,站出来认领这份“差评”?恐怕没有。是觉得金扫帚这奖不入流?还是拉不下脸?或者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资本捧着、被粉丝护着,听不得一点批评的声音?

这种回避,说白了,就是一种傲慢,一种对市场基本规律和观众真实感受的漠视。他们可能还活在“我拍什么你们就得看什么”的旧时代逻辑里,没意识到,现在的话语权,已经悄然转移了。

金扫帚奖本身重不重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电影圈的一些真实现状:资本的狂热、IP的泡沫、创作的浮躁,以及部分从业者与市场、与观众的脱节。

中国电影想真正强大起来,光靠砸钱、靠流量、靠讲宏大叙事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得回到最根本的东西上:你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你尊不尊重坐在电影院里的那些普通人?

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再多的“金扫帚”也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

来源:工地小诸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