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郑佩佩客串出演杨紫琼的师父五梅师太,两人只有两场对手戏,都是武学传授的戏份。有趣的是,虽然戏里郑佩佩在教杨紫琼功夫,但私底下她们竟然一次都没碰过面。
在拍摄《卧虎藏龙》之前,郑佩佩和杨紫琼其实并不算太熟悉,尽管这已经是她们第二次合作了。
她们的第一次合作是在袁和平导演的电影《咏春》里。
当时郑佩佩客串出演杨紫琼的师父五梅师太,两人只有两场对手戏,都是武学传授的戏份。有趣的是,虽然戏里郑佩佩在教杨紫琼功夫,但私底下她们竟然一次都没碰过面。
在银幕上,她们看似同框,其实全是靠摄影技巧完成的。拍郑佩佩正面时,杨紫琼的背影是替身;反过来拍杨紫琼正面时,郑佩佩的背影也是替身演的。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总之就是没让两人真正同场对戏。
这种现代拍摄手法不仅把观众骗过去了,就连杨紫琼的妈妈都被"忽悠"了,以为她们真的是一起拍的戏呢。
拍完《咏春》后,郑佩佩有一次去马来西亚做佛学讲座。
刚下飞机,还在吉隆坡机场时,一位穿着讲究的中年妇人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佩佩,你什么时候会到怡保来啊,如果来怡保一定要来我家住。"
郑佩佩顿时尴尬得想找个地洞钻进去——她完全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位热情的女士。
虽然她没把困惑说出口,但对方立刻从她表情中看出来了,连忙自我介绍:"我是杨紫琼的妈妈,杨紫琼经常跟我提起你,她可喜欢你了。"
显然,杨妈妈并不知道,虽然郑佩佩和她女儿合作过,但两人其实还没真正认识。
郑佩佩是个藏不住话的人,后来在《卧虎藏龙》片场见到杨紫琼时,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她。
杨紫琼听完哈哈大笑:"我妈妈就是这样热情的人!她肯定以为我们合作过就一定很熟了,哪会想到我们还没见过面呢!"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见过,"郑佩佩补充道,"有一年金像奖,我们还一起上台当过颁奖嘉宾呢。"不过这件事杨紫琼已经完全没印象了。
郑佩佩说,杨紫琼特别擅长利用各种机会和大家搞好关系,和工作人员打成一片。
她认为这正是杨紫琼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非常用功。
不过当杨紫琼见到郑佩佩练功时,却把功劳都推给她:"佩佩姐,你都会打了,还来练功啊?"
郑佩佩说自己嘴笨,被这么一夸,反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其实拍这部戏对郑佩佩来说挺不容易的。
除了要练功,她还得苦练台词——作为一个马来西亚华侨,要说标准的北京话实在是个挑战。
而且这部电影是现场收音,台词对她来说确实是最难的一关。
放眼整个影坛,李安导演认为俞秀莲这个角色非杨紫琼莫属。无论是从电影工业的角度、商业考量、年龄匹配还是演员素质来看,都只有她能胜任。
有趣的是,杨紫琼连剧本都没看就爽快地接下了这个角色。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李安只是简单地告诉她:"我要拍一部武侠版的《理智与情感》,讲述两个女人的故事,你来演埃玛·汤普森那个角色!"
然而开拍才一周,意外就发生了。
杨紫琼在拍摄一个回旋踢动作时不幸受伤,当时正是凌晨三四点。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反而让她摔倒了,可能因为连续几天夜戏拍摄太过疲劳。
这次的武打戏份和以往不同,每个镜头都很长,一个镜头要完成二十多个招式,包括转身、踢腿、对打等复杂动作,这对很久没拍这种长镜头的杨紫琼来说是个挑战。
受伤时,杨紫琼还强撑着说"没事",只感觉两块骨头重重地撞在了一起。
她的第一反应是问对手演员:"哇!为什么你踢我?"
对方也一脸茫然:"不可能啊,应该是你踢我才对!"
回放录像才发现,是她自己踢腿时两块腿骨相撞导致的摔倒。
起初她还能勉强走动,以为休息两天消肿就好,谁知第二天连走路都困难了。杨紫琼之前滑雪时右腿受过伤,对这种疼痛很熟悉。
她赶紧回美国检查后,医生确诊她左膝两条主要韧带断裂,需要休养一两个月才能继续拍摄,而且短期内只能缓慢行走,不能跑跳。
当杨紫琼把这个消息告诉李安时,李安导演急得直发愁:"怎么办!为什么偏偏是她受伤?她可是我们剧组唯一会真功夫的演员啊!"
手术后第二天,杨紫琼就开始了康复训练,李安只能耐心等待。
有次杨紫琼问李安:"你会因为我受伤就降低拍摄要求吗?"
