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2020年,当韩国导演奉俊昊携《寄生虫》横扫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国际电影在内的四项大奖后。
早在2020年,当韩国导演奉俊昊携《寄生虫》横扫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国际电影在内的四项大奖后。
川普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Colorado Springs)的一场竞选集会上,向奥斯卡开炮:
“得奖的是一部韩国电影!这是怎么回事?
咱们跟韩国在贸易上的问题都够多了,他们(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还把最佳影片颁给韩国片。
《寄生虫》好看么?我不知道。
曾有那么多伟大的电影,现在最佳影片的赢家却是韩国!”
对此,《寄生虫》的北美发行方NEON回应称:“可以理解,他看不懂。”
川普还将矛头指向凭借《好莱坞往事》摘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布拉德·皮特:
“我从来都不是他(皮特)的粉丝。他发表了一段自作聪明的获奖感言,就是个滑头小子。”
尽管难以量化这些言论的具体影响,不过在今年的第9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NEON出品的《阿诺拉》仍是最大赢家。
到了3月7日,由奉俊昊执导,布拉德·皮特旗下Plan B(B计划)公司制作,华纳斥资1.98亿美金(制片加宣发费)打造的科幻大片《编号17》正式于北美公映。
虽然奉俊昊澄清本片的大反派绝非对川普的戏仿,但观影者无不心领神会。
这部遭遇票房滑铁卢(亏损达8000万美元)的鸿篇巨制,在院线折戟一个月后匆匆转战流媒体平台。
借用川普标志性的诘问句式:“What the hell was that all about?”。
那么,《编号17》“到底算怎么回事”?
01
米奇·巴恩斯在《编号17》中经历着永无止境的死亡循环。
他的死法既怪诞又平庸,每次殒命后便如工具般被复制重生。
这个“高概念”在短视频主导的观影时代,显得稍许“过时”。
与多数科幻作品类似,影片里的地球已沦为不宜居之所。
独裁者肯尼斯·马歇尔决意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而由罗伯特·帕丁森演绎的米奇,在未细读条款的情况下签署了无限重生契约,成为星际拓荒的“消耗体”。
每当他的躯体消亡,就会根据记忆备份打印出带有新编号的替代品。
米奇的任务是为殖民者们扫清障碍,无论测试剧毒大气还是实验性疫苗,他都“无暇赴生”。
纵使遭遇了各种惨烈死亡,米奇依然认为这比留在地球被黑帮“肢解”强,更不用提他的“性生活”颇为和谐。
在一次探索冰封星球尼福尔海姆(Niflheim)的任务中,米奇意外坠入冰窟被暴雪掩埋。
基地误判“编号17”已死,便打印出替代品“编号18”。
当17号奇迹生还,这对“多重身”开始探索如何(或是否应该)共处。
该情况严重违反了政府的克隆禁令,一旦他们被发现就会遭到处决。
17号是温良恭俭的讨好型人格,18号则成了傲慢好斗的颠覆者。
性格火爆的米奇18想直接除掉米奇17,后者因记忆不再得到备份而不愿死去。
与此同时,马歇尔计划一举清除星球上所有的原住“伏虫”(Creeper),实现高效殖民。
这个自命不凡的统治者把“基因霸权”挂在嘴边,戴着红棒球帽招摇过市,身边簇拥着谄媚之徒。
经过数轮纷争,两个文明的存亡天平,最终竟系于米奇身上……
02
《编号17》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2022年出版的小说《米奇7号》。
早在原著付梓前,布拉德·皮特的Plan B公司便慧眼识珠,率先购入影视改编权。
本书被外媒誉为“《火星救援》与《丈夫一箩筐》的奇妙混搭,还糅合了《月球》的冷冽气质”。
爱德华居住在纽约北部森林的木屋内。
日常为高校学子讲授量子物理课程,还热衷于镌刻木雕和研究癌症。
他笔耕不辍,多数是虚构创作,偶尔也写纪实文学。
《米奇7号》的诞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多年前,爱德华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探讨意识保存技术。
它有点接近于「星际迷航」最著名的“传送器悖论”。
即看似将人体分解后重组传输,其实原初的“你”已被湮灭,另一端诞生的只是拥有相同记忆的复制体。
爱德华设想如果将这种技术与剥削性社会架构结合,让底层群体沦为全人类的“试验替身”会如何?
