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赴“故人”十年之约:回望时代,对话未来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2 17:58 4

摘要:本次大师班以“山河回望,再见故人”为题,邀请了贾樟柯及其长期的合作伙伴市山尚三、余力为、马修·拉克劳和张阳,一同回溯贾樟柯作品的创作历程,探讨影像与技术的互相选择,以及电影如何在时代更迭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1905电影网讯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首场大师班活动如约拉开帷幕,在国内外影坛都享有盛誉的贾樟柯导演率先开讲。

本次大师班以“山河回望,再见故人”为题,邀请了贾樟柯及其长期的合作伙伴市山尚三、余力为、马修·拉克劳和张阳,一同回溯贾樟柯作品的创作历程,探讨影像与技术的互相选择,以及电影如何在时代更迭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个体经验与时代的共振

恰逢《山河故人》上映十周年,而影片中的第三个故事正是发生在2025年,贾樟柯导演在开场就谈到此次大师班活动对整个主创团队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纪念,也是一次与各位主创重聚、回顾创作的难得机会。回忆起创作《山河故人》的初衷,贾樟柯谈到:“自从2000年之后,基本我的电影都是很短时期的、当下即时的反映,没有拍过大时间跨度的电影。而2014年的时候我已经44岁,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自然就会产生兴趣,即如何用电影去面对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它不是一个夏天、一个星期或者一天的事情,而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究竟会怎么改变,如何面对生命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至于具体的创作灵感,贾樟柯更是首次分享了一个私人的故事:“《山河故人》中赵涛饰演的角色的父亲去世了,她把父亲接回家,这是我本人的经历,我父亲也是在异乡去世的,我和姐姐开了九个小时救护车开回老家,这是我心中很隐秘的部分,也是巨大的情感动力,今天可以来讲了。”

贾樟柯的电影总是处理着社会境况与个人经验的流变,他也坦承,人到中年,不得不面对生命中的突变,最近的三部影片都要求他把当下自己的感情呈现在影片里。“《山河故人》前两个段落写完后,为什么会有关于未来的故事,因为人会不由地去想未来是什么,那时候想象力局限于互联网,透明的交流工具,没有想到十年后是人工智能时代,比电影的想象还要快,新的科技带来的人的生存状态,孤独感、孤立的、多样性的情感选择。”

除了对自己影片创作的分析,贾樟柯还分享了对电影产业的观察。“主体的电影工业,特别是商业电影的世界,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强调叙事的效率,这并不是我们在真实世界里面,对这个世界的观看方法,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处在一个有非常多无效时间的世界。所谓无效并不是真正无效,而是说它并不推动叙事,但它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生命内容。”关于这种“无效”的阐释,贾樟柯继续延伸到了《山河故人》中的闲笔,“它们可能没有大到改变我们命运的程度,但是它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时刻,这些时刻它是需要被抒发,需要跟观众分享的。”

技术影响美学 美学牵引技术

贾樟柯导演与诸位电影人几乎都是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合作伙伴,因此,贾式美学的诞生与迭变势必也离不开贾樟柯和团队的磨合与碰撞。

此次大师班不仅是一次跨时代的回眸与远眺,同时也展现了贾樟柯与团队对急遽变化的电影技术的敏锐洞察和灵活运用。贾樟柯导演谈到《山河故人》用三个不同的画幅比区分三个故事章节,看似是一个取巧的办法,但实际上画幅本身的美学会对叙事有非常大的帮助。“画幅的使用都贴合了人物切身的生活感受,我们过去生活在一个非常热烈的人际关系里面,随着时间推移,人际关系在变化,情感方法在变化,人与人的切身交流也在减弱,人们总是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真实虚拟生活里面,画幅能够很好地帮助传递时代情绪氛围的变化。”

制片人市山尚三则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自己对《山河故人》上映十年以来的改变的看法:“当我们在制作《山河故人》的时候,我并不了解在十年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在十年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最大的改变其实并不是人们的形象或面貌,而是一些设备或者数字技术的改变。”同时,市山尚三也谈到与贾樟柯导演的多年合作是基于一种尊重,“我非常尊重他的想法,整体来说我们的观念非常一致,而且我常常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每一次当他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我相信这些决策都是正确的。”

