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话概括本片,那就是,“一锅熬过头的鸡汤,烫伤了我火红的期待”!
今年五一档最差的电影。
不出意外的话,绝对非《水饺皇后》莫属!
《水饺皇后》用2小时证明——
不是所有女性逆袭都配叫传记片。
有些只是资本馊饭的微波炉加热。
一句话,我从来没看过“如此难看的传记电影”!
01
马丽或许贡献了从影最“努力”表演。
素颜、泥浆妆、被泼脏水。
可惜再多的物理毁容。
也遮不住东北喜剧魂与港式烟火气的不适配。
本片堪称传记片粉碎机——
我只看到“商业上精心算计的急功近利”。
却没看到“传记上人物原型的真实叙事”。
把臧健和从摆摊被驱赶到创立湾仔码头的23年血泪史。
压缩成“三幕剧童话”:
—— 被收保护费必遇仗义街坊
—— 资金断裂定有富豪送钱
—— 研发瓶颈就靠女儿卖萌
现实中的臧健和:
—— 被食环署控告无证经营,自学法律舌战公堂
—— 拒绝日本财阀收购,坚守品牌自主权
—— 从手推车做到估值60亿的跨国企业
完全不敢相信。
这部片子竟然是《无间道》系列,刘伟强导演的作品。
完全想不明白。
三位女性联合编写一个关于“女性逆袭”的故事本子。
最后产出的却是这么一部“矫揉造作的流水线工业垃圾”。
一句话概括本片,那就是,“一锅熬过头的鸡汤,烫伤了我火红的期待”!
所以,与其付费,不如“百度一下”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女士的百科。
02
影片试图用密集的苦情戏码。
堆砌起所谓的“女性力量”,却将臧健和的创业史简化成一袋“速冻的饺子”。
不是女性不会拍女性。
而是资本只允许女性。
在“惨”与“更惨”之间选人设。
但真正的苦难,从来不是声嘶力竭的表演。
马丽角色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的满脸污渍。
摆摊被收保护费、女儿被威胁等情节都沦为了“公式化的冲突”。
不是小人物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而是按剧本预制的“苦难套餐”。
这种工业化的催泪弹,我相信许多996牛马打工人的泪腺,早已产生了免疫的抗体。
马丽确实很努力的从“喜剧演员”往“正剧演员”进行转型。
纯素颜出镜的敬业也值得肯定。
但在演技表达上,她标志性的东北喜剧气质与原型人物臧健和的文气内核,始终格格不入。
更像是《夏洛特烦恼》的平行穿越,大开大合的情绪,台词又带着小品式的抑扬顿挫,让本该细腻的“融入香港”,变成了强行嫁接的戏剧冲突。
所以,当观众记住的是“马丽在演惨”,而不是“臧健和在生活”的时候,演员与角色的割裂感,就像东非大裂谷一样,基本宣告了传记片最为致命的失败。
在惠英红、袁富华、张达明等这些香港本土演员的对比之下。
马丽演技上的短板又被无情放大。
03
比角色不适配更为致命——
是影片叙事逻辑的坍塌!
白手起家的奇迹,却被包装成了“好人必有好报”的童话。
被地痞欺负就遇到仗义街坊,资金短缺就有贵人解囊。
这种刻意美化的叙事——
既抹去了商战的残酷性,也把真实创业的孤独感,消解的荡然无存。
且当“女性独立”沦为营销的标签。
这部女性题材电影编成了一个“伪命题”。
比如惠英红饰演的“红姐”,本该是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机会,却沦为港影套路化的“大姐大”;又比如朱亚文饰演的角色被刻意弱化为背景板,反而又暴露了“为突出大女主而贬低男性”的创作焦虑。
一边高喊女性独立,一边用“单亲妈妈必须惨”的刻板印象,来收割观众的眼泪。
这种既要商业红利又要价值观正确的投机主义。
恰恰又验证了电影行业对于女性题材的轻视与傲慢。
所以《水饺皇后》这锅“熬过头的鸡汤”里,我品尝到的是“夹生的速冻水饺”
不仅在真实性与戏剧性之间选择了粉饰太平,又在深度与票房之间拥抱了安全牌。
总而言之,《水饺皇后》这碗“预制水饺”,看似热气腾腾,实则早已失去了时代的鲜味儿!
来源:编剧蓝羽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