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一档没啥好聊的,上映94天,第三次延期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依然能打!并且还能破千万,一度干到日票冠军!可见今年的五一档电影多烂多么无聊!
五一快乐呀,家人们!
今年五一档没啥好聊的,上映94天,第三次延期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依然能打!并且还能破千万,一度干到日票冠军!可见今年的五一档电影多烂多么无聊!
今天就继续聊聊《哪吒2》吧。《哪吒2》以157亿人民币的全球票房横扫中国市场,并以IMDb 8.2分、烂番茄96%的高口碑登陆印度时,所有人都乐观的以为这将是一场“东方神话征服14亿人口大国”的胜利。我甚至也认为借由印度票房,小哪吒冲击全球第三都没啥问题了!然而我们还是太天真了。现实结结实实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4月25日上映首日票房仅8.3万人民币,两天累计不足24万,甚至不及中国一个县城单日票房。
这场“史诗级滑铁卢”背后,不仅暴露了国产电影出海的深层困境(缺乏经验,准备不足),更折射出文化输出中“一厢情愿”的致命伤。
一、数据背后的“惨淡真相”:市场准备的三大硬伤
1. 分级审查缺失,排片“先天残疾”
印度电影上映需通过分级审查(U/UA/A/S),而《哪吒2》因未完成认证,只能以“展映片”身份在艺术影院小规模放映,排片量仅614块银幕,不足《摔跤吧!爸爸》通过合规审查斩获3084万票房,《哪吒2》的“规则漠视”直接断送了主流院线的入场券。
这就是运营团队的锅了,说明他们经验不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有就是一开始《哪吒2》本来就没打算海外上映,只不过国内太火爆了,发行方才临时起意,想要开启海外捞金,导致准备仓促,海外各地都准备不足。
2. 定价策略“自杀式”失误
印度普通电影票价约3-15元,而《哪吒2》IMAX场定价64元,相当于当地人均日收入的128%。高价门槛叠加盗版资源(上映前WhatsApp盗版下载量超800万次),让观众选择“在家看免费”而非“饿肚子进影院”。
这就有点过于高调,吃相不好了。市场定价不看当地消费水平,以为都是国内和沙特啊?你定这么高,就只能吸引有钱的去看了,运营发行的不想想,印度大部分人都很有钱吗?
3. 技术乌龙引爆信任危机
首日售票系统误将“空座”统计为“满座”,虚报票房后紧急修正,被印度媒体嘲讽为“纸片人撑场”的闹剧。这场乌龙不仅暴露宣发团队对本地市场的无知,更让口碑尚未发酵便陷入信任泥潭。这是技术故障还是人为粗心大意?真是不应该!
二、文化隔阂:当“我命由我不由天”撞上宝莱坞歌舞
1. 神话体系的“认知鸿沟”
印度观众对“太乙真人”“天劫咒”等东方神话概念毫无共鸣,反而掀起“哪吒起源论”争议:有学者称其原型是印度财神之子,另一派则认为是神猴哈奴曼。文化符号的误读与争夺,暴露了故事本土化改编的彻底缺失。印度宗教崇尚顺应天命,或者听天由命。小哪吒是反抗天命,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点估计让印度观众有点尴尬。
还有印度人对火神敬重,认为哪吒脚踩风火轮是对他们火神不敬,这个文化符号的理解差异也是有点难以预料。
本以为哪吒有点印度渊源,会引起文化共鸣,利好票房,结果却引发文化争论,这个偏转有点大。估计也和印度人思维模式有关。
2. 语言与表达的“双重折扣”
尽管推出印地语配音版,但观众吐槽“配音缺乏情感张力”,而中文原版仅配字幕的形式,让印度多语言受众(22种官方语言)理解门槛倍增。反观《哪吒2》在法国靠字幕版引发“存在主义共鸣”,印度市场的适配显然未触达痛点。
3. 动画电影的“次元壁”
印度动画片仅占年产量5%,观众默认动画=儿童合家欢。当《哪吒2》打出“史诗神话”旗号时,近半数购票者误以为是“低幼向作品”。这种认知差异,让影片在印度直接“输在起跑线”。这说明印度人对动画或动漫的认识和几年前的我们差不多,并且现在很多人也还认为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只不过这里面随着《白蛇》系列,《哪吒》系列,《灵笼》系列等的崛起,这一点在国内开始有点改观了。
三、对比反思:为何法国叫好,印度不买账?
《哪吒2》在印度遇冷的同时,却在法国引发热潮。戛纳影评人盛赞其“叛逆内核与存在主义共振”,家长带孩子观影成常态。两极化反馈揭示文化输出的黄金法则:
法国成功密码:弱化神话细节,强化普世价值观(如反抗命运);
印度失败教训:忽视规则、缺乏本地化深耕,空有“技术自信”却无“文化共情”。
四、启示录:中国IP出海的“三要三不要”
1. 要尊重规则,不要“硬闯江湖”
分级审查、版权保护是入场券,而非绊脚石。《战狼2》《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已证明:合规是跨文化对话的第一步。宣发运营要有点功夫研究市场啊!
2. 要适配叙事,不要“原样搬运”
学习《哪吒2》在东南亚的“佛教元素植入”,或参照迪士尼《寻梦环游记》对墨西哥亡灵节的改编,让故事融入本土文化肌理。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和容纳是打入海外市场的基础,如果电影让人反感,怎么可能有高票房?
3. 要轻量化传播,不要“高举高打”
法国观众通过短视频模仿哪吒结印手势、TikTok挑战赛引发参与感,而印度营销仍停留在传统院线投放。UGC内容裂变才是Z世代的通行证。宣发要软硬结合,一般“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好。
五、哪吒的“风火轮”,需要文化翻译的燃料
《哪吒2》的印度溃败,不是中国故事的失败,而是“如何讲故事”的警钟。文化输出绝非“我有多好,你就该鼓掌”,而是“我懂你要什么,且我能给得巧妙”。
下一次,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出海时,或许该先问问:这片土地的神话里,有没有一颗等待点燃的“灵珠”?
这次海外,或印度票房惨败,不及预期,除了带给我们很多文化出海的启示录,还有一个好的方面,那就是吴京的《战狼二》在印度的纪录保住了!哈哈哈哈。
来源:飞哥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