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4月29日北京首映礼上,导演王沐宣布改档至5月17日,他说此举是希望影片 “ 像片中角色喻延一样走向更远的远方 ” ,并透露五一假期期间全国范围内仍持续开展超前点映活动。
原本在这个五一档中,理应有一部暖人心扉的电影——《独一无二》。
但在4月29日北京首映礼上,导演王沐宣布改档至5月17日,他说此举是希望影片 “ 像片中角色喻延一样走向更远的远方 ” ,并透露五一假期期间全国范围内仍持续开展超前点映活动。
这部影片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一家四口父母弟弟都是聋哑人,唯一正常的宝拉担负起家人与外人的沟通,一边是家人,一边是梦想,宝拉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本片通过本土化的细腻改编,探讨家庭羁绊与个体自由这一普世命题。
非科班导演的“笨拙真诚”
王沐的非科班背景与影片主题形成互文。从媒体记者转型导演的他,借喻延之口抛出疑问:“是否只有科班出身才能拍电影?”
他强调现实题材应“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而非刻意迎合热点。《独一无二》试图通过听障家庭的外壳,触及每个人对理解与接纳的渴望。
导演王沐为赋予影片更多真实感,特耗时一年深入聋人群体,体验他们的真实生活。
从“音乐梦”到“低频振动”:扎根中国土壤的改编
影片聚焦17岁少女喻延(张婧仪饰),她生活在一个经营鱼杂小店的听障家庭中,自幼承担着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角色。
摒弃原作中追求 “ 音乐梦想 ” 的家庭冲突,转而将喻延的追求,改写为创作一首“能让家人通过身体振动感受”的电子乐。
这一调整源于导演在调研中,发现听障人群体并非完全隔绝于音乐——KTV里的低频振动、蹦迪时的节奏触摸,成为聋人感知音乐的特殊方式。
通过走访了数十个聋人家庭,观察他们的日常交流与情感表达。长沙街头聋人夫妻的鸡蛋仔小店、宋庄米娜餐厅服务员的手语互动、KTV中聋人母亲随节奏起舞的鲜活场景,均被融入影片细节。
导演王沐强调:“聋人不是符号化的‘特殊群体’,他们有与常人无异的喜怒哀乐,甚至对自由的渴望更加强烈。”
“家、爱和自由”的三重内核
影片以“家、爱和自由”为核心关键词,试图打破听障题材的刻板印象。王沐在电影左下方设计手语标识,如“家”的手势,暗示家庭关系的理解可超越听觉界限。
喻延的困境也对应成长中的我们:渴望挣脱家庭束缚的青少年、试图以自身方式保护子女的父母,这种代际张力存在于多数家庭中。
片中大量特写镜头聚焦手语细节——母亲颤抖的指尖、父亲笨拙的“我爱你”手势,传递无声却浓烈的情感。王沐觉得,聋人以手语交流时的“直视”会让沟通愈发纯粹:“其间无弦外之音,唯有坦诚相待。” 这种 “ 直视 ” 被转化为影像语言,试图消解观众对听障群体的认知隔阂。
点映口碑:真实情感触动观众
尽管退出五一档竞争,《独一无二》在超前点映中收获不俗反响。
喻延那句“我可以做任何人,但做不了我自己”的哭喊,成为引发共鸣的高光台词。家人的沉默比指责更令人窒息,但最终的和解让人看到爱的另一种形态。
5月17日的正式上映,当市场纷纷追逐“破圈”“爆款”之际,《独一无二》却独辟蹊径,迈着缓慢而又坚定的步伐,去叩响观众的心门。
来源:幻想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