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朝阳山上,“东方影都”四个大字矗立山间,这里不仅是《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等国产大片的诞生地,更以“科技范儿”与“国际范儿”的双重基因,重塑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范式。这座占地170万平方米的影视产业园,正以硬核科技赋能艺术创作,用国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润杰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朝阳山上,“东方影都”四个大字矗立山间,这里不仅是《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等国产大片的诞生地,更以“科技范儿”与“国际范儿”的双重基因,重塑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范式。这座占地170万平方米的影视产业园,正以硬核科技赋能艺术创作,用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全球电影版图上的新坐标。
让抽象的剧本秒变可见的“现实”
青岛影视基地“科技范儿”十足
在青岛东方影都5号摄影棚内,演员穿上带有标记的动作捕捉服进行表演,百余台摄像头实时记录其运动信息,传输到虚拟引擎里,导演在大屏幕上就能看到“变身”后的演员和场景渲染在一起后的画面,原本抽象的剧本秒变可见的“现实”。这样的技术被大量地运用在《流浪地球2》的拍摄当中。
“这套动作捕捉系统可以做到实时渲染,连手指等细节都不放过,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工作人员介绍。正是借助此套系统,《独行月球》中的“刚子”在此诞生,《流浪地球2》提前为电影拍摄动画版全片,电影拍摄效率大大提高。
这是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包括动作捕捉系统、三维扫描系统、实时渲染系统等七大板块。在5号摄影棚内,由150台相机组成的移动式车载扫描阵列,可制作出恢宏的战争场面,《封神三部曲》中各种千军万马的镜头便是通过这个阵列扫描出来,复制到战争场面上。而穹顶光场则可以把脸部数据非常精细地扫描下来,生成脸部扫描模型,可以达到微米级的扫描精度。
据了解,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包括亚洲最大的10000平方米单体摄影棚和全球首个室内外水下制作中心。这些设施不仅满足《流浪地球》系列对太空舱、冰川实景的搭建需求,更能支撑《封神三部曲》这类史诗级电影长达18个月的连续拍摄。《流浪地球2》的拍摄现场犹如精密运转的科技实验室:3D打印团队现场制作道具,动作捕捉系统实时生成数字角色,云计算中心同步处理4K素材。工业化生产体系催生了技术不断革新,当传统影视基地还在比拼外景地数量时,青岛已经建立起“虚拟拍摄+实时渲染”的数字化制作体系。
“东方影都拥有大量专业影棚,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封神三部曲》的导演乌尔善说道。《封神》系列电影开拍前,乌尔善曾前往多地考察,最终选择将东方影都作为置景拍摄地。乌尔善透露,《封神》影片中姬发和骑兵骑马穿越朝歌森林的场景对摄影棚要求非常高,对比下来,东方影都万米棚是唯一一个可以实现该镜头拍摄的摄影棚。
除了专业的硬件设施,这里有为多部电影提供美术置景及道具制作的海好影视、希娜魔夫,有提供概念设计、特效化妆的末那众合工作室,还有提供影视器材租赁的火焰山、优绩、全视角,以及提供LED租赁和技术支持的九洲光电。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黄宝荣、金鸡奖最佳美术奖获得者李淼、香港资深置景道具大师钟剑伟、《流浪地球》系列美术指导郜昂、著名制片人王鸿等一批著名电影人工作室纷纷入驻。
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顶级的技术支撑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在此“落户”,并创造了中国影视的一个个传奇。如今,灵山湾走出了《流浪地球》《封神》《刺杀小说家》等中国影视工业化历史上的一部部标志性作品,集聚了一批“服化道摄录美”等影视制作头部人才和企业,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一极。藏马山建成包含欧美街区、秦汉风格的建筑街区的影视外景地,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青岛藏马山)正式运营,进一步丰富了青岛影视基地的发展内涵,也标志着青岛影视基地在承接内容拍摄和产业发展上,实现了大小皆宜、长短兼容。
以《长城》为起点
中国电影逐步迈向国际
2016年12月15日,张艺谋的《长城》正式全球首映,作为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的首部中美合拍大片,《长城》将好莱坞工业化制作体系引入青岛。这不仅是国内首次接触工业化电影制作的全流程,更是青岛影视基地走向国际化的起点。
据悉,青岛影视基地自诞生起便以“中国首个国际化电影基地”为定位,吸引了全球影视资源的汇聚。从2013年东方影都项目开建,到2018年全面投入运营,青岛影视基地从零起步,迅速崛起为全球影视产业高地。2016年,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在此拍摄。此后,《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片相继诞生,东方影都以40个英国松林认证影棚、水下拍摄中心及全流程后期设施,为跨国团队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们需要进行差异化突围,建设一个真正对标国际水准的超大规模影视基地,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赋能。”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说,针对各地新影棚的落成、新制作模式的出现、文旅新思路的探索,影视基地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如今的青岛影视基地,以“硬核”为特色持续“扩链”,以产业思维导向打造“电影产业枢纽”,让中国故事以国际化叙事走向全球。《流浪地球》系列将刘慈欣的科幻史诗转化为银幕现实,其宇航服、空间站等道具细节,已成为国际科幻电影的新标杆;而《刺杀小说家》则通过东方奇幻美学与工业特效的融合,让国际影评人惊叹:“中国电影正在用技术重构神话叙事。”
从当年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占地170万平方米的“影视梦工厂”,这里已经成为“全球顶配的”的影视全产业链基地。如今,以东方影都为代表的青岛影视基地,已累计接待剧组500多个,电影票房总产出超过387亿元。
不仅如此,青岛影视基地还积极承办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青岛影视博览会等国际活动,发布《世界电影之都城市青岛倡议》,推动中外影视文化交流。其作品已通过全球展映,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
自2013年东方影都开建,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影视之都”作为四张国际名片之首,逐步构建起以东方影都为龙头、“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影视双城联动、辐射青岛全域的影视发展布局,发布《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擘画出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而今,这里好片扎堆,题材类型多元化、口碑票房双丰收、艺术成就获好评、内容出海风正劲,已成为国内影视工业化发展的标杆。
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
院线电影最高可获扶持3480万
影视产业发展需要政策的优势、顺应市场的逻辑、借助资本的力量。为此,自东方影都开建以来,省、市、区三级相继出台规划措施,推动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2024年4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政策3.0版”发布,由原来每年组织一次政策申报,调整为每年一、三季度分两次进行组织申报,缩短项目申报周期。同时,在政策2.0版基础上,对扶持方向、环节进行了优化调整。比如,加大了对重点影视作品前置扶持,顺应行业发展形势提出对微短剧基地和优秀微短剧给予扶持等。“这些扶持内容契合行业特点和基地发展重点,精准到位。”赵芳说。
通过对省、市、区三级政策进行集成、叠加,院线电影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3480万元,电视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3030万元,网络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1874万元,网络电影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1824万元,短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1274万元,重点微短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650万元;其他微短剧第一出品方可获得最高扶持150万元……目前,已累计为青岛影视基地内企业发放补贴资金超2亿元。
同时,青岛西海岸新区还发布了《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三年计划》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影视工业化制作基地、加快数字影都建设、打造影视工业化标准体系、推动“影视+”要素融合发展等方面,明确了未来三年行动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创新实施“六大工程”,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影之间,这座城散发着独特魅力,光影梦想,正在这方热土上熠熠生辉。未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向新而进、向实而为、向高而攀,着力增强青岛影视基地“科技影都”“数字影都”核心竞争力,着力优化影视营商环境,以“硬核设施+软性服务”的双重优势,推动中国影视工业走向世界。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