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最解压作品?《人生开门红》并没有延续易小星前作成绩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6 12:16 2

摘要:五一档结束了,《人生开门红》作为喜剧片之一,虽然在档期内拿下了第四的位置,但票房仅有6000多万,与易小星前作《人生路不熟》的11.84亿票房形成鲜明对比。这部聚焦直播行业、融合漫才与Sketch等新喜剧形式的电影,为何未能复刻前作的辉煌?

五一档结束了,《人生开门红》作为喜剧片之一,虽然在档期内拿下了第四的位置,但票房仅有6000多万,与易小星前作《人生路不熟》的11.84亿票房形成鲜明对比。这部聚焦直播行业、融合漫才与Sketch等新喜剧形式的电影,为何未能复刻前作的辉煌?

立意上,《人生开门红》以直播行业为背景,通过烤肠摊主周大江(常远饰)与顶流网红小海茉(邓家佳饰)组成的“预制情侣”直播事故为主线,揭露了流量造假、剧本式卖惨、虚假带货、资本操控等乱象。其实可以看出,影片用夸张的喜剧手法展现直播经济的泡沫,将“机器人水军”“数据泡沫”等现实议题融入喜剧框架,甚至直接取材自社会新闻(如假货包装成助农产品、老年人被假药欺骗等),,既踩中观众痛点,又保留了易小星擅长的“反诈式喜剧”风格,结果可想而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的反思。

然而,这种“寓庄于谐”的尝试并未完全奏效,甚至也引发了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影片“脱离现实”“丑化行业”,对直播行业的批判流于表面,如“秀才割韭菜”“李宗恒式网红”的符号化呈现,削弱了现实穿透力。尽管导演易小星强调“流量本身无善恶”,但影片中工具理性(如王耀庆饰演的霸总秦天龙)与价值理性(如周大江的质朴)的二元对立,被指叙事过于简化,削弱了深度的探讨。有影评人指出,相比《年会不能停!》对社会结构的犀利解构,《人生开门红》更像“直播乱象的流水账记录”,缺乏深度共情。

《人生开门红》确实延续了易小星的电影模式:常远饰演的憨直摊贩、邓家佳的“白金发色网红”形象,以及王耀庆的霸总式反差,均带有鲜明的“网感”烙印。但与前作相比,《人生开门红》在叙事节奏和结构上略显松散,被评价为“热闹有余而工整不足”。

观众对院线喜剧的叙事完整性有一定的要求,影片改编自法国电影《谁又杀了帕梅拉?》,却未完成本土化重构,支线剧情(如蔡国庆的渣男戏份)与主线脱节,导致节奏松散。此外,过度依赖“短平快”的笑点堆砌,缺乏《人生路不熟》中“卡车公路旅行”的情感纽带,使观众在密集轰炸后产生审美疲劳。

影片对谐音梗的频繁使用也引发争议。例如“湿身”与“失身”的谐音被指缺乏新意,而类似《西游降魔篇》中“段小姐”的隐喻式处理则更受认可。尽管易小星试图通过本土化改编延续成功路径(如《沐浴之王》对标韩式喜剧),但此次的创作未能突破观众对“段子合集”的刻板印象。

而演员方面,常远和邓家佳作为主演,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常远饰演的周大江以“正经脸搞笑”成为影片亮点,操方言、啃人参的土味推销,以及面对网红世界的懵懂反应,既真实又充满喜感。邓家佳则颠覆以往形象,以“白金发色+黑眼圈妆容”呈现网红的虚幻与疲惫,将表面光鲜、内心疲惫的顶流主播演绎得层次分明,与小海茉的挣扎形成鲜明反差。

但观众明显感觉配角的表现更抢眼,其中王耀庆的“霸总式抓狂”、蔡国庆的“油腻主播”形象,虽被批为搞笑而存在”但不可否认贡献了部分笑点,管乐的“假摔未遂”桥段,均能给观众留下印象,这种主配角的喜剧效果失衡,可能削弱了观众对主线故事的沉浸感。

《人生开门红》票房低有一部分原因是电影市场的问题,今年的五一档,前三天总票房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市场明显疲软。与此同时,观众对喜剧的期待更趋分化,对“纯搞笑”作品的容忍度也降低了:《人生开门红》虽以“解压”为卖点,但部分观众认为其“笑点与深度割裂”,尤其是结尾强行升华“做真实的自己”,被批评为脱离影片基调,易小星擅长的“网感喜剧”虽能解压,却难以满足观众对“笑中带泪”的需求。相比之下,同档期的《水饺皇后》虽被指“励志变说教”,但凭借马丽、惠英红的号召力仍占据票房优势。

此外,流媒体平台的分流效应加剧,若《人生开门红》选择网大路线,或许能通过分账模式实现盈利,但院线发行却对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上直播题材的受众局限也不容忽视。尽管影片试图覆盖全年龄段(如警示中老年人防骗、反思青少年网红梦),但年轻观众占比超六成的数据表明,其核心吸引力仍集中在特定群体,而年轻群体不仅对剧情有要求,对演员阵容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所以说,《人生开门红》的得失,既是易小星从“网红导演”向“作者导演”转型的阵痛,也是电影市场的变迁。影片用笑声撕开直播行业的遮羞布,却未能在娱乐性与艺术性间找到平衡,然而,其敢于揭露行业乱象的勇气,以及“笑中带思”的创作理念,仍为国产喜剧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方向。正如观众评价:“它越让某些人破防,越证明拍对了”。


来源:年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