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成本电影何以吸引观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09:38 3

摘要:刚刚过去的清明档,前后近10部新片陆续上映,目前有两部国产片票房过亿。在缺乏大投入、大IP、大档期影片的时候,冷热不均的市场现象再一次引发我们思考:在泛媒介、泛影像时代,电影特别是中小成本电影何以吸引常态的电影观众?

刚刚过去的清明档,前后近10部新片陆续上映,目前有两部国产片票房过亿。在缺乏大投入、大IP、大档期影片的时候,冷热不均的市场现象再一次引发我们思考:在泛媒介、泛影像时代,电影特别是中小成本电影何以吸引常态的电影观众?

电影《不说话的爱》剧照。片方供图

随着媒介生态的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可看”的影像内容琳琅满目、唾手可得,当人们需要付出特定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购票成本去影院观影时,电影具有“可看性”已经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影院“必看性”,观众才会克服成本考量进入影院。因而,什么是影院的“必看性”,就成为电影创作、电影市场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市场供给和消费规律来看,影院“必看性”可能包含了3个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心动值、稀缺值、票有所值。

影片让人心动,才有观影的行动。所谓的情绪价值、社会热点、“紧张—释放”的娱乐性,反映的都是观众的不同需求。新题材、新故事、新类型以及观众所认可的价值观、有情感投射的人物、唤起强烈爱憎的事件,才能让观众感到满足。有评论者在谈到近期国产电影创作时,指出当下一种“不约而同”的创作现象,残障人士、重病患者等在不同影片中成为主角,人物和题材似有不同,但大都是欲扬先抑的励志故事。这些题材体现了电影创作的现实关照,但故事过于雷同则会引发观众的“需求疲劳”。

观影需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地动态调整中。每部成功的电影,几乎都是对观众需求的新发现。《红海行动》满足观众对“大国崛起”“国家认同”的需求;《流浪地球》系列满足观众对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象……这些影片上映时具有鲜明的突破性、创新性,敏锐捕捉到观众的心理变化,并通过高完成度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为口碑和营销提供了“高概念”。所以,用创新的故事和人物满足观众,是电影“可看性”的第一要求。

物以稀为贵。观众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媒介满足方式,电影需要凸显自身不可替代的媒介独特性。当年,电影受到电视媒介的冲击,逐渐在题材尖锐性、视听震撼度、银幕沉浸体验等方面形成不同于电视的稀缺性,从而获得新生。今天,电影面对更加丰富多样的媒介竞争,更需要重新定义影院的稀缺性。

电影创作,特别是中小成本电影,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主题表达要具备影院空间才能体会到的深度和锐度,故事要更加新颖缜密并且经受得住观众的挑剔,现实和幻想题材必须呈现超日常的事件强度,视听效果要具有沉浸感和包裹性,话题和台词要具有社会共识共情的传播力,艺术风格要追求极致的表达……换句话说,电影必须有影院的视听强度和叙事差异性,这就是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电影感”。

批量类型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当下的成功电影都不再是类型的复制,而是对视听“稀缺性”的满足。《战狼》系列带来了当时其他媒介无法提供的跨国叙事的热血动作场面;《长津湖》是紧锣密鼓、险象环生的群像战争片;《我和我的祖国》用“小人物”与“大时代”“迎头相撞”的“瞬间”组合成影像史诗。“唐探系列”“误杀系列”以及《抓娃娃》这样的类型片,也都展现了其他媒介很难“复制”的电影稀缺性。《爱情神话》《好东西》《宇宙探索编辑部》《破·地狱》等中小成本电影,则展示了只有在影院大银幕,才能体会到的放大的“细节”、在场化的“共鸣”。“电影感”或者说影院强度,正是电影稀缺性的基础,也是电影不能被微短剧、网络剧、电视剧、短视频所替代的唯一性。

心动、稀缺是前提,观众“必看”的选择首先还是“优质”电影。中国电影年产量千部左右,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相关数据,2024年观影人次达到20万以上的影片不足150部,票房过亿并观影人次超过200万的50多部,绝大多数达不到观众的“最低消费标准”。在影像内容过剩的年代,观众只会为优质内容买单。电影必须具有超越其他媒介的质量标准和艺术感染力。仅仅是影像奇观、类型化批量生产、流量明星等商业元素的堆砌远远不够,观众对主题深广度、题材独特性、艺术精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影必须具有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难度系数”,并且最终高质量的完成,观众才会觉得“票有所值”。市场既需要优质的大众电影,也需要相对小众的中小成本优质电影。关键在于电影创作是不是能够真正达到观众的认可,甚至超越观众的“已知”,拿出让观众尊敬和服气的好作品。

媒介的替代性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影创作生产必然再次走上“减量提质”的轨道。在影像故事铺天盖地的大背景下,对需求、稀缺、优质三角支撑的“必看性”的思考,是电影未来需要完成的答卷。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