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开始的金像奖,并没有什么严谨的规则和评判,比如第一届没有竞争者,第二届“双黄蛋”,但这两则特例,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这世上本没有路。
一开始的金像奖,并没有什么严谨的规则和评判,比如第一届没有竞争者,第二届“双黄蛋”,但这两则特例,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时间一物,缓慢而又迅疾。
一转眼,香港电影金像奖已经来到第43届。
刚巧又有人问,“你猜谁能拿影帝?”
其实早就讲过个人角度的“封帝逻辑”,但恰逢金像奖已出炉了参与角逐各方的宣传照,不妨再来说一遍。
权当娱乐。
第一个逻辑,“连庄影帝,百中无一”。
放眼整个华语影坛,也只有周润发、成龙和郭富城这三位“连庄影帝”,单论金像奖,则仅有周润发一位。
强如“拿奖大户”的大小梁,大梁数十年影坛生涯、四座金像奖影帝奖杯,跨越四十年,小梁在巅峰岁月,于十一年内攫取五座金像奖影帝奖杯。
二人皆可睥睨称雄,却始终不得“连庄”之遇。
于今岁月,更再无可能。
第二个逻辑,“间隔”。
这个概念与“连庄”相对应,有一种杜绝“尽占”的意味。
金像奖历史上,纵然不但有“六封”影帝的梁朝伟、“四封影帝”的梁家辉,也有“三封影帝”的周润发、刘德华和刘青云,以及“两封”影帝的洪金宝、郑则仕和张家辉,却除了极个别的例外,都大体上遵循了这个逻辑。
例外当然也就仅发生在周润发和梁朝伟身上。
他们分别创下四年和五年三夺影帝的空前纪录,而其他人想拿第二个,通常都得等上好几年,至于第三个,间隔当然会更久。
比如本届入围的刘青云。
他的第一个金像奖影帝来自2007年,凭《我要成名》赢了持《父子》而来的郭富城,其第二金像奖影帝来自2015年,以《窃听风云3》封帝,最近一次则是2023年凭《神探大战》封帝。
今年是2025年,第43届。
“隔年封帝”的故事,已经非常遥远,且如上言,只在巅峰期的周润发和梁朝伟身上出现过,也不认为,本届的金像奖评审和演员刘青云,有这个能耐压服其他人。
所以从逻辑上说,刘青云或先出局。
第三个逻辑,“初生之虎落空”。
四十余年的金像奖历史上,首提即中的故事,严格来讲,只有两个。
一个是刚出道的梁家辉,凭《垂帘听政》一片封帝,一个是“星二代”谢霆锋,以《线人》一片,夺帝。
而这个逻辑,郭富城当年就遭遇过。
他先是在2005年,持《三岔口》斩落梁家辉封帝,次年回到金像奖的战场,却莫名爆出一个“合照右二”的风波,输给梁家辉,同年度凭《父子》赢吴镇宇,成为“连庄影帝”,又过一年,携大热姿态回到金像奖战场,结果输给《我要成名》的刘青云。
文隽给他的安慰是,“不要气馁,刘青云前面那么多次被提名,你才不过两年,刘德华还不是提名很多次都落空,最后才轮到他。”
故而,林峯和游学修两位年轻演员,不说演技能不能和另外三位前辈“硬刚”,就拿初次提名一事来说,也或就不敢多想。
背后的逻辑就在这里。
第四个逻辑,“查漏补缺”。
当一个奖项,走过数十载春秋,难免就会有些睹物思人,感怀旧事。
偌大电影圈子,诸多电影人,走的走,退的退,老的老,而在这个时候,若有些老将,还在坚持,又恰巧发挥不错,这个规则就起作用了。
比如太保。
1973年出道,演了四十多年戏之后,才凭《叔叔》一片,首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帝提名。
而同场竞技的郭富城,携一部《麦路人》而来。
纵然该片导演因是新人,在叙事手法上稚嫩且略有冗余,兼不懂得何谓留白、何为写意,但郭富城的表演,澎湃入心,当是劲敌。
然在“查漏补缺”的作用下,太保自然胜出。
太保当然够资格拿影帝。
这里讲的是逻辑,非为郭富城鸣不平。
第五个逻辑,“敬老”。
这个概念,恰好对应了上面的“初生之虎落空”,讲履历和资格。
比如首次获得金像奖影帝提名的谢贤,逾八十岁高龄,携《杀出个黄昏》一片,直接就横压全场,悍然夺帝。
“四哥”其实已经拿了金像奖的终身成就奖,时隔三年,再拿影帝奖,
很多人将此例,套用在了本届,认为许冠文或将复制谢贤的路径,先拿终身成就奖,再拿影帝,来一场接踵而来的“双喜”。
但有一个明显的事实要看。
谢贤此前并未有影帝奖在手,他偌大年纪,首次参与角逐,不管是出于尊重还是补偿的心理,这个奖都有所依凭。
但许冠文本身是金像奖的初代影帝,增补恐无益。
大家可以去数数,金像奖历史上,拿过影帝奖又领了终身成就奖的演员有多少,如果先例一开,那场面,不敢想象。
所以许冠文这次,应该无力可借。
第六个逻辑,“补偿”。
这个机制,也是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特殊性。
演得好未必能拿奖,这是不可不见的事实,而在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件和案例,屡见不鲜。
既然有颠倒,就应该有补偿。
本届五位候选人,撇开两位新人,再将近乎隐退的许冠文请到一旁,其实也就郭富城和刘青云二人,可以谈得上这个概念了。
二人已经是老对手了。
先说刘青云。
从作品和表演来讲,他的《新不了情》、《神探》和《夺命金》,都是不俗的作品,表演也可圈可点,但在金像奖这个舞台上,颗粒无收,与之同时,他又凭上文所言的三部质素非常普通甚至有点烂的电影,和不算突出的表演,夺得了三座影帝奖杯。
再看郭富城。
《三岔口》和《父子》是多年旧事,也是他震动影坛的起点,后来又交出过《杀人犯》、《寒战》、《浮城大亨》、《踏血寻梅》、《麦路人》和《无双》等力作,但仅有一部《踏血寻梅》封帝。
如果要说当年事,《我要成名》的刘青云夺帝,似乎就有“补偿”性质。
因为很显然,无论对比电影质量,还是表演上的能耐,携《父子》而来的郭富城,理应压过《我要成名》的刘青云一头。
结果却是反过来的。
所以若论本届,以“补偿”逻辑来论,毫无疑问,天平应该沉落到郭富城这一侧。
不过话说回来,《临时劫案》中的郭富城,其实也毋庸考虑这个概念,因为其表演,实在是强到离谱。
可称“无敌”。
演技一物。
有人老成精,有一往无前,也有临老“雪崩”,这些东西,视个人禀赋、追求、修为和阅历,各不相同。
不管本届金像奖的最终赛果如何,郭富城燃烧精神和情感而来的梅蓝天这一角色,光芒都绝不会被掩盖。
而“封帝逻辑”,权当一笑。
来源:唐泪