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评人西博尔特在个人专栏当中展望了《鹰眼》的前景,该片需要突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影业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分歧。首先,西博尔特担心《鹰眼》的主题分散,或许正是这种“刻板印象”反而成就了该系列的特殊魅力。在《复联》的光环下,这位没有超能力、不穿高科技战衣的弓箭手
影评人西博尔特在个人专栏当中展望了《鹰眼》的前景,该片需要突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影业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分歧。首先,西博尔特担心《鹰眼》的主题分散,或许正是这种“刻板印象”反而成就了该系列的特殊魅力。在《复联》的光环下,这位没有超能力、不穿高科技战衣的弓箭手始终保持着普通人的底色,这就给创作人员增加了难度。而且西博尔特担心道具师、造型师的意见不统一,造成作品的主题更加分散,影迷们找不到核心思想,影片的票房有可能扑街。原本这种“接地气”的特质让观众产生了强烈代入感,正如《娱乐周刊》所指出的:“当其他英雄忙着拯救银河系时,《鹰眼》正在拯救自己的灵魂。”
主题分散也是因为MCU工作室不敢冒险,不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若是《鹰眼》的票房以及收视率达到要求,漫威影业更会延续这种模糊的策略,那么西博尔特担心后面的作品质量下降。《神奇女侠》的计划将要重启,西博尔特也得知一个事实——杰金斯的观点得到重视,这是詹姆斯·古恩掌管DC影业之后,DC工作室进行比较大的改观。派蒂·杰金斯对于科幻片的研究领先于时代,这是公认的事实,就看总裁能否尊重、重视这位女性电影人的价值与观点。在詹姆斯·古恩的领导下,DC影业似乎正试图打破传统超级英雄电影的框架,而杰金斯的加入无疑为这一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科幻视角不仅拓宽了DC宇宙的叙事边界,更将女性创作者的独特洞察力带入了这个长期由男性主导的领域。
杰金斯此前在《神奇女侠》系列中展现的叙事深度与视觉美学,已经证明了她对角色塑造与世界观构建的敏锐度。如今,随着DC工作室的重组,她的声音或许能进一步影响未来项目的开发方向。有消息称,杰金斯正在参与一部尚未公开的原创科幻项目,该项目可能脱离传统超级英雄的套路,转而探索更具哲学性与社会隐喻的主题。 古恩此前曾公开表示,DC宇宙需要“多样化的创作者与故事”,而杰金斯的理念恰好与之契合。如果双方能够达成深度合作,DC电影或许能摆脱近年来的口碑波动,重新定义超级英雄类型片的可能性。毕竟,在流媒体时代,观众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爆米花叙事,而杰金斯的加入,或许能为DC带来一场期待已久的革新。
当然,一切还需看古恩是否愿意真正放权,让杰金斯这样的电影人拥有足够的创作自由。毕竟,好莱坞的权力博弈往往比银幕上的故事更加复杂。但无论如何,杰金斯的观点得到重视,已经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分散”的多线叙事,反而为《鹰眼》系列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当其他超级英雄被宏大的宇宙危机裹挟时,克林特·巴顿的日常挣扎——从听力损伤的康复训练到与青少年继任者的代际磨合——恰恰构成了MCU最珍贵的人性切片。道具组设计的可折叠碳纤维弓与街头便利店买来的创可贴同时出现在他的装备包里,这种反差感反而强化了“凡人英雄”的叙事张力。 所以说,西博尔特担心《鹰眼》的主题分散。
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西博尔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漫威近年来的成功恰恰在于“主题拼图”策略。《旺达幻视》用情景喜剧外壳包裹创伤疗愈,《洛基》将时间悖论转化为存在主义探讨,而《鹰眼》的圣诞档期家庭喜剧氛围下,暗藏着退役战士如何与平凡生活和解的命题。这种看似割裂的多重基调,反而让观众在爆米花娱乐中咀嚼出意外深度——就像巴顿在唐人街追逐战中,一边用箭矢钉住敌人衣袖,一边不忘捡起被打翻的越南裔摊主的佛手柑,这个两秒钟的镜头既推进了动作戏,又完成了社区文化认同的隐性表达。 至于票房风险,迪士尼早已用大数据建模给出了答案。2021年Disney+的观众画像显示,42%的订阅用户会为“非传统超英叙事”买单。
当《猎鹰与冬兵》用政治惊悚片模式解构种族议题时,《鹰眼》用“街头守护者”的定位填补了MCU的市井空白。事实上,凯特·毕肖普的00后视角与巴顿的千禧年特工经验形成的代际碰撞,已经为衍生剧埋下了伏笔——毕竟在MCU的第四阶段,“英雄”的定义正在从“拯救世界”拓展到“修补生活”。 或许西博尔特该重新审视那个被津津乐道的长镜头:当巴顿拖着扭伤的脚踝穿过纽约地铁通道,镜头掠过贴满“寻人启事”的公告栏,那些失踪人口照片里悄然混入了《黑寡妇》中的“红房”受害者。这才是漫威真正的叙事野心——让每个英雄的独立故事都成为拼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而观众们享受的,正是亲手将这些碎片拼合成全景图的快感。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