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翻拍,但也不该改档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4 18:15 3

摘要:前有《贝利叶一家》,后有《健听女孩》(拿奥斯卡最佳影片不配),本来定档五一,却在首映当天改档。

《独一无二》是翻拍又翻拍之作。

前有《贝利叶一家》,后有《健听女孩》(拿奥斯卡最佳影片不配),本来定档五一,却在首映当天改档。

有原作扎实剧本打底,《独一无二》的质量其实没那么差,应该在五一档试试水,万一赌赢了,前提是没看过原作。

事实上,今年的五一档整体较拉,《独一无二》还真的有可能赢,总比放在没有节假日的其他日子强,但它选择了改。

《独一无二》是温柔的。

用轻喜剧的外衣包裹成长道路的拉扯与选择,以悲喜交加的动情细腻构成贴近生活的写实,不刻意煽情,不专门卖惨,不渲染苦难。

听障家庭的琐碎,平淡日子里的刺,转身就会撞到的现实,走进内心的瞬间,情感浓度的流转,极具市井烟火气,也有治愈力。

除此之外,全员演技也都在线。

张婧仪360度无死角的美,但诠释角色的能力未被掩盖。

章宇虽出场不多,但表演松弛有度、收放自如,陈明昊和蒋勤勤也不遑多让,感情递进拿捏的相当到位。

与演技相辅相成的剧作结构很工整。

尽管经过了本土化改编,但并未丧失可看度。

反而有了更能共鸣的中国式家庭,如房子归属问题,亲情的含蓄无言,父亲偷偷给女儿买琴,兄弟之间没有隔夜仇。

叙事上也有明确的故事主线和时间线,然后通过主线将故事徐徐展开,最后收尾赢得观众的共情,能看到真诚和用心。

如导演放大了片中的环境音,使得影片的真实感更加显著。

火车的轰隆声,敲门的刺耳声,做手工的击打声,当它们出现时,观众的注意力会被这些声音吸走。

借由此,以主观的方式进入喻延的客观世界,不再是电影单纯的观众,而是喻延生活的旁观者,凝视她的一举一动。

一开始,喻延的父母从未站在一个平视的角度跟孩子交流,总在强调付出、勤快、孝顺,让她长成大人们想要雕刻成的样子。

喻延以为长大了就好了,然而长大的过程意味着妥协,年少无忧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当不适应变成习惯,那就接着熬下一段。

她的内心成长速度大于周围环境,但父母却没有跟上她的脚步,心怀大千世界,现实泥沟绊住手脚,几经挣扎后越陷越深,青春的疼痛和矛盾随之而来。

她想要向外跑,逃离做全家翻译的身份,可家庭的束缚始终困着她,让她无法走得太远,离开太久。

她打小就有学音乐的梦想,但只能藏在心间,即使有老师鼓励,同学支持,她还是不能迈出第一步。

取舍于能听见的人而言,也许很简单,但对于她来说,坚持可能就是异想天开,父母、哥哥的聋人困境,她每天都看在眼里。

家里饭馆不能缺人,否则冰箱门没关没人知道,客人点单算账沟通不便,看病不能一个人去,每天连轴转,难过时宣泄情绪也得挑没人的夜晚默默流泪。

所有冲突积累在一起,父母不理解,喻延的话没人听,外面的世界离她越来越远。

承上的剧情已完成,启下的情绪该怎么转折,矛盾要如何化解?导演并没有选择用爱能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

而是拍出了父母态度的变化,愿意坐下来以平视的角度跟孩子敞开心扉,不是高高在上,不容反驳的命令语气,视角平等了,矛盾自然而然就调和了。

像父亲看到女儿也不容易,主动跟她说对不起,让她放心去飞,母亲看到女儿太懂事活得很累,给她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和解不生硬,更具真情实感,跟现实的关联性更强,观众更易感同身受,打动便在一瞬间袭来,《独一无二》的好也就被捕捉到了。

和解之后,情绪并没有降下来,结尾那一场戏张力十足,无声胜有声。

喻延坐在前往音乐学院的火车上,父母和哥哥开着货车在另一条道上追着火车,手中拿着黄色塑料袋,这是独属于他们一家人的“语言”。

最后,黄色塑料袋飞向天空,不必专门说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寓意尽显,万语千言都不及这一幕感人肺腑,家人永远是彼此的避风港,你永远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来源:闲人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