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真惨,什么电影才能让观众再进电影院?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7 11:18 1

摘要:实际上即便在日益繁多的文化消费产品冲击下,阐述电影市场遭冷遇的现在进行时,也不应推责于拥有自主意识的消费者,过于僵化的上游制作和投放意识与年轻人之间的“断层交流”才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实际上即便在日益繁多的文化消费产品冲击下,阐述电影市场遭冷遇的现在进行时,也不应推责于拥有自主意识的消费者,过于僵化的上游制作和投放意识与年轻人之间的“断层交流”才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中国电影产业,需要一个勇敢的“破壁人”打破这种交流障碍,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人重拾对国产电影的信任与好感。

作者|王重阳lp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2025年“五一档”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考验结果无疑是尴尬的:

总票房不足8亿,日均票房10年来最低,总观影人次下降44%,档期内最高票房不足2亿,假期首日票房同比下滑55%,假期最后一天单日票房不过亿。

整个档期内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只有两部,分别是《水饺皇后》(1.92亿)和《猎金游戏》(1.34亿)。然而去年“五一档”票房前三的电影票房分别是4.05亿、3.91亿和2.54亿,即便2024年“五一档”的季军票房都超过了今年同档期“冠军”。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尽管在档期内影片数量同比增加的前提下,人均观影人次依然在下降,91%的观众档期内仅观影一次。25岁以下观众占比连续三年大幅下降,20岁以下观众占比首次跌破10%,35岁以上观众占比连续四年上涨。

被几乎“腰斩”的票房去哪儿了?或者说“观众去哪儿了?”

不妨看看另一组数据:

2025年“五一”假期,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着力满足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同为泛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产品出新、多元化及个性化服务的结果显而易见。尽管同样是消费,人们更愿意选择“未知”的可期待型消费产品。

较之永远不满足、永远想探索的文旅消费趋势,今年“五一档”的电影总体观感:

不新鲜、不惊喜、不期待、不满足。

01

年轻观众流失,缺乏共鸣话题

“五一档”首日票房产出的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几乎当天就出现了“排雷预警”,很多影视区达人以专业、客观的角度第一时间阐述了对几部上映影片的评价,这部分群体也间接影响到了观众本待观望的态度,然而这并非整体档期票房产出的主要原因。

结合上述年轻观众同比大幅下滑的因素,新老观众对“看电影”的态度更加理性,对影片本身呈现的主题更加客观,观众如今更看重“说故事”的能力。

如盘踞档期票房冠军的电影《水饺皇后》,社交平台对其意见总体上两极分化,即便持正面意见的也多集中在主演马丽演技及演员转型等层面,对于影片本身的水平则多持保留意见。纵观整个档期内,热搜出圈的电影相关竟然是马丽哭诉“网暴”,但它是个泛娱乐话题,与电影本身无关。

此外,限于这两年犯罪题材影片的市场疲软,获“半部好片”之称的电影《大风杀》尽管获得部分业内人士称赞,但其票房成绩在整体档期内基本垫底。

同时审视大环境:

2025年自春节档后至五一档的三个月内,国内累计上映的78部电影中,票房过亿仅4部,67%的影片票房不足千万。侧面说明春节档至今,观众的观影阈值提升与相对依然保守的电影叙事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反差。

而“五一档”开始前,在已官宣上映的所有影片里,总体观感较好的《水饺皇后》在各类热搜话题中占主要位置,似乎也预示了这个档期的惨淡:

正在失去了年轻人的中国电影,仅凭过度的时代叙事和一部延期到五月底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实在难掩其“躺平”的姿态。

不过同时也应看到需要引起关注的部分现象,如电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在档期内影片中相对下沉明显,票房产出中四线城市占比超四成。

它与同档期上映的《幽灵公主》新观众占比同比小幅提升,且通过营销手法创新+IP影响力,有效拉动了映前热度,提升了一部分人的观影兴趣,但这也仅限于营销手法的呈现。

总体上观众,尤其是本应作为观影主体的大量年轻人,对国产电影的信任缺失,直接导致先入为主地认定“看电影”不是消费首选。

02

口红效应失灵,打破断层交流

理论上足足拥有5天长假的优质档期,无论是票房预期还是观众口碑都让电影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感,传统认知中的“口红效应”随着看似类型众多、实则期待值断崖式下跌的现实被打破。

那么观众想看什么样的电影?

首先要正视的是行业内对“观众”的定义——

相关数据已经说明全家福的观影方式随着社会经济趋势的变化仅在个别档期内有效,单人观影次数的下降论证了个体观众作为消费层级的支撑力疲软,无法奢望短期内通过看似喧闹的宣发营销“买断”市场口碑。最终落点依然是提升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影欲望。

究竟是浮于表面的叙事or共鸣性的作品,对于当下观众而言,他们完全分得清。

因此“想看什么样的电影”的伴生问题则是“我们能拍什么样的电影?”

结合中国内地超10亿的互联网(手机端)用户,以及近十年来迭代认知的年轻消费者画像,他们理解电影作为一种思潮、观点和艺术表达的文化载体不再是过去的集束式认知,在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娱乐诉求之外,更多的是对视觉、思想、共鸣的情绪化主张。

因此国产电影要摆脱目前的尴尬,还需强化一些类型叙事方式,在过去的档期数据参考意见之外,深化乃至强化一些电影产品,如:

一、大特效、强类型电影。这类影片过去的十年中依然属于主力票房支撑,即所谓的“头部影片”。如《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等,每年的“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和“春节档”都充分验证了大片有效抓取主要观众的共性,无论国产片还是进口片,都能实现观众分流观看的目的。今年“五一档”大片缺席同样也是一种遗憾。

二、少数“天才型”电影。即创作者才华横溢,且创作出契合某类群体,呼唤心声达成完整情绪价值输出的影片,如去年年末的电影《好东西》,激发了女性群体在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真实存在的问题。鉴于当下女性观众依然占影视剧消费市场主体的客观事实,对于细腻的人文表达作品依然有可观的挖掘空间。

三、情感或情绪更细分垂类电影。能做到细分观影群体,准确描绘用户画像,直抒主题、定点投放,这类影片制作成本不高,但拍摄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所需要的就是划分细类,像微短剧那样提供分类很细的崭新创作视角,达到出奇、出新的效果,满足对强情刺激需求。

四、其他特殊题材影片。如惊悚片、恐怖片,以及直击社会热点、痛点的影片等等,可供观众选择,这需要目前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放开限制,提升观众观影预期。特别是国产电影市场自去年频频遇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如《鸳鸯楼·惊魂》这样的国产惊悚片在冷门档期内斩获过亿票房的现象。

实际上即便在日益繁多的文化消费产品冲击下,阐述电影市场遭冷遇的现在进行时,也不应推责于拥有自主意识的消费者,渐显僵化的上游制作和投放意识与年轻人之间的“断层交流”才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中国电影产业,需要一个勇敢的“破壁人”打破这种交流障碍,让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重拾对国产电影的信任与好感。

四味毒叔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垂直文字、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来源:四味毒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