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中影亏了1.4亿,《射雕英雄传》果然救不了武侠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7 11:46 2

摘要:"公司主出品的由金庸经典武侠作品改编创作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展现了中华传统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唐探’系列电影《唐探1900》延续喜剧与悬疑的故事主线,取得春节档票房第二名;合家欢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开启末日科幻之旅,以85.0分获2025 年春

中影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出炉,成绩很差。

对此,我毫不意外。

中影的2025年第一季度15页财报中,下面这段话耐人寻味:

"公司主出品的由金庸经典武侠作品改编创作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展现了中华传统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唐探’系列电影《唐探1900》延续喜剧与悬疑的故事主线,取得春节档票房第二名;合家欢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开启末日科幻之旅,以85.0分获2025 年春节档观众满意度调查第二位。"

这段话啥意思呢?

《唐探》和《熊出没》靠票房和口碑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而《射雕英雄传》只能靠爱国情怀。说得好听是弘扬文化传统,说得直白点,是拍给股东看的“主旋律IP”。

有意思的是,在春节档同样亏损的影视公司博纳,果断取消了投资《神雕侠侣》的计划。

爱国情怀当然无价,但电影首先是商业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唐探1900》的第一主控方是陈思诚控股的壹同制作,万达是第二主控方,中影的投资比例低于猫眼,低于乐(wang)开(bao)花(qiang),也低于儒意。说白了,就是跟投擦边球;赢了沾点光,输了亏不大。

而《熊出没·重启未来》的主控方是华强方特,中影并非主控。同样是春节档三大热门之一,前两部表现亮眼,《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却成了高调上映、低调收场的尴尬存在。

从财报也能读出这层意思:中影在介绍《唐探》《熊出没》时明确标注票房成绩和观众评分,唯独对自己主控的《射雕英雄传》“缄默不语”。财报嘛,谁都想报喜不报忧。这波操作,也可以称为一种“为尊者讳”的职业操守了。

而我们看硬数据:

报告第11页显示,

公司本期营业总成本为11.58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8.70亿元;其中营业成本从7.43亿元激增至10.26亿元。这说明中影在内容创作方面投入明显增加。

但效果如何?财报第4页写得很清楚:

“主要由于本期主投电影票房不及预期,导致毛利减少,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所致。”

换句话说,钱花出去了,收益没收回来。

再看现金流。报告第2页显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去年同期的25.17亿元跌至13.28亿元,同比下降47.25%。也就是说,影片卖票不顺利,票房回款压力山大。

谁来背这个锅?

很显然,是中影主控的项目《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中影想靠大侠救世,没想到被大侠拖累。武侠片讲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资本市场讲究“业绩为王,利润为本”。情怀不能变现,就成了企业财报里的包袱。

早在2月中旬,我在给春节档预测时就提到:武侠电影已经过气了。当时是这样写的:

"近十年来,武侠电影的票房天花板就是5亿。张艺谋这种商业回报率高、很少失手的大导演,在2018年国庆档推出的《影》,也只卖了6个亿。况且,徐克的商业嗅觉是比不过张艺谋的。“

“春节档+肖战”这个配置看似强大,但基本注定《射雕》的总票房天花板很难超过10亿。而市场上有些流量粉丝却不信邪,动不动就说《射雕》能卖二三十亿,好像明星能换天改命。

问题是,科幻电影已经在谈AI觉醒、外星文明,观众对金庸笔下的农耕文明童话,还能有多大兴趣?时代变了,不是每个IP都能穿越流量周期。

其实,现在的武侠片不适合大银幕。学王晶,拍个网络大电影才是活路。即便不赚钱,也不至于在票房里满地找牙。

至于未来,《镖人》能不能撑起武侠的最后体面?

毕竟,连徐克 + 肖战都救不活的武侠片,靠袁和平 + 吴京,能翻身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多年以后提到胡编乱造的影视剧,《侠之大者》应该会被提及,尤其是影片开头郭靖自述的”北宋末年“震惊不已。

它就像抗日神剧中,乡亲们说“八年抗日战争开始啦”。

来源:尘飞扬说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