摄影师余力为着重赞赏了贾樟柯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敏锐度,“他对空间的处理是基于人物的气质、个性来处理,并且对时间长河里面空间的变化,以及怎么展示这么细微的变化都有很明确的设定和规划。”余力为也对画幅的切换尤为印象深刻,并从专业角度分享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早期的4:3画幅是因为技术和最后的发行共同标准化,才确定这个比例,并且一直到1950年都是主流的画幅比,所以所谓主流的美学选择就是工业标准的选择。”

法国剪辑师马修·拉克劳则谈及自己刚来中国的时候才25岁,到现在待了十几年的时间,“跟中国导演合作是我长大的过程。”他还动情地分享到,正是在与贾樟柯导演合作剪辑的过程喜得贵子,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声音指导张阳从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开始就有了密切合作,他直言最初两人之间可能还有些不同的意见,而经过长期共同创作的过程,到了《山河故人》时就已经默契无间了。“贾导在大的方面会提的非常明确,比如说不管是创作上还是技术上,包括刚才余老师也提到画幅的问题,画幅问题涉及到不同年代怎么用声音的宽窄,或者说那一年代声音发展的技术,能不能去帮助电影给观众一种不同时代的感觉。”

捕捉世界:媒介转变始终依托于现实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媒介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胶片到数码,记忆的方式也在发生转型。贾樟柯导演的电影通过媒介载体的变迁,呼应了这种记忆方式的转型。

贾樟柯提到在拍摄《江湖儿女》时,其实就受到了现代观众竖屏观看视频习惯的影响,而采用了竖屏拍摄,但最后把这些画面都剪掉了。“《江湖儿女》最后一部分有很多场景是用竖屏拍摄的,它确实很活泼,但有点失衡,就是说当竖屏出现之后,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很抽象的物理美感,让人感觉画面是失衡的,所以最后还是把那部分剪掉了。”

特效并不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中特别明显的要素,但其实从《三峡好人》开始,贾樟柯及主创团队就大量使用了特效。“《三峡好人》之后每部影片都有很多特效,而这个特效对我来说不是制造一个视觉奇观,或者完成一个实拍无法完成的东西,我是通过特效来完成一些更具现实感的、需要加工的东西。举个例子,《三峡好人》里走钢丝的画面实拍非常危险,所以最后选择了特效完成,但是它很好的表达了现实中的魔幻性或者是一种超现实性。”

对于新兴的AI技术,贾樟柯表示没有电影工作者会对技术不敏感,“电影就是技术的产物,AI可以做很多事情,我自己更关心的是AI影像生成问题。AI始终是依托数据的,而这些数据无论是采集进去的照片还是活动影像、空间建筑,即使它生成的是一个崭新的影像,视觉元素基本都是二手材料。”同时,贾樟柯表达了对AI技术的开放态度,“AI影像我觉得它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中,它还没有定型,还没有成熟。一切都还是开始,我们不要预设太多说不用AI、反对AI,或者AI是万能的。我们先去了解它,去很好的跟它相处,共同走一段路看看这个朋友究竟跟我们是什么关系。”

回归电影本身,贾樟柯也明确地表露了自己对真实拍摄的坚持:“因为我喜欢现场,我喜欢真实地去看这个世界,把它捕捉下来。”

最后,贾樟柯分享了自己目前的工作动向:“手头有两三个剧本待拍,可以透露是当下的故事,或者说是对当下的反映,不会再是有着漫长的时间跨度的电影。”更为惊喜的是,他宣布:“希望在今年第一场雪的时候再重映《山河故人》。”

在此次大师班上,贾樟柯导演与诸位主创的分享,不仅是对近三十年创作历程的回望,更是一次关于电影艺术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探讨。从个体经验的真挚表达到技术美学的创新尝试,贾樟柯与他的团队用影像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电影作为时代镜子的独特力量。

正如《山河故人》所呈现的,时间会改变山河,但艺术却能凝固情感,连接过去与未来。贾樟柯的电影宇宙将继续在时代浪潮中前行,用镜头书写更多关于人、关于土地、关于记忆的故事。而这次大师班,不仅是一次创作的回溯,更是一次对电影未来的展望——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电影艺术依然拥有无限可能。

来源:文化智慧分享摘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