李安坚定地回答:"你知道我不会的。电影上映时,我不能在字幕上写'很抱歉,因为主角受伤所以无法呈现精彩演出'。疼痛是暂时的,但电影一旦完成就是永恒的。"
这番话既体现了导演的专业态度,也展现了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拍摄过程中,李安并没有刻意要求杨紫琼设计细腻的表演细节,这些都是她主动揣摩角色后自然呈现的。
李安发现杨紫琼对表演充满热情,但可能是由于长期与武行出身的团队合作,养成了一些表演的坏习惯。
她演英文戏时没有,不过一说普通语,下巴就会往上扬,用下巴去强调一个字或先笑一下,这些都是因为没信心所造成的下意识动作,是使用第二语言或在不讲究演戏的工作环境里所形成的坏习惯。
李安需要特别留意纠正她这些习惯。
杨紫琼在说普通话时容易分心,导演还得帮她调整发音和语气。有趣的是,情感激烈的重头戏反而难不倒她,因为情绪会自然带动表演。
但拍摄与玉夫人闲谈江湖的日常对话时却格外困难,李安不得不亲自帮她设计每一句话的节奏。
杨紫琼与俞秀莲这个角色的契合度令人惊叹。
戛纳电影节上,一位外国影评人告诉李安:"她出场时望向李慕白的那个眼神,就道尽了她压抑多年的情感。"
在表演上,杨紫琼展现出了难得的特质——虽然已是国际巨星,却依然保持着新人的纯真。
可能是因为她过去多拍动作戏,对文戏反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李安感叹,她仿佛就是为了等待俞秀莲这个角色而生。
影片中俞秀莲和李慕白都带着"少年子弟江湖老"的沧桑感。
杨紫琼诠释出了独特的魅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而是充满感染力。
从《明日帝国》到《卧虎藏龙》,她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这个角色,她做出了很多牺牲:清装造型需要把头发全部梳起,这会让演员显得更成熟;作为明星,她还要面对年龄、语言等多重压力。
更艰难的是,开拍第二周就遭遇腿伤,连最擅长的武打戏份都受到影响。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她的表演更加真实动人。
从美国治疗回来不久,杨紫琼就拍摄了窑洞里与李慕白诀别的关键戏份。
此时的她内心积压了太多情绪——伤痛的折磨、拍摄的压力、角色的悲情,全都交织在一起。
由于膝盖伤势未愈,她只能直挺挺地坐在木盒上,双腿被固定在支架上,肿胀的伤脚还得搁在旁边椅子上。周润发身后支着柱子,假装被她抱着。
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杨紫琼的表演依然震撼人心——那撕心裂肺的哭泣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悲痛。
李安说,多年的导演经验让他能轻易分辨演员表演的真假。
他明白杨紫琼的泪水不仅是为俞秀莲而流,更包含着自己拍戏以来的种种艰辛。
这份真挚感染了片场所有人,连李安自己在镜头后也忍不住落泪。这场来之不易的动人戏份,仿佛也宣泄了李安内心积压的情感。
李安特别珍惜演员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投入。
但他也必须把控表演的细节:眼泪的多少、眼神的流露、哭泣的节奏都要恰到好处。
拍摄当天,他精心安排流程,早上先拍其他戏份,中午还特意提醒杨紫琼别吃太饱。
这场戏预计最多只能拍三条,整个剧组都屏息凝神。
直到李安喊出"check the gate",确认拍摄成功后,许多女性工作人员才终于释放情绪,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刻,所有人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李安在筹备《卧虎藏龙》时,就坚定地选择了普通话原声这条艰难的路。
这个决定背后,是他对华语电影国际化的执着追求。尽管周润发和杨紫琼都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李安依然义无反顾地坚持初衷。
为了攻克语言难关,整个剧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
主演们提前五个月就开始魔鬼训练,周润发练到连做梦都在背台词。
现场收音时,每个镜头都要反复拍摄数十遍。后期制作更是精益求精,在北京、香港、纽约三地来回奔波补录配音,每个字音都要反复打磨,有时甚至要将一个字拆解成多个音节来调整。
混音师需要像拼图一样,将每个字的音量精准调校到最佳状态。
最让李安崩溃的是,有些发音差异就像刻在DNA里一样难以改变。"江湖"总被念成"糨糊"的窘境,让他一度绝望到开玩笑说要"先杀了演员再自尽"。
这种语言障碍带来的痛苦,不亚于让一个北方人去学唱粤剧。
《卧虎藏龙》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浸透着创作团队的心血与汗水。
李安后来坦言,这部电影带给他的挑战是空前的,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
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才让这部作品最终突破了语言的藩篱,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华语电影经典。
李安对《卧虎藏龙》的语言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坦言,周润发的普通话其实已经达到了90%的准确度,而杨紫琼虽然发音不够标准,但她声音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却是配音无法替代的。
这种对艺术真实性的坚持,却引来了"讨好西方观众"的质疑,这让一心想提升华语电影品质的李安倍感委屈。
面对这些非议,李安内心充满矛盾。
他自嘲是"打肿脸充胖子",明明可以用更轻松的英语拍摄,却偏要选择这条艰难的路。
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导演,他感觉自己就像"过河卒子",必须硬着头皮在艺术与市场、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平衡。
这种创作的压力曾让他产生"再也不拍中文片"的念头,但最终他明白,越是畏惧的挑战,越需要勇敢面对——这就像影片中的青冥剑。
李安在完成《卧虎藏龙》后,经历了一次深刻的人生顿悟。这部电影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分水岭,让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人到中年"的心境转变。
回首过往,李安将自己的创作历程比作登山。年轻时总是一心向上攀登,像永动机般接连投入一部又一部作品,将身体的不适视为暂时的代价。那时的他充满无限精力,仿佛永远看不到尽头。
但《卧虎藏龙》耗尽了他全部的心力,让他恍然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人生的峰顶,第一次能够俯瞰来时的路。
这种视角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他意识到体力的限度,明白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肆意挥霍。人生需要开始做减法,懂得取舍的艺术。
虽然仍可以拼尽全力,但已能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在"透支"生命。这种对自身局限的认知,是站在人生高处才能获得的智慧。
李安将这种领悟比作武功修炼的至高境界——"一分功,一分松"。
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味地向上攀登,而是在突破每个瓶颈后学会放松,在松弛中积蓄更深层的力量。
就像练武之人,每突破一个境界后,反而能展现出更从容的状态。这种螺旋上升的成长方式,让他在艺术创作中达到新的高度。
最终,李安对创作有了更豁达的认知。他明白作品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个人努力,还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观众的感受、时代的机缘,乃至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可控的因素。
这种领悟让他既能全力以赴,又能坦然接受不完美,在执着与释然之间找到了平衡。
来源:一枚小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