主角米奇作为殖民任务里唯一的底层成员,被迫承担所有危险工作,在死亡循环中为精英阶层铺路。
爱德华的经纪人曾试图向一些出版商推荐这部作品。
不过出版社希望它能被扩展为长篇小说,由此取得更大的卖点。
到了2015年,爱德华完成了《米奇7号》的第一章。
按好莱坞惯例,制片厂常同未出版书稿签订“购买版权”协议,即片方获得一定期限内将作品改编成影视的权利。
但99%的改编权交易都会在到期前向作者通知放弃开发。
命运使然,开头提到的人们促成了此小说立项。
彼时刚斩获奥斯卡小金人与戛纳金棕榈的奉俊昊风头正盛,几乎全美的影视公司都想和他合作。
华纳素有同克里斯托弗·诺兰这类兼具作者性与商业价值的导演的合作模式。
(我们都清楚如今诺兰彻底转投环球影业且多次公开“吐槽”华纳)
“痛失”诺兰后,华纳的当务之急便是找到“下一位诺兰”。
丹尼斯·维伦纽瓦自然在其列,但“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内”。
于是华纳以“最终剪辑权”为筹码,在“奉俊昊争夺战”中捷足先登,让奉俊昊达成了亚洲导演能企及的最高国际影响力。
此前,他还和HBO合作开发《寄生虫》的美剧。
(该项目自2020年官宣后再无下文)
而奉俊昊在“口罩”期间有限的创作选择里,看中了《米奇7号》的“人体打印”概念。
奉俊昊想让故事更具现实肌理,他将原著内颇具知识分子气质的米奇重塑为笨拙可爱的蓝领形象。
这个善良到近乎自伤的“老倒霉蛋”设定,恰与罗伯特·帕丁森的转型策略契合。
我曾在《新蝙蝠侠》介绍罗伯特时提到过。
(《新蝙蝠侠2》的剧本至今未完成)
为了摆脱“暮光男”的标签,罗伯特选择化身“名导收割机”。
无论片子质量如何,只要导演有作者性,罗伯特便毫不犹豫地签约。
从功成名就的大卫·柯南伯格与沃纳·赫尔佐格,到初露锋芒的詹姆斯·格雷、萨弗迪兄弟以及罗伯特·艾格斯。
抛开罗伯特的演技,仅需列出他合作过的导演,已然令多数同行生羡。
当收到《编号17》的剧本时,罗伯特直接亮明“迷弟”身份。
他表示:“多年来我一直是奉俊昊导演的头号粉丝,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罗伯特还高度称赞了剧本,认为这绝对是他读过最离奇、最荒诞却又妙趣横生的故事。
奉俊昊执导、罗伯特·帕丁森主演、布拉德·皮特公司制片,再加上华纳的发行资源。
如此梦幻的组合是好莱坞标准意义的A级项目。
原著作者爱德华提前开香槟,他觉得奉俊昊是天才,从未失手,自己无需给予任何改编意见。
“《编号17》将交出一份惊艳的答卷”。
自《编号17》进入开发阶段后,奉俊昊于2021年创作剧本,次年确定选角并在年底结束摄制工作。
到了2023年1月,本片步入后期流程,华纳也将档期定为2024年3月29日。
倘若影片正常公映,观众兴许会赞叹奉俊昊为“大预言家”。
他不仅认定川普会卷土重来,甚至以复刻现实的方式模拟了“川普遇刺”——子弹虽未命中要害,却在其面部留下擦痕。
不过华纳连诺兰都留不住,又怎能放心一位“韩国导演”。
高层看过《编号17》的初剪版后“并不是很满意”,加之前期释出的预告市场反响未达预期。
华纳果断改档,先后推迟至2025年1月31日、4月18日,最终敲定3月7日。
影片上映后,截至4月9日,全球票房仅为1.273亿美元。
我们不能“事后诸葛”讲华纳的决策有问题,毕竟不少媒体及观众都认为“《编号17》为奉俊昊生涯最烂”。
信奉「作者论」的人常辩护道:“一位作者最差的电影也要比一个庸才导演最好的作品来得有趣”。
奉俊昊能否被称作“作者型”导演仍有待商榷,但对我而言,《编号17》顺利上映就是件好事。
本片的评价,取决于你对《玉子》和《雪国列车》的观感。
若期待看到另一部《寄生虫》,失落在所难免。
03
奉俊昊是一名高度自觉的左派艺术家,从小说《米奇7号》到电影《编号17》。
他所做的变动,除去前文聊到对米奇身份的下沉,还有两处不得不提。
首先是多“杀”了十次米奇,奉俊昊戏称原著里米奇“死少了”。
当影片进入高潮迭起的视觉特效场景时,卡通化美学彻底接管叙事主轴。
奉俊昊有着超标的“二次元”浓度,曾多次表达对动画领域的热爱。
就成片来看,《编号17》着实像一次“自由散漫”的尝试。
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名为《The Valley》的动画长片。
其次是反派角色的重构,由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肯尼斯·马歇尔。
马克的表演明显汲取了川普的神韵。
从马歇尔标志性的手势到唇部动作,诸多细节与川普如出一辙。
原著中的马歇尔只是星球环境改造殖民地的普通官僚,而奉俊昊的剧本将这个次要角色升华为当代政治讽刺载体。
奉俊昊坦言马歇尔是“糅合多位政治人物特质”以及“历史独裁者形象”的复合体。
不同国家的观众会将自己熟知的政客身影代入该角色。
奉俊昊感兴趣的事物放在韩国背景下,往往能引起世界共鸣,《寄生虫》是最佳例证。
但当左派激进的议题放在全球背景下,又显得过度私人化。
观众必须和奉俊昊“对暗号”,而他也失去了引以为傲的叙事节奏与精巧的氛围把控。
从CJ娱乐投资的《雪国列车》,到网飞注资冲击金棕榈的《玉子》,再到华纳高调“培育”的《编号17》。
奉俊昊执导的三部英语片持续在阐释近似的母题:悬殊的经济差距、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以及独裁主义的危害。
右翼思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这些主题可悲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固然可以用「唉,资本」概括奉俊昊的创作谱系。
电影这门艺术,同一个选题能拍成千上百次,重要的是形式和创意。
在奉俊昊的影像世界里,现代法西斯主义(尤以西方为甚)总显露出邪恶与滑稽交织的荒诞感。
那些“浮夸的英语系反派”,自带娱乐效果的政治小丑,常能在现实中得到呼应。
所谓革命与镇压,不过是权力硬币的两面。
资本机器的运作机理及崩塌图景是奉俊昊政治讽喻的基石。
韩国语境下癫狂的肢体语言和失控的群体推搡,成了奉氏美学的标签。
不过在英语片内,熊、猪、虫等生物意象即使能将白人至上主义及独裁欲望以卡通化的直白方式呈现,却始终存在文化壁垒。
指望“人体打印机”用在“牛马”上,恐怕仍多了些理想主义式“天真”。
来源:爱生活的Lam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